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张思德精神 为民服务葆初心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枣园村西山脚下的一个小操场上,毛泽东同志参加了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张思德精神 为民服务葆初心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枣园村西山脚下的一个小操场上,毛泽东同志参加了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

“为人民服务”是对张思德29年短暂生命历程的高度赞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张思德精神代代传。在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当地人民群众在张思德精神的鼓舞与感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让家乡旧貌换新颜。在陕西延安,“延安枣园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当地群众中。

为民的模范 务实的榜样

木质房梁上雕刻的“福禄”二字依然清晰可见,点点青苔爬上了门外水井的石壁。井旁,“张思德诞生地旧址”石碑在蒙蒙细雨中伫立着,庄严肃穆。1915年4月21日,张思德出生在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镇)禹台山下的韩家湾村,并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原本,人们只唤他的小名“谷娃子”,直到1933年10月4日,谷娃子在仪陇县东南重镇立山场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红军队伍。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一位红军战士问道。

“我叫谷娃子,今年十八了。”

“谷娃子应该是你的小名吧?你难道没有大名吗?”

“有。我娘说我是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的,给我取名张思德,可是从来没有人叫过。”

“张思德这个名字好!从今天起,从我开始,大家都叫你张思德了。张思德——”

“哎!”张思德响亮地回答。

那一天恰逢中秋佳节,比节日更值得庆祝的是,张思德从立山场镇将红军迎到了他的家乡六合场。红军在六合场成立了乡、村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少先队,张思德当上了少先队队长。

从此以后,这位一身正气的少年就“跟定”红军了。

1935年,张思德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长征期间,张思德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并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并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延安要修建大礼堂,战士们与群众在一起安装房屋的梁柱时,梁柱意外倒塌。工地一旁的张思德一个箭步冲上去扛住了大梁,避免了对群众造成伤害,自己却被砸伤。正巧毛主席路过现场,立刻赶过去查看并慰问张思德,“好同志,共产党人就应该有你这种扛大梁的勇气”。毛主席由此记住了张思德。

1942年11月,张思德调任中央警卫团第1连当战士,在毛主席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

延安时期,粮食严重不足,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为了让班里的战士多吃一些,每次总是吃饭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出去干活儿。

1944年,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距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农场组织烧木炭。上工前,他总是提前到工地悉心准备;休息时,就和当地群众聊天,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大家解决问题。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士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将另一名战士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出生于平凡而普通的人家,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张思德是一位平凡的英雄,他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张思德干部学院执行院长何绪德用六句带有“实”字的句子总结了张思德的一生,“他拥有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英勇憨实的顽强斗志,清廉踏实的优秀作风,诚信忠实的崇高品质,为民务实的奉献情操,张思德是一位价值丰实的时代楷模”。

榜样有力量 学习有方向

在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让年轻的讲解员潘雪婷记忆犹新。

“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巡视展馆时,看到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老人的照片前,围满了小学生。人群中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向孩子们讲述黄旭华的事迹。”潘雪婷说,老人是黄旭华曾经的同事,参观时意外发现这里挂着黄旭华的照片以及他的事迹简介。

“当老人讲到为潜心研究核潜艇,黄旭华30年未曾回家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连称不敢相信。老人告诉孩子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在工作时尽忠职守、兢兢业业,也可以体现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听到这里,潘雪婷深受感动。

在仪陇,为人民服务的故事还有很多。

81岁的唐向东老人精神矍铄。在当地,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活着的张思德”。1967年担任张思德纪念室解说员时,因长相相仿,雕塑家曾以他为原型,完成了展示张思德英雄事迹的98幅绘画和一组雕像。

讲起过往经历,唐向东感慨万千。“11年的军旅生涯,张思德站过岗、送过信、开过荒、烧过炭,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色,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爱岗敬业。”唐向东说,自己曾辗转近10个工作岗位,每次他都以张思德为榜样,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全心全意完成任务。“这是比‘当模特’更骄傲的事!”

