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等需求——
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
3月份,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新市民范围。

聚焦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等需求——
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

来源:经济日报2022-04-21

记者 王宝会

3月份,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新市民范围。何为新市民?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专家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

近日,银保监会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北京、山东、广东、重庆四省市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有关情况。在金融服务新市民过程中还有哪些难点和堵点问题?重点在哪些领域发力?

聚焦领域细化服务

新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群体,他们为城市发展贡献了力量。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新市民人口数量有3亿多,他们都面临着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实实在在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金融服务,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新市民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记者从通气会上获悉:山东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近三年来均保持在100万人以上,每年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北京市有800多万新市民,约占全部常住人口的四成;广东省是外来人口第一大省,截至2021年末,广东的新市民超过4000万人;与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同,重庆新市民的来源主要是川渝广大农村,去向主要是成渝城市群。

小微企业是吸纳新市民的主力军。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在积极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的同时,不断扩大主体覆盖面。“建设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融资服务平台,推动银行信贷精准投向小微企业,持续吸纳在京新市民创业就业。”北京银保监局副局长王威在通气会上表示。总的来看,四省市金融监管部门实现了监管和地方政府在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协同,重点围绕与新市民关联度紧密的信贷投放、农民工工资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领域实施了细化监管,引导银行业保险业积极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

目前,新市民规模扩张速度快、发展潜力大、需求层次多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增强金融服务适应性、普惠性的关键举措。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有待开发的领域,供需尚未匹配,增长空间较大。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服务新市民成为银行业的新兴业务增长点,尤其对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更是与大型银行形成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新赛道。

“精准画像”破解难题

新市民在城镇居住时间短、个体分散,在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信用等级难识别、有效抵押物不足等问题,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很难有效覆盖这类群体金融需求。

《通知》发布以来,各地金融机构出实招,对新市民开展“精准画像”,有效打通了金融与新市民之间的堵点。北京积极推进政务数据与监管数据共享,有效缓解新市民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金融服务不充分问题。山东引导银行机构探索构建新市民户籍地、居住地和工作地“三地联动”机制,通过区域联动解决金融服务所在地和抵质押物所在地的空间错配,提供精准服务。“综合研判新市民银行卡和相关线上收支记录,简化传统资信证明方式,加强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对新市民信用状况的精准画像,让惠民惠企好政策直达金融消费者。”山东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许彦峰表示。

当前,金融机构应及时创新消费金融服务,为新市民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分期贷款服务、专属消费贷款,满足新市民周转资金需求。马上消费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新市民在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需求,将金融服务嵌入到这些需求场景中,适应新市民群体的多层次、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应抓住新市民群体释放的市场机遇,快速培育以‘数字新零售’为代表的新消费业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新市民在消费、就业和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细分客群、创新金融产品,为新市民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乐信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文杰说。

近年来,在政策驱动和转型驱动下,我国银行保险业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传统基础金融服务已比较成熟。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是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便利度和降低服务成本,助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具体来看,银行业可针对新市民群体特点,寻找高频金融需求共性,完善服务痛点、做好流程优化,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比如,重庆市因地制宜把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有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中,破解新市民跨区域流动面临的难题。重庆银保监局副局长周光宇表示,重庆的做法主要是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一体化”,破解跨省市业务办理难题;实现住房金融服务“一体化”,破解异地安居需求难题等。整体上推动了成渝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把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性与促进劳动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结合起来。

专家强调,金融机构要把风控关口前移,精细化用户分层、分群,健全风险管理的预警、监测机制。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建议,金融机构需要提升风险控制与管理经营能力,地方政府、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协同对接,有效分散风险,激发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积极性。

织密保险服务兜底网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物流行业等新市民集中度较高的领域受到较大冲击。《通知》提出,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遭受疫情冲击及其他重大灾害冲击时,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员工收入下降程度较大。为了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可通过现有企业保险产品扩展保障保险,或推出服务中小企业的不同期限专属保险产品,给予收入损失风险保障。新市民往往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对伤亡、疾病、失业等人身风险的保障需求很大。他们在现有社保体系中获得的保障相对更有限,更需要保障杠杆大的产品,对此应当扩大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的投保人范围,允许更多类型和规模的团体投保团体健康保险。

为扎牢新市民金融服务保障“安全网”,各地银行保险机构以实际举措拿出真金白银为其生产生活兜底。重庆市针对餐饮企业受疫情影响营业中断风险,指导辖内保险公司提供营业中断损失险等一揽子保险服务。数据显示,重庆已为1641家餐饮企业、18067名员工提供全面风险保障约175亿元。同时,北京市积极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减轻新市民医疗费用负担。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参保人数达307.3万人,总参保率达16.8%。

“相当一部分新市民群体对疾病或意外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传统保险从投保到售后理赔,往往涉及多方主体参与,且存在较多人工干涉,降低了保险服务效率。保险公司通过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线上化、智能化,增强对新市民群体的风险覆盖,能够提升保险服务的感知度和便捷性。”力码科技联合创始人马经纬表示。

保险产品讲究大数法则,参保人多多益善,并不会对新市民、老市民进行区别对待。薛洪言建议,必须加大保险产品的兜底功能,除了在产品层面进行针对性创新外,更重要的是在观念层面做好消费者教育,只有新市民接受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保险产品才能产生更广泛的社会保障效益。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聚焦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等需求——
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

2022-04-21 06:51:42 来源:

记者 王宝会

3月份,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新市民范围。何为新市民?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专家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

近日,银保监会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北京、山东、广东、重庆四省市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有关情况。在金融服务新市民过程中还有哪些难点和堵点问题?重点在哪些领域发力?

