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共舞长江经济带|泸州小镇里的油纸伞,改变了他的一生……

2021共舞长江经济带|泸州小镇里的油纸伞,改变了他的一生……

来源:2021-12-18

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摄影报道

走进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伞乡景区,能闻到阵阵桐油味,这是分水油纸伞的味道。作为泸州的一大文化名片,分水油纸伞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一把油纸伞,蕴藏着怎样的故事?12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五省市网信办和新华网共同主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来到分水岭镇,进行探访。

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伞乡景区

“分水油纸伞制作需要96道工序,选材、锯筒、刨节、刮青、穿线、石印、上油等。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也正是因为这样,分水油纸伞经久耐用,能够在五级风中不变形。”在泸州油纸伞博物馆,泸州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向往来游客讲起油纸伞的学问。

尽管已是六旬老翁,但一说到油纸伞,毕六福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由于常年做伞,他的拇指和食指间,有几块做伞留下的刮痕,双手散发着桐油味。

毕六福正在讲解制伞工艺

毕六福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制伞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陪伴着父母制伞的他,渐渐对油纸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架布伞兴起后,油纸伞走向没落。年轻人南下务工,毕六福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到泸县分水伞厂(前泸县制伞生产合作社)当伞工,成了邻居眼中的“逆行者”。

“把油纸伞做好,机遇留给能坚守的人,到时机了,就能发扬光大。”父亲留给毕六福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他脑海里。为了让更多人爱上油纸伞,让油纸伞技艺和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毕六福对油纸伞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先后开发了加沙工艺油纸伞、石印油纸伞、无桐油味和芳香防雨型油纸伞等,为上千年的古韵油纸伞文化掀开了新的篇章。2009年,注册“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改变了油纸伞没有品牌的历史。

分水油纸伞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一把油纸伞,让毕六福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凡”,也为董允坝群众带来了好日子。

“有女不嫁董允坝”,是当地的一句老话。从曾经的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如今的国家AAAA级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级蔬式生活主题公园,董允坝人未曾想过,这个落后的小村庄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开始,泸州市江阳区开始把董允坝作为全市现代农业核心腹地进行打造。简单概括,就是做强“伞文化”名片,并培育观光农业,激活乡村生态游。在做了深入调研规划后,2万余亩的董允坝·伞乡景区,在分水岭镇“落了脚”,景区由伞里古街和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组成。

如今,董云坝不仅是当地农户的聚居点,也成了分水岭油纸伞文化、三国文化的展示区。在总长约1.1公里的古街中,即便是一处狭窄小巷,也因遍地的油纸伞惊艳了起来。

油纸伞也带活了当地经济发展

光有元素还不够,要需要对其中的文化深入挖掘。在伞乡景区,油纸伞博物馆、研教基地、汉服店等都是游逛的好去处。每逢节假日,景区还会推出适时小活动,让游客在游玩之中,感受文化的乐趣。

“油纸伞,已经成了我们的精神支撑,是这座小镇上独一无二的印记。希望油纸伞这个好东西能够永久流传下来。”毕六福说。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2021共舞长江经济带|泸州小镇里的油纸伞,改变了他的一生……

2021-12-18 19:43:15 来源: 0 条评论

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摄影报道

走进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伞乡景区,能闻到阵阵桐油味,这是分水油纸伞的味道。作为泸州的一大文化名片,分水油纸伞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一把油纸伞,蕴藏着怎样的故事?12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五省市网信办和新华网共同主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来到分水岭镇,进行探访。

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伞乡景区

“分水油纸伞制作需要96道工序,选材、锯筒、刨节、刮青、穿线、石印、上油等。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也正是因为这样,分水油纸伞经久耐用,能够在五级风中不变形。”在泸州油纸伞博物馆,泸州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向往来游客讲起油纸伞的学问。

尽管已是六旬老翁,但一说到油纸伞,毕六福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由于常年做伞,他的拇指和食指间,有几块做伞留下的刮痕,双手散发着桐油味。

毕六福正在讲解制伞工艺

毕六福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制伞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陪伴着父母制伞的他,渐渐对油纸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架布伞兴起后,油纸伞走向没落。年轻人南下务工,毕六福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到泸县分水伞厂(前泸县制伞生产合作社)当伞工,成了邻居眼中的“逆行者”。

“把油纸伞做好,机遇留给能坚守的人,到时机了,就能发扬光大。”父亲留给毕六福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他脑海里。为了让更多人爱上油纸伞,让油纸伞技艺和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毕六福对油纸伞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先后开发了加沙工艺油纸伞、石印油纸伞、无桐油味和芳香防雨型油纸伞等,为上千年的古韵油纸伞文化掀开了新的篇章。2009年,注册“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改变了油纸伞没有品牌的历史。

分水油纸伞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一把油纸伞,让毕六福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凡”,也为董允坝群众带来了好日子。

“有女不嫁董允坝”,是当地的一句老话。从曾经的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如今的国家AAAA级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级蔬式生活主题公园,董允坝人未曾想过,这个落后的小村庄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开始,泸州市江阳区开始把董允坝作为全市现代农业核心腹地进行打造。简单概括,就是做强“伞文化”名片,并培育观光农业,激活乡村生态游。在做了深入调研规划后,2万余亩的董允坝·伞乡景区,在分水岭镇“落了脚”,景区由伞里古街和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组成。

如今,董云坝不仅是当地农户的聚居点,也成了分水岭油纸伞文化、三国文化的展示区。在总长约1.1公里的古街中,即便是一处狭窄小巷,也因遍地的油纸伞惊艳了起来。

油纸伞也带活了当地经济发展

光有元素还不够,要需要对其中的文化深入挖掘。在伞乡景区,油纸伞博物馆、研教基地、汉服店等都是游逛的好去处。每逢节假日,景区还会推出适时小活动,让游客在游玩之中,感受文化的乐趣。

“油纸伞,已经成了我们的精神支撑,是这座小镇上独一无二的印记。希望油纸伞这个好东西能够永久流传下来。”毕六福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