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专注提升手艺 专业创造价值
张冰正在调整压铸节拍
工匠名片
张冰,30岁,重庆瑞通实业有限公司新品室主任。
2013年,在重庆瑞通实业有限公司,新品室主任张冰通过调整压铸机生产节拍(压铸生产一个产品所需时间),年创利达200余万元。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张冰于2006年从事压铸工,10年来,他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实践反复验证,总结出一系列可行的压铸机调整方法。据了解,他于2013年专注调节压铸生产节拍以来,三年里,他带领团队将该公司压铸生产节拍从最初的120-140秒提高到90-100秒,每年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价值200余万元。
该公司用于生产变速箱壳体的全自动化压铸单元岛共15个,每个单元配备了两台先进的智能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水压、气压、合金温度、模具温度、设备性能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生产工艺产生影响。因此,要在保证高精度、高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节拍实属不易。
“虽然调试压铸机不足1个小时就能完成,但要找准问题根源和生产节拍优化空间,必须仔细分析每一个生产过程,有时则需好几天仔细观察和反复验证。”张冰说。
该公司生产变速箱壳体的原材料是铝锭熔化后高达600℃的铝液,半成品温度也高达300℃。要找准问题的关键,张冰还需要拿着刚生产出来的半成品壳体反复观看外形进行判断。有时找到问题时,取下手套才发现双手已被烫得火辣辣的刺痛。
找准问题后,张冰还得站在高温的模具旁,通过热成像仪所测模具温度,反复调整喷涂点位及压铸设备。汗水加上溅射的高压冷却水和水雾,常常使他衣服和裤子都能拧出水。“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还得抓紧时间调试,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张冰常常调试好压铸机后,才发现肚子饿得“咕咕”直叫。
如今,已经是新品室主任的张冰并没有坐在办公室。他告诉记者,调试压铸机不是“调一次管一年”,由于多种因素对生产工艺的影响,必须时刻守在车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试设备,才能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保驾护航”。
“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不断学习技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当记者对张冰提及如何理解“工匠精神”时,他如是说。(记者 连宏宇 见习记者 杨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