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迈出坚实步伐(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今年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500余名学子在广州南沙开启新生活。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也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实施后,广州落地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我们将在港科大深厚的传统学科基础上,采用全新的学术架构,建成一所融合学科大学。”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说。
“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们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7年7月,在总书记亲自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
今天,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迈出坚实步伐。
互联互通,共筑发展基础
“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大湾区加快协同发展步伐,凝聚起强大向心力。
——加快设施“硬联通”。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横卧碧波。开通后,这座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成为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纽带。
“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抓紧推进,“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2亿人次,位居世界四大湾区第一位……覆盖大湾区的基础设施网越织越密。
——加强机制“软联通”。
今年7月,“债券通”迎来5周年。这项创新机制开启了境外资金在境外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的新通道,也进一步巩固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5年间,债券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量从约20亿元增至300多亿元,增长超过10倍。
近年来,大湾区规则机制加快衔接。从“深港通”“跨境理财通”到“互换通”,资金流通更顺畅;从设立“跨境通办”服务专区到对港澳实施更短负面清单,政策对接更紧密;从拓展职业资格认可范围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开港,人才交流更便捷。“软联通”让要素流动更活跃,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加深百姓“心联通”。
“我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的职责使命!”2021年,香港青年黄科毅经过选拔,成为深圳首次定向招录的港澳籍公务员之一。曾在广东求学的他感受到这里的发展变化,也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我会扎根深圳,主动肩负起建设美好大湾区的光荣使命。”
目前,在广东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已超过8.51万人。2021年,大湾区换发补发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3.76万张,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互惠互济,共赢发展优势
世界首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人脸识别算法、柔性内窥镜机器人操作精准治疗……走进香港科学园,众多前沿创新成果引人注目。这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及企业孵化基地,汇聚1.7万余名创科从业者。眼下,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投用在即,将带动更多创新活力。
视线从香港科学园望向整个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处处涌动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气象。
创新劲头十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全国最多,发明专利的有效量、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量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
协调加强合作。从启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到建设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从香港设立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到广东韶关为粤港澳提供算力网络支撑……大湾区不断深化互惠互济、优化功能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开创新局面。
绿色持续转型。珠三角9市成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绿色金融推出多项“全国首创”、建成清洁能源消纳比重最高的世界级湾区电网……大湾区绿意盎然,生态环境向好。
开放纵深推进。近3年,广东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先行一步,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不少为全国首创,携手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共享优质服务。港澳居民随迁子女享受与内地学生同等政策待遇;“港澳药械通”让内地居民用上国际新药;“湾区社保通”实现跨境社保服务网上办……大湾区建设更多惠及广大民众,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初步形成。
同心合力,共谱发展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香港、澳门各界共同努力、开拓进取,更加拥护“一国两制”,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爱国力量更团结。
濠江流淌家国情。在澳门,金莲花广场每天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不少市民前来参加。2020年,澳门设立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已吸引逾3.6万人次到访。
香江激荡爱国心。在香港,“少年警讯”队伍不断壮大,持续培育爱国爱港新一代。今年起,全香港中小学均会升挂国旗,7月1日,香港警队全面转用解放军队列,“爱国者治港”落地生根。
——抢抓机遇更主动。
香港90后青年郭玮强和同伴来深圳前海闯荡,入驻深港青年梦工场,创立了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这里不仅有政策优势,产业链配套也很完善。”他感慨道,短短几年,公司完成了两轮融资,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去年销售额已超千万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00多家香港创业团队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孵化;1400多家港澳企业引入广州黄埔区;7000多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齐聚横琴……乘着大湾区建设的“东风”,越来越多港澳同胞积极北上“逐梦”,施展新作为、共赢新时代。
——合作舞台更宽广。
横琴侧重服务澳门、前海着眼支持香港、南沙强调与港澳协同……一个个重大合作平台“落子”大湾区,共同推动粤港澳合作走深走实。
潮起宜踏浪,风正好扬帆。粤港澳三地携手同心、破浪前行,驶向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新航程,奋力书写高质量建设大湾区的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12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