在延安,有支“延安枣园张思德电力服务队”,这支10余人的队伍承担着两个乡镇近两万人的供电任务,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思德”的身影。在仪陇,有“张思德服务联盟”,涵盖了电力、供水、燃气等18支服务队上千名队员;在甘肃、陕西等地,也活跃着“张思德服务队”,旨在将“为人民服务”精神发扬光大。

他们用高尚人格塑造起践行张思德精神的时代群像,深度折射出先进典型的时代价值。每年,有300余家来自各地的单位走进张思德干部学院学习张思德精神,接受党性教育;今年1月至10月,张思德纪念馆已累计接待游客31.5万人次……人们正在不断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谋乡村振兴 强县域经济

“我们村早在2016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村里回来了一位致富能人,建了养牛场,种上了牧草,一门心思带领村民把肉牛产业搞起来。”思德镇韩家湾村党总支书记陈明亮快人快语,“活动室、停车场、红色文化走廊马上就要建好了,到韩家湾村来旅游,不虚此行!”

陈明亮口中这位致富能人名叫欧海国,在外务工的他去年和堂弟回村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伊可乐养殖专业合作社,兴建了一个能养300多头牛的养殖场,还聘请3名乡亲负责管理,月工资2500元。高峰期,有近30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每人每天能领到近90元工资。“韩家湾村近70%的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我们希望通过发展养殖业、红色旅游业吸引大家回乡助力乡村振兴。”仪陇县思德镇党委书记伏海说。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炊烟袅袅,农房田舍掩映其间,韩家湾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伏海告诉记者,张思德干部学院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教育实践基地,这些都是村里的发展机遇。

思德镇距离仪陇县城近90公里,驱车前往,盘山公路居多,车程近一个半小时。“我们离县城虽然远了点,但是谋发展的劲头一点没落下。”伏海说,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弘扬张思德精神,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时时刻刻将为百姓谋求幸福生活放在心里。

思德镇近年来以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自建产业园等形式,流转1000余亩土地,建设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中药材、青花椒、柑橘等产业,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2020年末,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达7000余元,较2014年底增长了3倍。

在仪陇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体现在干部群众中不断出现典范、标兵,更体现在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仪陇组织实施了当地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昼夜奋战,如期高质量实现10.0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通过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深入实施百亿产业培育工程、全力发展红色旅游,仪陇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59.2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248.7亿元,年均增长7.6%。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5年的24474元、9051元增加至36463元、14479元,年均增长8.3%、9.9%。

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获益多——革命老区仪陇在张思德精神鼓舞下,干劲十足,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张思德精神 为民服务葆初心

2021-11-13 11:34:48 来源: 0 条评论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枣园村西山脚下的一个小操场上,毛泽东同志参加了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

“为人民服务”是对张思德29年短暂生命历程的高度赞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张思德精神代代传。在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当地人民群众在张思德精神的鼓舞与感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让家乡旧貌换新颜。在陕西延安,“延安枣园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当地群众中。

为民的模范 务实的榜样

木质房梁上雕刻的“福禄”二字依然清晰可见,点点青苔爬上了门外水井的石壁。井旁,“张思德诞生地旧址”石碑在蒙蒙细雨中伫立着,庄严肃穆。1915年4月21日,张思德出生在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镇)禹台山下的韩家湾村,并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原本,人们只唤他的小名“谷娃子”,直到1933年10月4日,谷娃子在仪陇县东南重镇立山场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红军队伍。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一位红军战士问道。

“我叫谷娃子,今年十八了。”

“谷娃子应该是你的小名吧?你难道没有大名吗?”

“有。我娘说我是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的,给我取名张思德,可是从来没有人叫过。”

“张思德这个名字好!从今天起,从我开始,大家都叫你张思德了。张思德——”

“哎!”张思德响亮地回答。

那一天恰逢中秋佳节,比节日更值得庆祝的是,张思德从立山场镇将红军迎到了他的家乡六合场。红军在六合场成立了乡、村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少先队,张思德当上了少先队队长。

从此以后,这位一身正气的少年就“跟定”红军了。

1935年,张思德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长征期间,张思德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并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并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延安要修建大礼堂,战士们与群众在一起安装房屋的梁柱时,梁柱意外倒塌。工地一旁的张思德一个箭步冲上去扛住了大梁,避免了对群众造成伤害,自己却被砸伤。正巧毛主席路过现场,立刻赶过去查看并慰问张思德,“好同志,共产党人就应该有你这种扛大梁的勇气”。毛主席由此记住了张思德。

1942年11月,张思德调任中央警卫团第1连当战士,在毛主席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

延安时期,粮食严重不足,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为了让班里的战士多吃一些,每次总是吃饭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出去干活儿。

