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就梦想 重庆小匠在“迅电流光”中问鼎世界

“拆”就梦想 重庆小匠在“迅电流光”中问鼎世界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1-1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王小洪)“我们来,就是要拿冠军的!”10月19日,在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领奖台上,重庆参赛选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李小松身披国旗,将胸前的金牌高高举起。

李小松。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此前,他以异于常人的优秀表现,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力压韩国、菲律宾以及东道主日本等国家,勇夺光电技术项目金牌,这也是中国队获得在该项目上的首枚金牌。

从2018年刚进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至今已有4个年头。李小松凭自己的热爱与实力,完成了一位让老师们头疼的“差生”到世界冠军的华丽转身。

当国旗在世界的赛场上冉冉升起,仿佛也预示无数的“李小松”们也正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前赴后继地踏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全场唯一!他完成了所有设备安装任务

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

10月15日至18日,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在京都举行,而李小松参加的光电技术项目是本届比赛的新增项目,具体分为光电应用终端产品制造、光电应用系统的实施、光电产品与应用系统的维护与优化三个模块七大比赛项目。

“该项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户外LED显示屏的搭建维护、智能家居里的照明系统等光电结合的领域都属于这个范畴。”李小松说,与寻常普通的光电技术工不同,世界技能大赛对参加该项目参赛选手的要求非常严格,选手们需具备光电技术和职业最高国际水平所需要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和实操技术,在赛场上需要展示出本项技能在世界上的最高水平。

李小松正在比赛。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回顾四天的比赛过程,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中,7个小时的比赛时长让很多选手体力不支,而早已适应高强度节奏的李小松在6小时内圆满完成;

比赛内容全是英文,有些甚至长达10页纸……好在李小松前期刻苦熟记单词,在比赛过程中能够做到基本看懂所有内容;

在照明环境场景设计、模拟与仿真项目中,主办方临时将比赛时间从3.5小时缩短为3小时,这让很多选手措手不及,并且在技术标准上难度加码,在别人慌乱阵脚的时候,李小松不仅出色完成作品,还预留充足的时间检查了一遍。

最终,李小松不仅成为全场唯一一个完成了所有设备安装任务的选手,也为中国摘下该项目的首金。

站在领奖台上,为金牌奋斗的岁月在李小松的眼前一一闪现——

在LED点阵屏维修项目中,由于训练的需要,他2020年寒假被压缩到14天。春节期间,他回家坚持练习,直至解决问题。

在光电技术赛项中,“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安装与实现”对体力和灵活性要求很高。由于他之前身体一直比较单薄,从2020年3月份开始,他每天坚持跑步和健身。在训练基地,他使用橡皮筋和橡胶球,自制了练习拳击的简易装置,每天训练的空余时间,他就会使用这个装置进行冲拳练习,提高体能。

比赛时候,“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安装与实现”题量超大,他几次都累得手抽筋,但靠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坚持到比赛最后一分钟。根据赛后统计得分看,只有他一个人较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从而奠定了胜局。

2022年7月份开始进入特别赛冲刺阶段,他的训练量更大了。专家组长周渝曦老师对训练方案和技能细节要求更高了,并将4天完成的竞赛任务要求在2天训练完成。每天从早上8点钟开始,直到晚上10点钟才能结束。训练结束后,他还需要和教练一起对当天的训练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

失声、嘴唇皲裂、体力透支接踵而来…… 但所有努力都取得了回报,李小松成功“登顶”。

以技能报国,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的骄傲!梦想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李小松圆梦了。但在这完美结局的背后,却是李小松和他的教练团队们昼夜不分,日夜奋战的结果。

登台领奖。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以“变”应变!国内外“接力”克难关

在备赛阶段,教练团队“稳、精、效”的办事效率和解决困难的能力给李小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于光电技术项目是新设比赛项目,没有“前路”可以提供参考,李小松和团队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唯一的训练方向就是主办方提供的技术标准文件和一套样题。

为吃透、求稳。李小松的教练团队开启“广撒网”的模式,将比赛中涉及到的每个知识点都延伸扩展至少8倍的训练量,在数量、难度上做加法,在时间上做减法。例如3.5小时的比赛时间,李小松必须在2.5-3小时内完成,为的是预留充足的时间来检查作品和应对突发情况。

训练过程中,劳力与“巧劲”同样重要。在LED造型项目上,灯带剪切一直是李小松面临的难题,不仅切出来的造型多为弧形角,没有尖角美观,而且稍一用力就会造成切口太深损坏灯带线路。不停失败、不停尝试,李小松愁得一筹莫展,教练组的老师们和他一起在一毫一厘中“较真”,将灯带稍稍垫高,然后一点一点调整切灯带的角度,屏住呼吸精准控制每一次力度,最终呈现误差不到0.1毫米的精确的效果。

