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之下有深耕——从北京冬残奥会看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题:怒放之下有深耕——从北京冬残奥会看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新华社记者马锴、刘博
如怒放的迎春花一般,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捷报频传,金牌数和奖牌数都高居首位。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一次次超越自我、创造历史的怒放,正是中国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写照。
从一枝独秀到全面开花 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
在2014年索契冬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全部6个大项中的2项比赛。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实现历史性突破,夺得中国冬残奥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队此前五次参加冬残奥会收获的唯一一枚奖牌。
时隔四年后,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决赛中8:3力挫瑞典队,在家门口卫冕成功。这一次,他们的夺金不再是一枝独秀。截至12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已夺得18金18银23铜共59枚奖牌,各项数据均为全部参赛国家(地区)中最高。
中国参加冬残奥的历史在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被改写。在7日的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纪立家、王鹏耀、朱永钢、张义琦从18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包揽了冠亚季殿军。
云顶的雪面上,四面五星红旗同时展开的画面也永久留在冬残奥会的历史当中。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残疾人运动员数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汗水。
从一枝独秀到全面开花的“现象级”转变,离不开中国为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所提供的全力保障。在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不仅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高标准的比赛训练环境,无高差全平面的地面设计更是将对残疾人实际需求的考虑体现在每一处角落,被不少残疾人运动员称为“最好的礼物”。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过程中,中国提出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数年间,中国的健全人和残疾人相互鼓舞、携手共进,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王梅梅介绍,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6年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为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搭建平台。各地因地制宜举办冬季残疾人体育活动,迷你滑雪、旱地滑雪、滑冰、冰橇、雪橇等新颖有趣的大众冰雪运动项目深受残疾人喜爱。
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青年岩温的打小没见过雪,得益于冰雪运动的推广,他在2016年开始接触单板滑雪运动后,逐渐成长为国家队的一员。在本届冬残奥会残奥单板滑雪男子坡面回转LL2级比赛中,这名来自热带雨林的滑雪青年排名第12位,实现了自己“能参加冬残奥会滑雪比赛”的梦想。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介绍,“残疾人冰雪运动季”举办以来,参加的省区市从最初的14个增长到现在的31个,直接参与的人数从最初的万人发展到30多万人。此外,中国残联自2017年开始举办全国冬季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训练营,目前也已培训上万人。
无障碍环境建设令人赞叹 残疾人权益保护不断加强
无障碍座席、电梯、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增设防滑设施、消除细微高差等细节随处可见,同声传译、轮椅推动等服务从不缺位……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以来,悉心打造的无障碍环境得到国际残奥委会官员、各国(地区)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好评。
“往届冬残奥会中,高山滑雪赛场的无障碍往往最具挑战性,本届冬残奥会的高山滑雪赛场令人赞叹。”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斯在参观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比赛场地后表示。在这里,比赛结束区的雪道铺有木板和防滑垫,方便轮椅通行;媒体中心设有可调节桌面高度的轮椅记者位;下肢残疾运动员也能佩戴滑雪器具直接乘坐厢式缆车,节约大量时间。
北京冬残奥会正是中国打造无障碍环境的一个缩影。中国残联新闻发言人郭利群介绍,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有81%的出入口、56%的服务柜台、38%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在无障碍出行和服务环境方面,3598组列车设置了残疾人专座,城市公交车配备车载屏幕、语音报站系统;无障碍信息终端产品供给也在不断增加。
北京冬残奥会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折射出中国残疾人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切实保护的状况。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说:“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有了更多的条件去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又非常自强不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成功。”
深耕沃土,必有繁花,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已走进新的春天,还将在未来迎来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