1944年,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距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农场组织烧木炭。上工前,他总是提前到工地悉心准备;休息时,就和当地群众聊天,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大家解决问题。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士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将另一名战士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出生于平凡而普通的人家,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张思德是一位平凡的英雄,他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张思德干部学院执行院长何绪德用六句带有“实”字的句子总结了张思德的一生,“他拥有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英勇憨实的顽强斗志,清廉踏实的优秀作风,诚信忠实的崇高品质,为民务实的奉献情操,张思德是一位价值丰实的时代楷模”。

榜样有力量 学习有方向

在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让年轻的讲解员潘雪婷记忆犹新。

“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巡视展馆时,看到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老人的照片前,围满了小学生。人群中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向孩子们讲述黄旭华的事迹。”潘雪婷说,老人是黄旭华曾经的同事,参观时意外发现这里挂着黄旭华的照片以及他的事迹简介。

“当老人讲到为潜心研究核潜艇,黄旭华30年未曾回家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连称不敢相信。老人告诉孩子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在工作时尽忠职守、兢兢业业,也可以体现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听到这里,潘雪婷深受感动。

在仪陇,为人民服务的故事还有很多。

81岁的唐向东老人精神矍铄。在当地,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活着的张思德”。1967年担任张思德纪念室解说员时,因长相相仿,雕塑家曾以他为原型,完成了展示张思德英雄事迹的98幅绘画和一组雕像。

讲起过往经历,唐向东感慨万千。“11年的军旅生涯,张思德站过岗、送过信、开过荒、烧过炭,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色,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爱岗敬业。”唐向东说,自己曾辗转近10个工作岗位,每次他都以张思德为榜样,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全心全意完成任务。“这是比‘当模特’更骄傲的事!”

在延安,有支“延安枣园张思德电力服务队”,这支10余人的队伍承担着两个乡镇近两万人的供电任务,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思德”的身影。在仪陇,有“张思德服务联盟”,涵盖了电力、供水、燃气等18支服务队上千名队员;在甘肃、陕西等地,也活跃着“张思德服务队”,旨在将“为人民服务”精神发扬光大。

他们用高尚人格塑造起践行张思德精神的时代群像,深度折射出先进典型的时代价值。每年,有300余家来自各地的单位走进张思德干部学院学习张思德精神,接受党性教育;今年1月至10月,张思德纪念馆已累计接待游客31.5万人次……人们正在不断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谋乡村振兴 强县域经济

“我们村早在2016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村里回来了一位致富能人,建了养牛场,种上了牧草,一门心思带领村民把肉牛产业搞起来。”思德镇韩家湾村党总支书记陈明亮快人快语,“活动室、停车场、红色文化走廊马上就要建好了,到韩家湾村来旅游,不虚此行!”

陈明亮口中这位致富能人名叫欧海国,在外务工的他去年和堂弟回村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伊可乐养殖专业合作社,兴建了一个能养300多头牛的养殖场,还聘请3名乡亲负责管理,月工资2500元。高峰期,有近30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每人每天能领到近90元工资。“韩家湾村近70%的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我们希望通过发展养殖业、红色旅游业吸引大家回乡助力乡村振兴。”仪陇县思德镇党委书记伏海说。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炊烟袅袅,农房田舍掩映其间,韩家湾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伏海告诉记者,张思德干部学院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教育实践基地,这些都是村里的发展机遇。

思德镇距离仪陇县城近90公里,驱车前往,盘山公路居多,车程近一个半小时。“我们离县城虽然远了点,但是谋发展的劲头一点没落下。”伏海说,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弘扬张思德精神,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时时刻刻将为百姓谋求幸福生活放在心里。

思德镇近年来以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自建产业园等形式,流转1000余亩土地,建设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中药材、青花椒、柑橘等产业,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2020年末,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达7000余元,较2014年底增长了3倍。

在仪陇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体现在干部群众中不断出现典范、标兵,更体现在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仪陇组织实施了当地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昼夜奋战,如期高质量实现10.0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通过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深入实施百亿产业培育工程、全力发展红色旅游,仪陇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59.2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248.7亿元,年均增长7.6%。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5年的24474元、9051元增加至36463元、14479元,年均增长8.3%、9.9%。

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获益多——革命老区仪陇在张思德精神鼓舞下,干劲十足,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