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露营:“野生网红打卡地”怎能撑起诗与远方?
中新网北京8月18日电(刘欢)连日来,“网红打卡地”成夺命危险地的话题被舆论聚焦,未开发的景区、山洪多发的地质灾害点何以被打上“网红”标签?野游事故频发,为何还挡不住“种草”和“打卡”?
越小众越“网红”,越野生越“种草”
近日,四川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造成游玩群众伤亡,事发之后,另一处网红打卡地也引发网友关注。这是位于浙江杭州建德的废弃矿洞,被原帖博主称为“完美避暑胜地”。
据了解,此地岔路多、山体有裂缝,随时可能有落石,今年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探险。当地村委会考虑到安全隐患,前几天连封5洞。社交平台上已搜索不到此地的相关信息。
但中新网发现,不少社交平台上依然有各种小众景点推荐,如野生瀑布群、未经开发的山洞,甚至还有废弃的医院、电热厂和防空洞群。
“野生”“小众”“废弃”……这些关键词成为引人关注和吸引流量的标签。精心修饰的图片下,有许多网友跟帖询问地址在哪。
越是小众的、未被开发的地方,越容易受到关注,也频频出现事故。
2020年8月,野外旅游探险圈网红“飞鱼”在独自翻越西藏昌都地区的他念他翁山时遇难。
2022年2月,95后女诗人“星芽”在连接秦岭鳌山和太白山之间的路线徒步旅行时遇难。
水质清澈、空气清新、人烟稀少……不少未开发的野生景区日渐火爆起来,网友可以在社交平台上“种草”各种滤镜修饰过的美景,却忽略了当地“严禁靠近”的警示牌。
小小的露营帐篷,何以引来致命流量?
支起露营帐篷,展开蛋卷桌,点亮星星灯,拍照、修图、发帖,一篇篇非专业却高流量的露营打卡攻略就这样呈现在互联网平台上。
中新网调查发现,这些打卡点往往标记不收门票费,其周边可搜索到的、可供消费的门店稀少。
然而“种草”博主们却能写出一篇又一篇的笔记,其动力就源自互联网用户的流量。
疫情之下,跨省、出境、长途旅行稍有遇冷,过往游客扎堆的热门景区亦有聚集风险,小众、人少、景又好的户外露营异军突起,经多个互联网平台传播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带动了新型露营产业,相关的装备、餐饮、营地、交通亦成为互联网平台热议的话题。
有媒体报道,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历史峰值,搜索热度环比此前一周增长90%。
而与以往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传统露营不同,现如今盛行的是一种精致而非专业的短途活动。
帐篷、天幕、烧烤炉、蛋卷桌是入门级标配装备,近郊、户外绿地、野生景区是露营地的不二选择。
然而,相对于传统的露营方式,新兴的短途露营在专业性降低的同时也对安全性做了减法。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并不具备露营防护的技能与知识,也没有携带紧急救护的装备。而未达开发条件的景区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
突发的山洪、掉落的山石、坍塌的矿洞……无论哪一种情况发生,对于新手而言都可能是致命的。
这些景区未经开发,同时也就意味着存在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大量游客的短时间涌入,会对景区的自然保护造成负面影响。未完全熄灭的柴火、随意丢弃的瓜皮、漂在河流上的塑料瓶……无一不会对环境资源保护造成威胁。
微评:在危险的野生景区追寻不到诗与远方
明明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已有警示牌明令严禁靠近,为何还是拦不住打卡的脚步?野外露营旅行的悲剧并非个案,为何依然挡不住“种草”的心?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想要贴近自然、放松身心、满足好奇心理本无错,但冒着生命危险闯入禁止靠近的景区,是背离了出游的初衷。未开发的景区存在安全隐患,要明白在这里并不能追寻到诗与远方。
互联网平台应该警醒,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要有一定的审核与监管,对于宣传存在安全风险的内容采取提示、屏蔽等措施,合理利用自身的传播效力。
相关部门要注意,当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流量汇聚的同时也意味着安全防护的重担不能松,在灾害多发的季节要加强景区的安全保障,保护好野生景区的资源与安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