聚焦领域细化服务

新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群体,他们为城市发展贡献了力量。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新市民人口数量有3亿多,他们都面临着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实实在在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金融服务,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新市民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记者从通气会上获悉:山东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近三年来均保持在100万人以上,每年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北京市有800多万新市民,约占全部常住人口的四成;广东省是外来人口第一大省,截至2021年末,广东的新市民超过4000万人;与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同,重庆新市民的来源主要是川渝广大农村,去向主要是成渝城市群。

小微企业是吸纳新市民的主力军。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在积极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的同时,不断扩大主体覆盖面。“建设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融资服务平台,推动银行信贷精准投向小微企业,持续吸纳在京新市民创业就业。”北京银保监局副局长王威在通气会上表示。总的来看,四省市金融监管部门实现了监管和地方政府在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协同,重点围绕与新市民关联度紧密的信贷投放、农民工工资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领域实施了细化监管,引导银行业保险业积极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

目前,新市民规模扩张速度快、发展潜力大、需求层次多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增强金融服务适应性、普惠性的关键举措。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有待开发的领域,供需尚未匹配,增长空间较大。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服务新市民成为银行业的新兴业务增长点,尤其对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更是与大型银行形成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新赛道。

“精准画像”破解难题

新市民在城镇居住时间短、个体分散,在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信用等级难识别、有效抵押物不足等问题,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很难有效覆盖这类群体金融需求。

《通知》发布以来,各地金融机构出实招,对新市民开展“精准画像”,有效打通了金融与新市民之间的堵点。北京积极推进政务数据与监管数据共享,有效缓解新市民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金融服务不充分问题。山东引导银行机构探索构建新市民户籍地、居住地和工作地“三地联动”机制,通过区域联动解决金融服务所在地和抵质押物所在地的空间错配,提供精准服务。“综合研判新市民银行卡和相关线上收支记录,简化传统资信证明方式,加强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对新市民信用状况的精准画像,让惠民惠企好政策直达金融消费者。”山东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许彦峰表示。

当前,金融机构应及时创新消费金融服务,为新市民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分期贷款服务、专属消费贷款,满足新市民周转资金需求。马上消费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新市民在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需求,将金融服务嵌入到这些需求场景中,适应新市民群体的多层次、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应抓住新市民群体释放的市场机遇,快速培育以‘数字新零售’为代表的新消费业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新市民在消费、就业和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细分客群、创新金融产品,为新市民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乐信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文杰说。

近年来,在政策驱动和转型驱动下,我国银行保险业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传统基础金融服务已比较成熟。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是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便利度和降低服务成本,助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具体来看,银行业可针对新市民群体特点,寻找高频金融需求共性,完善服务痛点、做好流程优化,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比如,重庆市因地制宜把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有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中,破解新市民跨区域流动面临的难题。重庆银保监局副局长周光宇表示,重庆的做法主要是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一体化”,破解跨省市业务办理难题;实现住房金融服务“一体化”,破解异地安居需求难题等。整体上推动了成渝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把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性与促进劳动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结合起来。

专家强调,金融机构要把风控关口前移,精细化用户分层、分群,健全风险管理的预警、监测机制。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建议,金融机构需要提升风险控制与管理经营能力,地方政府、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协同对接,有效分散风险,激发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积极性。

织密保险服务兜底网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物流行业等新市民集中度较高的领域受到较大冲击。《通知》提出,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遭受疫情冲击及其他重大灾害冲击时,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员工收入下降程度较大。为了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可通过现有企业保险产品扩展保障保险,或推出服务中小企业的不同期限专属保险产品,给予收入损失风险保障。新市民往往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对伤亡、疾病、失业等人身风险的保障需求很大。他们在现有社保体系中获得的保障相对更有限,更需要保障杠杆大的产品,对此应当扩大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的投保人范围,允许更多类型和规模的团体投保团体健康保险。

为扎牢新市民金融服务保障“安全网”,各地银行保险机构以实际举措拿出真金白银为其生产生活兜底。重庆市针对餐饮企业受疫情影响营业中断风险,指导辖内保险公司提供营业中断损失险等一揽子保险服务。数据显示,重庆已为1641家餐饮企业、18067名员工提供全面风险保障约175亿元。同时,北京市积极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减轻新市民医疗费用负担。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参保人数达307.3万人,总参保率达16.8%。

“相当一部分新市民群体对疾病或意外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传统保险从投保到售后理赔,往往涉及多方主体参与,且存在较多人工干涉,降低了保险服务效率。保险公司通过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线上化、智能化,增强对新市民群体的风险覆盖,能够提升保险服务的感知度和便捷性。”力码科技联合创始人马经纬表示。

保险产品讲究大数法则,参保人多多益善,并不会对新市民、老市民进行区别对待。薛洪言建议,必须加大保险产品的兜底功能,除了在产品层面进行针对性创新外,更重要的是在观念层面做好消费者教育,只有新市民接受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保险产品才能产生更广泛的社会保障效益。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