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新论)
20年前,承载着中国考古学梦想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

考古成果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新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06-13

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讲清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成就,筑牢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讲清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成就,筑牢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20年前,承载着中国考古学梦想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20年来,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被重点发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通过考古得到实证。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外国专家评价:“良渚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1000多年。”文物考古研究,正不断加深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厚滋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实践坚持“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基于丰富的材料,提出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原创性的贡献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考古支撑,也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研究向纵深推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实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在探寻古代黄河、长江、辽河流域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践中,考古探索、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了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全面提升了考古发掘与研究水平,使考古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充满科技感的中华文明探源,生动凸显了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底色。

将考古成果转化好,才能在国际舞台生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近年来,文物国际合作顺利开展,文物成为中外人文交流“金名片”,文物资源展示大国气象、助力民心相通的优势作用日益凸显。我们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才能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陈康令 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3日 05 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考古成果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新论)

2022-06-13 11:34:46 来源:

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讲清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成就,筑牢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讲清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成就,筑牢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20年前,承载着中国考古学梦想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20年来,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被重点发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通过考古得到实证。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外国专家评价:“良渚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1000多年。”文物考古研究,正不断加深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厚滋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实践坚持“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基于丰富的材料,提出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原创性的贡献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考古支撑,也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研究向纵深推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实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在探寻古代黄河、长江、辽河流域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践中,考古探索、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了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全面提升了考古发掘与研究水平,使考古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充满科技感的中华文明探源,生动凸显了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底色。

将考古成果转化好,才能在国际舞台生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近年来,文物国际合作顺利开展,文物成为中外人文交流“金名片”,文物资源展示大国气象、助力民心相通的优势作用日益凸显。我们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才能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陈康令 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3日 05 版)

[责任编辑: 邵煜晟]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