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城建设,中办、国办重磅发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推进县城建设,既有利于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又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有利于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的衔接配合。

推进县城建设,中办、国办重磅发文!

来源:人民网2022-05-07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推进县城建设,既有利于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又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有利于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的衔接配合。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

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负责人表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同时,该负责人指出,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拓新的巨大投资消费空间。

“县城建设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县城建设发展关系县城乃至全县域的民生质量。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有利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健全市政公用设施,有利于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

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方向应有所区分

“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该负责人表示,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一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

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四是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五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同时,县城建设要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供给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坦言,不少县城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县级医院和疾控中心防控救治能力不强,基础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保障居民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

一是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二是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完善幼儿园布局。三是发展养老托育服务,提供基本养老和长期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托育服务。四是优化文化体育设施,根据需要完善文化场馆功能,建设居民健身载体。五是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帮助救助残疾人、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

同时,不少县城的环境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如污水收集管网覆盖不足、垃圾焚烧设施缺乏、黑臭水体尚未消除、蓝绿生态空间有限等。要推进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更好满足居民文化和生态等需要,彰显县城绿色人文风貌。一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留历史肌理、空间尺度、景观环境。二是打造蓝绿生态空间,完善生态绿地系统。三是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四是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五是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善重点区域污水收集管网,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数据显示,我国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县域,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衔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市政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及规模较大镇延伸,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二是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三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政策保障上,该负责人指出,要着眼破解县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增强县城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二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其中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鼓励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三是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推进县城建设,中办、国办重磅发文!

2022-05-07 10:45:48 来源: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推进县城建设,既有利于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又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有利于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的衔接配合。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

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负责人表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同时,该负责人指出,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拓新的巨大投资消费空间。

“县城建设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县城建设发展关系县城乃至全县域的民生质量。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有利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健全市政公用设施,有利于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

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方向应有所区分

“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该负责人表示,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一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

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四是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五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同时,县城建设要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供给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坦言,不少县城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县级医院和疾控中心防控救治能力不强,基础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保障居民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

一是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二是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完善幼儿园布局。三是发展养老托育服务,提供基本养老和长期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托育服务。四是优化文化体育设施,根据需要完善文化场馆功能,建设居民健身载体。五是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帮助救助残疾人、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

同时,不少县城的环境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如污水收集管网覆盖不足、垃圾焚烧设施缺乏、黑臭水体尚未消除、蓝绿生态空间有限等。要推进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更好满足居民文化和生态等需要,彰显县城绿色人文风貌。一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留历史肌理、空间尺度、景观环境。二是打造蓝绿生态空间,完善生态绿地系统。三是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四是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五是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善重点区域污水收集管网,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数据显示,我国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县域,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衔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市政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及规模较大镇延伸,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二是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三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政策保障上,该负责人指出,要着眼破解县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增强县城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二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其中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鼓励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三是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