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秉公 一生光明——追记安徽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王敏
记者 张 璁
10月22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追授王敏同志荣誉称号命名表彰大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王敏“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中共安徽省委追授王敏“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追授王敏安徽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王敏生前任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2021年6月19日,他在周末加班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53岁。
“把我的眼睛留在世间,因为检察官有一双最明亮的眼睛,能看清世间的是非善恶。”家人遵照王敏的遗愿,将他的眼角膜捐献给两名等待移植的患者。扎根基层33年,他初心如磐、秉公无私,勤勉尽责,为人民检察事业奋斗至最后一刻。即使燃尽生命之烛,依旧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他人追寻光明。
精益求精办好每一起案件,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走进王敏的办公室,一切还定格在他工作的最后时光:整齐码放的卷宗,密密麻麻的笔记,悉心收藏的剪报,摆满书架的法律书籍……
精益求精办好每一起案件,是王敏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2011年,王敏主办了六安市一起影响恶劣的涉黑案——何氏兄弟涉黑案。
面对案件近两万页的124本卷宗,他在1个月的期限内形成了9万余字的审查报告,准备了上百页的庭审预案。当时参与办案的法官回忆,连续6天的庭审,王敏在法庭上对答如流,什么证据在哪一卷、哪一页一清二楚,最终使26名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2011年至2019年,王敏主办、领办、参办了该县全部3起涉黑案件,累计卷宗有300多本,逾5万页。
“我们办的不只是案件,更关系到当事人的人生,不能有一丝马虎。”王敏经常告诫身边的年轻检察官。
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陈婵娟记得,2014年1月,她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时发现,能否排除被害人右桡骨开放性骨折系自伤的可能性,对整个案件的定性影响很大。她将疑惑告诉了王敏,王敏带着陈婵娟赶往县医院,当面请教骨科专家。“他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办案不能光凭想象和经验,必须办得扎实、经得起推敲。”陈婵娟说。
清清白白,就是做好工作最大的底气
有一次,单位里碰上一桩棘手的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且其家人还要闹访。年轻的检察官底气不足,向他求助。王敏静静听完情况,只反问了3个问题——
“有没有就案件事实做全面审查?”“肯定。”
“有没有接受当事人吃请?”“绝对没有!”
“那你担心什么,案件再难还能不办了?”年轻的检察官茅塞顿开。
清清白白,就是做好工作最大的底气。有句话王敏常挂嘴边:“白菜都长心啊,做人不能不如白菜,心更不能长歪了。”
不过,王敏把心中唯一的亏欠,留给了家人。他曾在日记中慨叹,“年轻时总是一往无前,总觉得什么事情都能兼顾。成家立业之后才发现,很多事情想要做到两全实在太难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尽全力平衡家庭与工作:检察院有食堂,但他很少在食堂吃,常常利用回家吃饭的时间,把烧饭、洗衣、拖地之类的家务都包了。王敏有时也会跟妻子憧憬,说等退休了再为家庭多做些贡献,可是他却没能等到那一天。
不图钱、不图权,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王敏家境并不宽裕。女儿王舒展给他买的手机用了5年,还舍不得换新的;一把与女儿年龄差不多大的直尺,王敏一直使用到现在。他对自己“刻薄”,但每逢救灾、扶贫等,总是主动捐款捐物。“父亲告诉我,人这一生不图钱、不图权,但一定要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王舒展说。
王敏入党近30年来,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
2018年,王敏与贫困户孔德贵、孙光和结成对子,为贫困户争取公益岗,并自费购买粮油,送到贫困户手中。“村子里修路、修桥,他都出力。”舒城县南岗镇东衖村一名村干部说,王敏凡事总能想在前面,踏实给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2020年初,王敏主动请缨,到县里金虎、北隅、花溪园社区参与疫情防控,顶风冒雪,值守一线。哪怕是生命的最后几天,他还在主动接替因故未能参与督导工作的同事,在开庭的间隙,奔波在舒城县阙店乡、干汊河镇、汤池镇等地。
王敏在基层平凡岗位的不凡坚守,深深感染和激励了身边的年轻人。王敏被很多同事称为“王老师”,经他培养出来的就有全国检察机关扫黑除恶先进个人、全国调研骨干人才、全省优秀公诉人等骨干人才和先进典型,他工作过的科室也多次被省、市检察机关评为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