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义务抢收队——山西安泽灾后秋粮抢收一线直击

村里来了义务抢收队——山西安泽灾后秋粮抢收一线直击

来源:新华社2021-10-14

新华社太原10月13日电 题:村里来了义务抢收队——山西安泽灾后秋粮抢收一线直击

新华社记者

13日早上,久违的太阳出现在了太岳山的上空,沁河边的沁河庄村,前几天被淹的农田里,村民窦寒丽正在抢收自己地里的玉米,她的身后还有一大群人在帮忙。

在此前的持续降雨中,沁河涨水,山西省安泽县沁河河畔耕地被大量淹没,玉米过水倒伏。沿河村庄的村民们都担心地里已经成熟的玉米来不及收获,太阳一晒就会长芽变质。

窦寒丽家有四亩多地,如果就凭自己家的两个劳动力,全部收完需要四五天。“等到那时,很多玉米就烂掉了。”窦寒丽说,当时看着来不及收的玉米,她心里特别着急。

老百姓急,党委政府更急。安泽县委向全县机关人员发出号召,号召大家到各自包联的村庄帮助受灾群众抢收农作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雨停的第二天,一支40余人的队伍就来到了沁河庄村,专门为家里劳动力不足的农户义务抢收玉米。

记者13日在抢收现场看到,这支队伍有老有少,戴着各式各样的手套,有人还专门穿了雨靴。队员郭丽说,她们都是安泽县财政局的干部职工,沁河庄村正是她们单位的包联村。

1993年出生的郭丽从小生长在县城,没怎么干过农活。不过这几天在老乡和同事的指导下,已经干得越来越快了。“我肯定不算干得最好的,但我相信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郭丽说,由于每天要在地里蹲起无数次,她回家后累得只想睡觉,但想到能帮助村民减少一些损失,她的心里是甜的。

收获中,队伍中有人提醒大家不要漏掉玉米穗,务必“颗粒归仓”;有的在帮忙联系收购人员。

“玉米一倒,机器就收不了了,只能人蹲在地里,一个一个地在泥里找玉米穗。多亏了有抢收队,要不然真不知道咋办。”窦寒丽说,在抢收队的帮助下,自家地里的玉米一上午就收获得差不多了。

时至中午,已经收获的玉米穗一小堆一小堆地堆在地里。远处,许多农民和抢收队员还在地里紧张地忙碌着。(记者梁晓飞、许雄、王劲玉、陈志豪)(完)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村里来了义务抢收队——山西安泽灾后秋粮抢收一线直击

2021-10-14 06:11:21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太原10月13日电 题:村里来了义务抢收队——山西安泽灾后秋粮抢收一线直击

新华社记者

13日早上,久违的太阳出现在了太岳山的上空,沁河边的沁河庄村,前几天被淹的农田里,村民窦寒丽正在抢收自己地里的玉米,她的身后还有一大群人在帮忙。

在此前的持续降雨中,沁河涨水,山西省安泽县沁河河畔耕地被大量淹没,玉米过水倒伏。沿河村庄的村民们都担心地里已经成熟的玉米来不及收获,太阳一晒就会长芽变质。

窦寒丽家有四亩多地,如果就凭自己家的两个劳动力,全部收完需要四五天。“等到那时,很多玉米就烂掉了。”窦寒丽说,当时看着来不及收的玉米,她心里特别着急。

老百姓急,党委政府更急。安泽县委向全县机关人员发出号召,号召大家到各自包联的村庄帮助受灾群众抢收农作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雨停的第二天,一支40余人的队伍就来到了沁河庄村,专门为家里劳动力不足的农户义务抢收玉米。

记者13日在抢收现场看到,这支队伍有老有少,戴着各式各样的手套,有人还专门穿了雨靴。队员郭丽说,她们都是安泽县财政局的干部职工,沁河庄村正是她们单位的包联村。

1993年出生的郭丽从小生长在县城,没怎么干过农活。不过这几天在老乡和同事的指导下,已经干得越来越快了。“我肯定不算干得最好的,但我相信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郭丽说,由于每天要在地里蹲起无数次,她回家后累得只想睡觉,但想到能帮助村民减少一些损失,她的心里是甜的。

收获中,队伍中有人提醒大家不要漏掉玉米穗,务必“颗粒归仓”;有的在帮忙联系收购人员。

“玉米一倒,机器就收不了了,只能人蹲在地里,一个一个地在泥里找玉米穗。多亏了有抢收队,要不然真不知道咋办。”窦寒丽说,在抢收队的帮助下,自家地里的玉米一上午就收获得差不多了。

时至中午,已经收获的玉米穗一小堆一小堆地堆在地里。远处,许多农民和抢收队员还在地里紧张地忙碌着。(记者梁晓飞、许雄、王劲玉、陈志豪)(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