【地评线】在城乡建设中守护好历史文化的根脉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乡村亦如此。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有了“书卷气”,让家园留得住“乡愁”。我们必须树立“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的意识,在城乡建设中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守护好历史文化的根脉,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地评线】在城乡建设中守护好历史文化的根脉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2021-09-0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乡村亦如此。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有了“书卷气”,让家园留得住“乡愁”。我们必须树立“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的意识,在城乡建设中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守护好历史文化的根脉,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在思想上树牢“保护”的意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灿若星河,它们记载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文化的根、民族的魂、历史的源。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树得不牢,随意拆除、违规建设等行为,对城乡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风貌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被誉为“远东第一火车站”的济南老火车站,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瑰宝,却因为容量不足被拆除,成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永远的遗憾。文化遗产不能成为“文化遗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强化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政治自觉,恰当处理好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不能让其在开发中遗憾的“死去”,而应让其在保护中优雅的“活着”。

在措施上守好“保护”的底线。城市乡村是历史文化的外在“容器”,历史文化是城市乡村的内在“灵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福建福州的骑楼等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外在“容器”与内在“灵魂”的完美融合,也都是因为保护有力,才得以“延年益寿”。与之相比,一些地方在城乡建设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却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些地方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侧重于物质、而忽视了文化,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一些地方热衷于搞仿古建筑,却没有保护好原生态的东西,很多“建筑实体”变成“文化空巢”;一些地方突破规划的红线,破坏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城乡建设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对此我们要守好“保护”这条底线,任何房地产开发、商业开发、旅游开发等行为,都要服从历史文化保护,不能让其“牺牲”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土机下,也不能“淹没”在过度开发的商业潮水里。

在发展中做好“保护”的文章。在城乡建设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而不能顾此失彼。这就需要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让历史文化与城乡建设有机融合,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只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就可以实现双赢。湖南的凤凰古城、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老弄堂、山西的平遥古城等,正是因为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才使得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充分彰显、相辅相成,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我们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构建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景观、廊道,深耕文化内涵,挖掘潜在价值,让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得益彰、美美与共。

(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吴海霞)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地评线】在城乡建设中守护好历史文化的根脉

2021-09-05 15:52:55 来源: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乡村亦如此。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有了“书卷气”,让家园留得住“乡愁”。我们必须树立“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的意识,在城乡建设中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守护好历史文化的根脉,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在思想上树牢“保护”的意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灿若星河,它们记载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文化的根、民族的魂、历史的源。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树得不牢,随意拆除、违规建设等行为,对城乡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风貌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被誉为“远东第一火车站”的济南老火车站,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瑰宝,却因为容量不足被拆除,成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永远的遗憾。文化遗产不能成为“文化遗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强化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政治自觉,恰当处理好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不能让其在开发中遗憾的“死去”,而应让其在保护中优雅的“活着”。

在措施上守好“保护”的底线。城市乡村是历史文化的外在“容器”,历史文化是城市乡村的内在“灵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福建福州的骑楼等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外在“容器”与内在“灵魂”的完美融合,也都是因为保护有力,才得以“延年益寿”。与之相比,一些地方在城乡建设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却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些地方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侧重于物质、而忽视了文化,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一些地方热衷于搞仿古建筑,却没有保护好原生态的东西,很多“建筑实体”变成“文化空巢”;一些地方突破规划的红线,破坏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城乡建设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对此我们要守好“保护”这条底线,任何房地产开发、商业开发、旅游开发等行为,都要服从历史文化保护,不能让其“牺牲”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土机下,也不能“淹没”在过度开发的商业潮水里。

在发展中做好“保护”的文章。在城乡建设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而不能顾此失彼。这就需要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让历史文化与城乡建设有机融合,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只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就可以实现双赢。湖南的凤凰古城、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老弄堂、山西的平遥古城等,正是因为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才使得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充分彰显、相辅相成,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我们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构建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景观、廊道,深耕文化内涵,挖掘潜在价值,让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得益彰、美美与共。

(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吴海霞)

[责任编辑: 陈霞]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