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善之都的历史性跨越
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北京坚定不移推动首都发展,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

北京:首善之都的历史性跨越

来源:光明日报2022-07-11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跨越】

编者按: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第一个非凡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昂扬阔步,在民族史册上写下了璀璨华章。自今天起,光明日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通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激发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建首善自京师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

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北京坚定不移推动首都发展,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

一幢红楼,百年沧桑。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孕育地。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一份份播撒真理、书写理想的手稿,勾勒出京华大地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党孕育初期的北京党史中得到生动体现。

在北京广大干部群众看来,响应国家战略,谋求更好发展,既是“首都使命”,也是“首都机遇”。

进入新时代,北京鲜明提出首都发展,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过去十年,北京步入了大调整、大提升、大协同的发展新阶段。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首都发展的明确方向和重要使命。

以减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北京发布全国第一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2014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同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交通一体化加快建设,产业升级转移、创新协作扎实推进……

对北京而言,千头万绪的事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北京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坚持落细落小、多办实事,着力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抗疫成果,在稳增长促发展中主动作为。扎实兜住民生底线,深化接诉即办工作,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已经形成总里程世界第二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2019年全年客运量达到39.6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轨道交通对于北京这一特大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骨干支撑作用。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7年的5.7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7.5万元,年均实际增长5.4%,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第二。

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始终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

“如今,‘水穿街巷’场景重现,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性重建。北京老城保护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未来将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为契机,为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如何破解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在变身为一个城市体育综合体,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一座地标。

在北京,众多冬奥场馆已经拉开了“后奥运时代”的精彩序幕。聚焦冬奥会和重点产业发展,北京延庆正打造国际滑雪旅游度假胜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冰雪场地,促进冰雪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北京首钢园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商业文化活动,打造城市新地标;京张高铁连接起京张“一小时经济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全力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北京的最大市情就在于,这座城市是社会主义大国首都。新征程上,摆在北京面前的根本任务,是要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北京瞄定了紧要之处的“五子”,力求做到联动推进,形成叠加效应,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眼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高标准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深化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服务业开放等优势领域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

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加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十大专项行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把北京发展纳入京津冀战略空间考量,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津冀协同联动,携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新时代首都发展,依然是在各个方面发挥首善担当。

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来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北京将始终坚持以“都”为先,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201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18.6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1.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8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超1.5万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1890.3亿元。

●森林覆盖率37.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6%。

●高速公路里程912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72公里。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2

【20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4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7.9万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7005.7亿元。

●森林覆盖率为44.6%,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9.3%。

●高速公路里程1176.5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783公里。

数据来源: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05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北京:首善之都的历史性跨越

2022-07-11 11:55:53 来源: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跨越】

编者按: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第一个非凡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昂扬阔步,在民族史册上写下了璀璨华章。自今天起,光明日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通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激发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建首善自京师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

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北京坚定不移推动首都发展,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

一幢红楼,百年沧桑。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孕育地。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一份份播撒真理、书写理想的手稿,勾勒出京华大地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党孕育初期的北京党史中得到生动体现。

在北京广大干部群众看来,响应国家战略,谋求更好发展,既是“首都使命”,也是“首都机遇”。

进入新时代,北京鲜明提出首都发展,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过去十年,北京步入了大调整、大提升、大协同的发展新阶段。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首都发展的明确方向和重要使命。

以减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北京发布全国第一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2014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同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交通一体化加快建设,产业升级转移、创新协作扎实推进……

对北京而言,千头万绪的事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北京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坚持落细落小、多办实事,着力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抗疫成果,在稳增长促发展中主动作为。扎实兜住民生底线,深化接诉即办工作,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已经形成总里程世界第二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2019年全年客运量达到39.6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轨道交通对于北京这一特大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骨干支撑作用。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7年的5.7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7.5万元,年均实际增长5.4%,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第二。

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始终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

“如今,‘水穿街巷’场景重现,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性重建。北京老城保护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未来将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为契机,为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如何破解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在变身为一个城市体育综合体,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一座地标。

在北京,众多冬奥场馆已经拉开了“后奥运时代”的精彩序幕。聚焦冬奥会和重点产业发展,北京延庆正打造国际滑雪旅游度假胜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冰雪场地,促进冰雪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北京首钢园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商业文化活动,打造城市新地标;京张高铁连接起京张“一小时经济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全力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北京的最大市情就在于,这座城市是社会主义大国首都。新征程上,摆在北京面前的根本任务,是要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北京瞄定了紧要之处的“五子”,力求做到联动推进,形成叠加效应,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眼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高标准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深化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服务业开放等优势领域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

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加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十大专项行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把北京发展纳入京津冀战略空间考量,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津冀协同联动,携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新时代首都发展,依然是在各个方面发挥首善担当。

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来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北京将始终坚持以“都”为先,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201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18.6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1.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8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超1.5万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1890.3亿元。

●森林覆盖率37.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6%。

●高速公路里程912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72公里。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2

【20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4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7.9万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7005.7亿元。

●森林覆盖率为44.6%,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9.3%。

●高速公路里程1176.5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783公里。

数据来源: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05版)

[责任编辑: 杜漩]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