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殇,未敢忘!来听总书记讲述的这堂“历史课”

国之殇,未敢忘!来听总书记讲述的这堂“历史课”

来源:新华社2021-12-13

又是一年“12·13”。每年的这一天,防空警报都会在南京城市上空响起,为哀悼更为警醒。

国之殇,未敢忘!在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这堂“历史课”,重温民族痛史、缅怀同胞先烈,以尊崇之心珍视和平、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

【“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让后代和国际社会了解真相、铭记历史”】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在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国家公祭广场,国家公祭鼎上字字血泪,控诉着84年前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把苦难记忆镌刻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7年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

这段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沉重的历史、人类文明长卷中悲痛的画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叮嘱相关研究人员加强南京大屠杀微观史的研究。

3年后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公祭仪式结束后,总书记走进纪念馆展厅,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还记得,参观时总书记先后提出了数十个问题,“总书记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史实细节高度重视”。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次次缅怀,一句句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递:“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你们要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告知历史真相,教育后代”】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关注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更关心历史中的每个个体。

两赴南京参加公祭仪式,习近平总书记都亲切会见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

夏淑琴老人就是其中一位。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全家祖孙9口人中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她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

2014年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夏淑琴老人,一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并在仪式后鼓励她和其他幸存者代表、遗属代表“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告知历史真相,教育后代”。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见到了她,握着她的手,祝她健康长寿。

累累罪行不容抵赖,雪中送炭的情意同样需要铭记于怀。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曾这样赞扬一位国际友人:“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德国人约翰·拉贝曾于1908年至1938年在中国工作30年。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前夕,包括约翰·拉贝在内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置了25个难民收容所,在此后南京的至暗时刻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不只是约翰·拉贝,还有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约翰·马吉……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回忆起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并表示“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当下、警示未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中华儿女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更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习近平总书记将和平比作阳光雨露,指出“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唯有永远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自强之志、奋斗之力,勠力同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永远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2014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对逝去同胞先烈的告慰,更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这是2017年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国家公祭广场上,和平大钟钟声久久回荡,一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穿越时空,启迪后人。

主笔:高蕾、邱冰清

统筹:杨维汉、王绚

编辑:郝晓静、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国之殇,未敢忘!来听总书记讲述的这堂“历史课”

2021-12-13 15:47:43 来源:

又是一年“12·13”。每年的这一天,防空警报都会在南京城市上空响起,为哀悼更为警醒。

国之殇,未敢忘!在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这堂“历史课”,重温民族痛史、缅怀同胞先烈,以尊崇之心珍视和平、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

【“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让后代和国际社会了解真相、铭记历史”】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在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国家公祭广场,国家公祭鼎上字字血泪,控诉着84年前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把苦难记忆镌刻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7年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

这段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沉重的历史、人类文明长卷中悲痛的画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叮嘱相关研究人员加强南京大屠杀微观史的研究。

3年后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公祭仪式结束后,总书记走进纪念馆展厅,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还记得,参观时总书记先后提出了数十个问题,“总书记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史实细节高度重视”。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次次缅怀,一句句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递:“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你们要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告知历史真相,教育后代”】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关注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更关心历史中的每个个体。

两赴南京参加公祭仪式,习近平总书记都亲切会见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

夏淑琴老人就是其中一位。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全家祖孙9口人中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她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

2014年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夏淑琴老人,一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并在仪式后鼓励她和其他幸存者代表、遗属代表“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告知历史真相,教育后代”。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见到了她,握着她的手,祝她健康长寿。

累累罪行不容抵赖,雪中送炭的情意同样需要铭记于怀。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曾这样赞扬一位国际友人:“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德国人约翰·拉贝曾于1908年至1938年在中国工作30年。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前夕,包括约翰·拉贝在内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置了25个难民收容所,在此后南京的至暗时刻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不只是约翰·拉贝,还有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约翰·马吉……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回忆起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并表示“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当下、警示未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中华儿女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更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习近平总书记将和平比作阳光雨露,指出“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唯有永远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自强之志、奋斗之力,勠力同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永远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2014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对逝去同胞先烈的告慰,更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这是2017年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国家公祭广场上,和平大钟钟声久久回荡,一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穿越时空,启迪后人。

主笔:高蕾、邱冰清

统筹:杨维汉、王绚

编辑:郝晓静、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 赵秋云]
精彩视频
网络民意桥,有事请吐槽热线:023-63080011
网民:现需要穿过路口步行至映湖十里公交站台才能坐车,希望延长终点站。

空港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经核实,花石公园一期预计2024年10月完工。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