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画卷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向污染宣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1.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同比上升0.5%;87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监测断面(点位)中,825个全年均达标,占94.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然,这是一份绿意满满的答卷。在其背后,是中国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迈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步伐,是14亿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推动绿色转型的不懈努力。
——跟雾霾交锋的战场上,我国北方地区2500多万户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全国淘汰2400多万辆黄标车、老旧车,229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为了让碧水长流,养殖户收起网箱,将河湖还给自然,城市污水管网快速推进,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长江沿线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以制度力量护航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更加完善,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尤其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仿佛一把“利剑”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庄严承诺,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
2.用汗水浇灌绿色家园
在总书记心中,这两条江河的分量尤其重:
一条是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给沿江省市高速疾奔的发展方式敲了警钟。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长江,指出“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条是黄河。从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考察黄河,并于2019年9月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如今,江豚频现、鱼翔浅底,曾经“病得还不轻”的长江再次焕发生机;节水优先、分类施策,在同样“体弱多病”的黄河两岸,相关省份正大步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正在补上,一个个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坚冰正在消融。
——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更好保护。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人工繁育大熊猫呈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一片片森林和草原有了专属守护者,一大批民间河长、湖长踊跃上岗。
与此同时,全民义务植树如火如荼展开,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活跃在乡野山林,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变成新风尚……大江南北,人们正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绿色家园。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在行动
5月5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首批137只待产雌性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动物通道,向产仔地可可西里卓乃湖进发——一年一度的可可西里藏羚羊大规模迁徙由此拉开帷幕。
“藏羚羊种群生存状况持续改善,是人类参与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之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
“高原精灵”藏羚羊的故事,如同一个缩影,见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不断优化就地保护体系,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持续加大迁地保护力度,先后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含海洋公园、海洋馆)、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
——国家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机制逐渐完善。
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中国担当,更有中国主张。
2021年10月,由中国提出、凝聚各方广泛共识的“昆明宣言”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正式通过。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4.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共建美丽地球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肯定。
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联合国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共建美丽地球,中国一诺千金。
在肯尼亚东北部的加里萨郡,中企承建东非最大光伏发电站,既不排放温室气体,又能缓解肯尼亚“电荒”;中国的节水梯田模式“拷贝”到埃及,在西奈半岛山区涵养水源;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建造过程中多次延长隧道、以桥代路,只为保护象群生存家园……
从推动低碳转型到全球气候治理,中国知行合一。
全力以赴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将生态文明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绿色基建、能源、交通、金融等举措持续造福“一带一路”伙伴;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成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促共谋谋团结,以笃行行担当,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