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成功”替代“成长”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异——人才口径、课程组织、能力结构,讨论很多。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更关注专与通所植根的共同基础——教育生活。

莫让“成功”替代“成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9-07

作者: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异——人才口径、课程组织、能力结构,讨论很多。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更关注专与通所植根的共同基础——教育生活。

知识、能力与教养均需要在教育生活中融通。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自主的学习者”不只是培养的目标,甚至成为教学的前提。于是,学习遮蔽了教育,“成功”替代了“成长”。

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反思他的本科教育,“我知道我不知道时,我会努力地去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时,谁来提醒我应该去知道?”美诺就曾提出类似的疑问,柏拉图也借此讨论过“学习的悖论”:如果他知道,他没有必要去探究;如果他不知道,他没有能力探究;因为他不知道他打算探究的对象是什么。

“自主的学习者”如何能“自知无知”?我们身边的一些年轻人,一方面热衷于在熟知的领域里精益求精,不断刷新各种指标;另一方面他们热衷正反馈,安于舒适区,不能忍受挫折,不敢也不能面对不确定性挑战。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认识自己”,却演变为通过数字来认识自己,通过指标来展示自己。让自己在各项评估标准、奖赏制度中具有“能见度”。通过各种证据,如GPA、获奖来为自己打造合宜的“人设”。如此定义自我,书写自己,创造自己——自我的主体性表现为将自我客体化为一个个不断优化升级的“项目”,从分数到指标,从优绩到美体。

“自主的学习者”如同一个旋转的陀螺,为了避免被甩出去,只能主动选择加速度,被迫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封闭。他能选择慢一些,或者停下来,用疑虑的眼光再审视这条随处挂满大写“YES”的路径吗?他能仔细琢磨看似光滑表面下的皱褶,他还能有理智上的好奇,抑或理智上的犹豫不决吗?他能直面设计之外的人生的真实性,以及真实社会的复杂性吗?

“自主的学习者”否认成长性,用学习的成功替代精神的成长。尊重成长,意味着承认个体的“未完成性”:内在的匮乏感、精神的困惑、意志的脆弱,这些都可能是教育的契机。教育不是生产性的训练,它以艰难的、缓慢的甚至受挫的方式来临,要克服的是“自我中心主义”,是把“他”从一个狭小的自我中引导出来,通过动手动脑,逐渐走向一个不断打开的、日渐丰富的真实世界;通过阅读、对话,既能走进他人,又能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他”也因此具有心智的韧劲,对复杂性的理解,以及沉浸于过程之中的耐心。

教育中的关系是伦理关系,而非认知关系。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专业知识的答疑解惑者,也不是炫目但遥远的文化符号。教师承担着将学生带入一个专业领域与文化世界的责任,既要有严格要求的权威,也要有有助于创新的宽容。对年青一代,只讲权利不谈责任,只说自由不要义务,这是教育的缺失。教师身体力行,既是专业工作者朴素的日常,也是坚守学科的价值、标准与趣味,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感受由学科达成的人类精神的高度与坚忍。同学关系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情感关系,不应该成为临时的同事、偶遇的同好、热闹的点赞者与冷淡的围观者、持久的攀比者与残酷的竞争者。他们要一起经历成长,共同走入彼此的世界。因此,“自主的学习者”要谦卑地回归教育关系,重拾教育生活的日常。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莫让“成功”替代“成长”

2021-09-07 14:32:19 来源: 0 条评论

作者: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异——人才口径、课程组织、能力结构,讨论很多。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更关注专与通所植根的共同基础——教育生活。

知识、能力与教养均需要在教育生活中融通。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自主的学习者”不只是培养的目标,甚至成为教学的前提。于是,学习遮蔽了教育,“成功”替代了“成长”。

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反思他的本科教育,“我知道我不知道时,我会努力地去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时,谁来提醒我应该去知道?”美诺就曾提出类似的疑问,柏拉图也借此讨论过“学习的悖论”:如果他知道,他没有必要去探究;如果他不知道,他没有能力探究;因为他不知道他打算探究的对象是什么。

“自主的学习者”如何能“自知无知”?我们身边的一些年轻人,一方面热衷于在熟知的领域里精益求精,不断刷新各种指标;另一方面他们热衷正反馈,安于舒适区,不能忍受挫折,不敢也不能面对不确定性挑战。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认识自己”,却演变为通过数字来认识自己,通过指标来展示自己。让自己在各项评估标准、奖赏制度中具有“能见度”。通过各种证据,如GPA、获奖来为自己打造合宜的“人设”。如此定义自我,书写自己,创造自己——自我的主体性表现为将自我客体化为一个个不断优化升级的“项目”,从分数到指标,从优绩到美体。

“自主的学习者”如同一个旋转的陀螺,为了避免被甩出去,只能主动选择加速度,被迫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封闭。他能选择慢一些,或者停下来,用疑虑的眼光再审视这条随处挂满大写“YES”的路径吗?他能仔细琢磨看似光滑表面下的皱褶,他还能有理智上的好奇,抑或理智上的犹豫不决吗?他能直面设计之外的人生的真实性,以及真实社会的复杂性吗?

“自主的学习者”否认成长性,用学习的成功替代精神的成长。尊重成长,意味着承认个体的“未完成性”:内在的匮乏感、精神的困惑、意志的脆弱,这些都可能是教育的契机。教育不是生产性的训练,它以艰难的、缓慢的甚至受挫的方式来临,要克服的是“自我中心主义”,是把“他”从一个狭小的自我中引导出来,通过动手动脑,逐渐走向一个不断打开的、日渐丰富的真实世界;通过阅读、对话,既能走进他人,又能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他”也因此具有心智的韧劲,对复杂性的理解,以及沉浸于过程之中的耐心。

教育中的关系是伦理关系,而非认知关系。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专业知识的答疑解惑者,也不是炫目但遥远的文化符号。教师承担着将学生带入一个专业领域与文化世界的责任,既要有严格要求的权威,也要有有助于创新的宽容。对年青一代,只讲权利不谈责任,只说自由不要义务,这是教育的缺失。教师身体力行,既是专业工作者朴素的日常,也是坚守学科的价值、标准与趣味,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感受由学科达成的人类精神的高度与坚忍。同学关系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情感关系,不应该成为临时的同事、偶遇的同好、热闹的点赞者与冷淡的围观者、持久的攀比者与残酷的竞争者。他们要一起经历成长,共同走入彼此的世界。因此,“自主的学习者”要谦卑地回归教育关系,重拾教育生活的日常。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