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融合促中西部能源绿色转型
作为能源生产与外送基地,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将这一地区的“高耗能、高碳排”产业进行低碳绿色转型,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协同融合促中西部能源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些表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作为能源生产与外送基地,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将这一地区的“高耗能、高碳排”产业进行低碳绿色转型,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以产业协同融合的方式“破题”,不失为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好办法。

产业协同融合,是不同行业在技术、产品、市场等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传统产业固有的条块分割被打破,产业边界趋向模糊,从而构建出新型协同融合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协同融合与产业间的集聚发展,可以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减污降碳,降低单位效益的能耗。

而中西部地区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富集地区,还是传统化石能源、矿产资源、重化工业等高耗能产业集中地区。研究表明,若通过产业协同融合的方式,将这些高耗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产生低碳排放效果,则可为建设碳捕获、运输和封存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同时,此举还可以就地消纳中西部地区过剩的新能源电力,解决中西部地区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困境,加快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中西部地区新能源与资源优势也可借此充分发挥,吸引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布局和有序梯度转移,进一步解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有鉴于此,应多角度施策,促进高耗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应强化区域、产业的协同联动,在产业布局规划上按照空间、区位、能源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统筹优化地区间在资源、能源和产业方面的功能布局,积极开展区域协调和产业协作。中西部地区可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制定实施本地区产业开发的方案,利用新能源优势,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另一方面,应逐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综合能源智慧化。要以数字赋能实现源、网、荷、储、用全产业链统筹协调发展。依托大数据系统和信息化能力,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推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应用,在线监控与辅助决策,促进产业与生态协同创新发展。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新能源基地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电力系统。开展耗能企业用能信息广泛采集、能效在线分析,依托精细化功率预测、优化调度、需求侧响应等一系列集成技术手段,以高效、智慧的调度运行体系实现源、网、荷、储、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提高全产业链的统筹协调发展能力,促进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赵春雨)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协同融合促中西部能源绿色转型

2022-11-07 06:30:47 来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些表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作为能源生产与外送基地,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将这一地区的“高耗能、高碳排”产业进行低碳绿色转型,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以产业协同融合的方式“破题”,不失为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好办法。

产业协同融合,是不同行业在技术、产品、市场等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传统产业固有的条块分割被打破,产业边界趋向模糊,从而构建出新型协同融合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协同融合与产业间的集聚发展,可以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减污降碳,降低单位效益的能耗。

而中西部地区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富集地区,还是传统化石能源、矿产资源、重化工业等高耗能产业集中地区。研究表明,若通过产业协同融合的方式,将这些高耗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产生低碳排放效果,则可为建设碳捕获、运输和封存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同时,此举还可以就地消纳中西部地区过剩的新能源电力,解决中西部地区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困境,加快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中西部地区新能源与资源优势也可借此充分发挥,吸引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布局和有序梯度转移,进一步解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有鉴于此,应多角度施策,促进高耗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应强化区域、产业的协同联动,在产业布局规划上按照空间、区位、能源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统筹优化地区间在资源、能源和产业方面的功能布局,积极开展区域协调和产业协作。中西部地区可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制定实施本地区产业开发的方案,利用新能源优势,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另一方面,应逐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综合能源智慧化。要以数字赋能实现源、网、荷、储、用全产业链统筹协调发展。依托大数据系统和信息化能力,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推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应用,在线监控与辅助决策,促进产业与生态协同创新发展。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新能源基地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电力系统。开展耗能企业用能信息广泛采集、能效在线分析,依托精细化功率预测、优化调度、需求侧响应等一系列集成技术手段,以高效、智慧的调度运行体系实现源、网、荷、储、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提高全产业链的统筹协调发展能力,促进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赵春雨)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陶龙鑫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