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丨读懂习近平主席这场“云会见”的深刻意涵
秉持这样的原则,8年来,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果。

第一观察丨读懂习近平主席这场“云会见”的深刻意涵

来源:新华社2022-04-03

4月1日晚,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当晚,新华社播发了一篇1800多字的新闻通稿,其中包括习近平主席对“中欧观”的最新阐述和对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的意见,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细细读来,很有深意。

通稿的开篇,是习近平主席提及一段8年前的往事:

“8年前,我提出中国愿同欧洲一道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并到访欧盟总部,全面深入阐释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提出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秉持这样的原则,8年来,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果。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的这一愿景至今未改变,当前形势下更有现实意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动荡变革的世界里,中欧关系该去向何处?

“中方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贯,希望欧方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阐述中方政策的同时,习近平主席也表达了对欧方的期待。

这句话意味深长。显然,中方的政策保持稳定连贯,事实也已经证明,它是行之有效、对各方都有益的。欧盟对华政策是否也是如此?在政策制定时,是从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任其受某些外部因素的干扰?

中国始终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而非制度性对手,双方既没有地缘冲突,也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偏偏有些势力不愿看到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因而刻意“带节奏”,渲染“中国威胁”,炒作对华竞争,鼓吹“制度性对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对抗。就在此次会见前,一些西方舆论特别是美国方面还在不断渲染中欧出现“紧张”“波折”,甚至试图用乌克兰问题绑架中欧关系。

可以说,中欧关系出现一些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挑起的,这也是为何习近平主席在同欧洲领导人会晤时,多次提出希望欧方“坚持战略自主”。不少欧洲学者也对此深有感触:欧盟必须自主思考,而现在它并不总是能够做到这一点。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所应肩负起的责任,即要“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以中欧开放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中欧团结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应当看到,中欧合作有着很强的内生动力:去年,中欧货物贸易额突破8200亿美元,中国连续两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双方携手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合作推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动伊核等热点问题解决……

事实证明,中欧如果能够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将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关于乌克兰问题,在视频会见通稿中占据近一半的篇幅,足见其重要性。事实上,乌克兰问题既是双方此次会见的重点议题,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阐述了对当前形势下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几点意见,其中前两点分别是“坚持劝和促谈”和“防止出现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这也正是中方一直以来积极倡导和践行的。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习近平主席已先后同俄罗斯总统,法国、德国领导人和美国总统通话或举行“云会晤”,表明中方立场,积极推动各方以谈判解决问题。要知道,中国并不是乌克兰问题的直接相关方,但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及其外溢效应的不断显现,中国劝和促谈,同时向乌方提供多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向接受大量难民的欧洲国家提供了物资,彰显了大国担当。

在同美国总统拜登的视频通话中,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如何解决乌克兰危机时,引用了两句中国老话,放在此次会见中,刚好同第三点意见——“构建欧洲和亚欧大陆持久和平”互为注解。

“一个巴掌拍不响”: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长期积累的地区安全矛盾,治本之策是照顾有关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时代发展到今天,不能再用冷战思维来构建世界和地区安全框架。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方支持欧洲特别是欧盟发挥主导作用,支持欧俄美及北约开展对话,直面多年来积累的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此处“欧盟发挥主导作用”,与前文中的“自主”相呼应,再次提醒欧方不要被带“跑偏”。

事实上,在处理乌克兰危机的过程中,正是西方国家采取的一些做法,使危机影响不断外溢。比如,逼迫各方选边站队,要么加入西方谴责、制裁俄罗斯的阵营,要么就等着被西方制裁;再比如,对俄单边制裁不断升级,甚至不惜将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

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要防止局部冲突扩大化,并一连提出六个“不能”:“不能病急乱投医”“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把全世界都捆绑到这个问题上”“更不能让各国老百姓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不能轻易冲击现有世界经济体系”“更不能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引发世界金融、贸易、能源、科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严重危机”。

简言之,相关方要认清形势,绝不能再任由事态这样发展下去,任由冲突恶化升级。否则会怎样?

“很多人十分担心,目前这样的局面可能使国际经济合作几十年努力的成果毁于一旦。如果局面继续恶化下去,估计事后恢复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这两句话分量很重。殷鉴不远、和平宝贵,人类是否能够吸取教训?

