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成渝古道话走马
走马镇以桃花出名,走马民间故事更是闻名遐迩。

巴渝文苑 | 成渝古道话走马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0-31

走马镇以桃花出名,走马民间故事更是闻名遐迩。

走马镇旧属巴县,地处重庆市高新区西部,因形似奔马故名“走马岗”。距重庆市区21公里,西邻璧山,南毗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走马镇位于重庆至成都的古驿道上。从重庆往西80里至走马,正好是一天的路程。再往前,须翻大山进入璧山。然此时已近黄昏,天黑入山客货则不安全,行人多选择在走马歇宿,加上又是三县交界处,人员往来,交通商贸,信息交流,文化活动更为频繁,因此一到傍晚,街上摩肩接踵、人喧马叫。人气倍增,促进了走马的经济社会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繁荣。

走马岗山势险峻,奇峰异木,毗邻渝都大埠;在街上,有关帝庙、禹王庙、南华宫、万寿宫、文昌宫等五座庙宇;小庙之多,不胜枚举。建于北宋初期的慈云寺规模最大,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传说兴旺之时,有“大和尚五万五,小和尚不消数”。寺内有内阁学士王春石先生题留。明代贡生张宗蔚有诗曰:听说慈云寺,深幽锁二桥,山迥青峰合,溪流白云飘,僧塔灯常在,杉松叶不凋,年年寻胜境,蜡履任逍遥。可见当年慈云寺的盛况和风采。

走马的街道由石板铺设,两旁是传统风格的清代民居、店堂等木构建筑以及文昌宫遗址,顺应地形自由排列,层层叠叠,古朴典雅,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木构建筑是典型的川东民居形式,集中紧凑、典雅古朴,以穿斗结构居多,采用清屋立面,大挑檐,集中紧凑却富有变化。场口的古黄葛树、关武庙及戏楼,凸现出悠久的历史沧桑和浓厚的人文风貌。

民国时期,在走马八百余米长的街上,就有商铺近百家,剃头铺、客栈、饭铺、茶馆、烟馆、酒馆、戏楼等,比比皆是。走马人有看川剧的嗜好,每逢佳节庙会,均有戏班登临。川剧名家如吴晓雷、陈书舫、张德成等都曾在走马登台献艺,四里八乡,乡民云集,长戏短戏场场爆满。

据《巴县志》载,清末民初,巴县各地尚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春节期间,到处都有彩灯猜谜、门神祥符,还有楹联、春贴、龙灯、狮舞、车灯、莲箫、高跷等各类文艺活动,川戏、扬琴、评书等演唱在会馆茶馆、乡里院坝间。而讲故事、唱山歌、说言子等民间文学活动,更是遍布城乡。茶馆文化、川剧清唱、讲故事、唱山歌仍具独特的乡土文化,昭示了走马镇独有的、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底蕴。

走马古镇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源于自然,匠心独运的容纳盆景;有源自中国古典医学和民间骨科伤痛传统治疗手法,独辟蹊径的“魏氏玄复正骨手法”;有融合现代艺术与传统雕刻手法的乌木雕刻;有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揉捏于手掌间,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泥人面塑;有历史悠久古朴的夯墙技艺、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游艺“花三”;有高亢风趣的“走马神歌”,有黏稠甜润的“傅氏糍粑”,更有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走马镇民间故事”——12800多则,歌谣3500首,谚语4000余条,录音磁带650盒,文字资料850万字。民间故事家群体316人,其中千则型故事家魏显德、魏显发兄弟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国的“格林”兄弟。

“走马民间故事”立即震惊了世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师生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学者也接踵而至。他们在走马镇开展学术交流,考察采风。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编辑出版了《走马镇民间故事》;不久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魏显德故事集》。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连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中国传统村落”等四块金字招牌。多家主流媒体对走马民间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随着老一辈故事家的离去,走马镇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力度,一批新的故事家群体正在不断涌现,民间文化已成为走马小学的办学特色,使沐浴着民间文化的阳光雨露的孩子们快乐成长。走马镇呈现出一派“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的民间文艺盛况。