通稿的最后,是一段总括:双方领导人认为,此次会见开诚布公、坦诚深入,增进了相互了解,也达成了不少共识,同意继续加强沟通交流,开展协调合作。

可以说,这正是此次会见的主基调,也向国际社会释放了积极信号。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欧之间坚持对话合作,对世界而言也就多了一份和平与稳定的希望和保障。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主笔:郑明达

统筹:刘华、刘东凯、王绚

视觉 | 编辑:姜潇、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第一观察丨读懂习近平主席这场“云会见”的深刻意涵

2022-04-03 21:03:12 来源:

4月1日晚,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当晚,新华社播发了一篇1800多字的新闻通稿,其中包括习近平主席对“中欧观”的最新阐述和对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的意见,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细细读来,很有深意。

通稿的开篇,是习近平主席提及一段8年前的往事:

“8年前,我提出中国愿同欧洲一道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并到访欧盟总部,全面深入阐释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提出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秉持这样的原则,8年来,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果。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的这一愿景至今未改变,当前形势下更有现实意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动荡变革的世界里,中欧关系该去向何处?

“中方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贯,希望欧方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阐述中方政策的同时,习近平主席也表达了对欧方的期待。

这句话意味深长。显然,中方的政策保持稳定连贯,事实也已经证明,它是行之有效、对各方都有益的。欧盟对华政策是否也是如此?在政策制定时,是从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任其受某些外部因素的干扰?

中国始终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而非制度性对手,双方既没有地缘冲突,也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偏偏有些势力不愿看到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因而刻意“带节奏”,渲染“中国威胁”,炒作对华竞争,鼓吹“制度性对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对抗。就在此次会见前,一些西方舆论特别是美国方面还在不断渲染中欧出现“紧张”“波折”,甚至试图用乌克兰问题绑架中欧关系。

可以说,中欧关系出现一些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挑起的,这也是为何习近平主席在同欧洲领导人会晤时,多次提出希望欧方“坚持战略自主”。不少欧洲学者也对此深有感触:欧盟必须自主思考,而现在它并不总是能够做到这一点。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所应肩负起的责任,即要“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以中欧开放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中欧团结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应当看到,中欧合作有着很强的内生动力:去年,中欧货物贸易额突破8200亿美元,中国连续两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双方携手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合作推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动伊核等热点问题解决……

事实证明,中欧如果能够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将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关于乌克兰问题,在视频会见通稿中占据近一半的篇幅,足见其重要性。事实上,乌克兰问题既是双方此次会见的重点议题,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阐述了对当前形势下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几点意见,其中前两点分别是“坚持劝和促谈”和“防止出现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这也正是中方一直以来积极倡导和践行的。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习近平主席已先后同俄罗斯总统,法国、德国领导人和美国总统通话或举行“云会晤”,表明中方立场,积极推动各方以谈判解决问题。要知道,中国并不是乌克兰问题的直接相关方,但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及其外溢效应的不断显现,中国劝和促谈,同时向乌方提供多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向接受大量难民的欧洲国家提供了物资,彰显了大国担当。

在同美国总统拜登的视频通话中,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如何解决乌克兰危机时,引用了两句中国老话,放在此次会见中,刚好同第三点意见——“构建欧洲和亚欧大陆持久和平”互为注解。

“一个巴掌拍不响”: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长期积累的地区安全矛盾,治本之策是照顾有关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时代发展到今天,不能再用冷战思维来构建世界和地区安全框架。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方支持欧洲特别是欧盟发挥主导作用,支持欧俄美及北约开展对话,直面多年来积累的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此处“欧盟发挥主导作用”,与前文中的“自主”相呼应,再次提醒欧方不要被带“跑偏”。

事实上,在处理乌克兰危机的过程中,正是西方国家采取的一些做法,使危机影响不断外溢。比如,逼迫各方选边站队,要么加入西方谴责、制裁俄罗斯的阵营,要么就等着被西方制裁;再比如,对俄单边制裁不断升级,甚至不惜将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

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要防止局部冲突扩大化,并一连提出六个“不能”:“不能病急乱投医”“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把全世界都捆绑到这个问题上”“更不能让各国老百姓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不能轻易冲击现有世界经济体系”“更不能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引发世界金融、贸易、能源、科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严重危机”。

简言之,相关方要认清形势,绝不能再任由事态这样发展下去,任由冲突恶化升级。否则会怎样?

“很多人十分担心,目前这样的局面可能使国际经济合作几十年努力的成果毁于一旦。如果局面继续恶化下去,估计事后恢复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这两句话分量很重。殷鉴不远、和平宝贵,人类是否能够吸取教训?

通稿的最后,是一段总括:双方领导人认为,此次会见开诚布公、坦诚深入,增进了相互了解,也达成了不少共识,同意继续加强沟通交流,开展协调合作。

可以说,这正是此次会见的主基调,也向国际社会释放了积极信号。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欧之间坚持对话合作,对世界而言也就多了一份和平与稳定的希望和保障。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主笔:郑明达

统筹:刘华、刘东凯、王绚

视觉 | 编辑:姜潇、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 陈丹丹]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