(文/钟守维)

分享
新浪微博

巴渝文苑 | 成渝古道话走马

2022-10-31 21:15:01 来源:

走马镇以桃花出名,走马民间故事更是闻名遐迩。

走马镇旧属巴县,地处重庆市高新区西部,因形似奔马故名“走马岗”。距重庆市区21公里,西邻璧山,南毗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走马镇位于重庆至成都的古驿道上。从重庆往西80里至走马,正好是一天的路程。再往前,须翻大山进入璧山。然此时已近黄昏,天黑入山客货则不安全,行人多选择在走马歇宿,加上又是三县交界处,人员往来,交通商贸,信息交流,文化活动更为频繁,因此一到傍晚,街上摩肩接踵、人喧马叫。人气倍增,促进了走马的经济社会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繁荣。

走马岗山势险峻,奇峰异木,毗邻渝都大埠;在街上,有关帝庙、禹王庙、南华宫、万寿宫、文昌宫等五座庙宇;小庙之多,不胜枚举。建于北宋初期的慈云寺规模最大,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传说兴旺之时,有“大和尚五万五,小和尚不消数”。寺内有内阁学士王春石先生题留。明代贡生张宗蔚有诗曰:听说慈云寺,深幽锁二桥,山迥青峰合,溪流白云飘,僧塔灯常在,杉松叶不凋,年年寻胜境,蜡履任逍遥。可见当年慈云寺的盛况和风采。

走马的街道由石板铺设,两旁是传统风格的清代民居、店堂等木构建筑以及文昌宫遗址,顺应地形自由排列,层层叠叠,古朴典雅,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木构建筑是典型的川东民居形式,集中紧凑、典雅古朴,以穿斗结构居多,采用清屋立面,大挑檐,集中紧凑却富有变化。场口的古黄葛树、关武庙及戏楼,凸现出悠久的历史沧桑和浓厚的人文风貌。

民国时期,在走马八百余米长的街上,就有商铺近百家,剃头铺、客栈、饭铺、茶馆、烟馆、酒馆、戏楼等,比比皆是。走马人有看川剧的嗜好,每逢佳节庙会,均有戏班登临。川剧名家如吴晓雷、陈书舫、张德成等都曾在走马登台献艺,四里八乡,乡民云集,长戏短戏场场爆满。

据《巴县志》载,清末民初,巴县各地尚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春节期间,到处都有彩灯猜谜、门神祥符,还有楹联、春贴、龙灯、狮舞、车灯、莲箫、高跷等各类文艺活动,川戏、扬琴、评书等演唱在会馆茶馆、乡里院坝间。而讲故事、唱山歌、说言子等民间文学活动,更是遍布城乡。茶馆文化、川剧清唱、讲故事、唱山歌仍具独特的乡土文化,昭示了走马镇独有的、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底蕴。

走马古镇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源于自然,匠心独运的容纳盆景;有源自中国古典医学和民间骨科伤痛传统治疗手法,独辟蹊径的“魏氏玄复正骨手法”;有融合现代艺术与传统雕刻手法的乌木雕刻;有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揉捏于手掌间,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泥人面塑;有历史悠久古朴的夯墙技艺、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游艺“花三”;有高亢风趣的“走马神歌”,有黏稠甜润的“傅氏糍粑”,更有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走马镇民间故事”——12800多则,歌谣3500首,谚语4000余条,录音磁带650盒,文字资料850万字。民间故事家群体316人,其中千则型故事家魏显德、魏显发兄弟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国的“格林”兄弟。

“走马民间故事”立即震惊了世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师生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学者也接踵而至。他们在走马镇开展学术交流,考察采风。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编辑出版了《走马镇民间故事》;不久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魏显德故事集》。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连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中国传统村落”等四块金字招牌。多家主流媒体对走马民间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随着老一辈故事家的离去,走马镇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力度,一批新的故事家群体正在不断涌现,民间文化已成为走马小学的办学特色,使沐浴着民间文化的阳光雨露的孩子们快乐成长。走马镇呈现出一派“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的民间文艺盛况。

(文/钟守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