临到大赛前夕,比赛的样品耗材公布,其中一项“透明线”比他平常训练的耗材足足宽了3倍,硬度也加倍,这意味着镀锡的时间更长,而且稍不注意就会损坏焊板。眼看10月8日就要出发赴赛,可原有的设计参数全部要推倒重来,就像快要封顶的“房子”突然遭受致命一击。咬紧牙关,李小松和团队不分白天黑夜与时间赛跑,加班加点制定新的设计方案,一遍、两遍……经过4次改稿最终在9月28日确定新的参赛方案,为熟悉新耗材预留充足的训练时间。

到了日本,李小松和教练团队忽然发现,大赛提供的设备中,有几个关键设备没有了,这对模块使用数据影响非常大,会直接导致比赛过程中无法准确计算灯珠数量。为此,周渝曦组长和蔡运富教练立即联系了国内杨汉生教练,由杨汉生教练带着国内的技术支撑团队,连夜测试好光源基础数据发到日本,保障了参赛质量。

李小松说,在近一年的备赛集训中,由周渝曦(专家组长)、陈良、蔡运富(教练组长)、杨汉生和石晓亮等构成的教练团队以及高亮、易国建、毛朝庆,市人社局等组建的保障团队给了他莫大关怀、扶持和鼓励。

尤其在专家组长周渝曦的带领下,教练团队对他的思政、技能、体能及心理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的训练。“如果没有老师们,就没有今天的我。没有学院和人力社保局的关心与平台,更不会成就今天的我。”李小松说,未来他也打算走上技术育人的道路,以技能的“传承”,回报这份竭心尽力的栽培与恩情。

“浪子”回头!“拆家娃”誓要承“技”而上

如今的世界冠军,很久以前却是那个让老师们头疼的“捣蛋鬼”。

“我来自江西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从小也没有什么玩具。”李小松说,彼时他羡慕村里有电动小汽车的伙伴,但每次都只能远远地看着。偶尔有其他孩子扔掉的旧玩具,他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当宝贝捡回去。

“我想知道那些玩具是怎么动起来了,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所以从小就开始‘拆’玩具。”李小松说,渐渐地,他有了电池、线路和动力源等概念。

李小松正在作业。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没有玩具车就自己造。就这样,李小松一边捡着“垃圾堆”里的旧玩具,一边尝试“造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做出了一辆属于他的玩具车。

“当我把车开到小伙伴们面前的时候,他们眼睛都直了。”李小松到现在都记得那一双双眼睛中的崇拜和羡慕,也正是这份自豪感让他爱上了“创造”和“电子”。

还有一次,为了弄清电视机的构造,李小松不仅拆下了电视的喇叭,还把电视又组装了回去。父母只觉得电视机的声音小了些,直到一年以后请师傅来修,才知道少了个喇叭。

李小松自然是吃了些“皮肉之苦”,但越是这样,他对电子产品的好奇就越多。拆着拆着,他也渐渐变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反向爱迪生”,仅在初中,就成了修理电脑、手机的“百晓生”。

但因为不爱学习,中学的李小松动不动就逃课,甚至翻围墙溜出去玩。老师束手无策,李小松成为活在批评声中的“差生”,中考成绩也是意料之中的不理想,因为分数过低没能上普高线,他只能就读民办高中,每年学费将近8000元。

这个数字给了李小松当头一棒,突然意识到家人在为他的不懂事“买单”。后悔、惭愧、难过、痛苦,所有情绪一拥而上,李小松一夜长大,“我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个心愿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往后的人生轨迹开始变道转弯。

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李小松利用高考结束的暑假去到上海一家电子设备加工厂打工,每天13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换来每月3500元收入。此时看着另一位年龄相仿的吉林大学高材生,光是底薪就能达到1.2万,鲜明对比之下让他想起父母因为无一技之长受过的苦,想起曾经视作“耳旁风”的话:“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到哪里都走不通。”

既然如此,那我就去学一门专业的技术吧。就这样,高考后,李小松一眼就看中了以电子专业闻名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奔赴千里,投身技术。

要成为光!逐光少年终成光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回顾冠军之路,李小松说:“上天给了我1分的‘天赋’,他便用了99分的努力去‘接住它’!”

2018年10月,新生李小松进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同时,他遇见了改变命运的那束光——蔡运富。

“他是由一位工作室的学生带过来的,由于当时新生刚军训完,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还有点拘谨。”时隔三年多,蔡运富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李小松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这一带便让李小松找到了自己末来的奋进方向,李小松在工匠工坊寻回了儿时的乐趣——“捣鼓电子产品”。他一直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便果断申请并加入了这个团体,并立志要成为一名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工作室来了一位特别的演讲者——梁攀。他是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冠军,让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位曾经的“中考落榜生”最后却实现了“世界冠军”的耀世逆袭,看着演讲台上的年轻学长,李小松顿时觉得有一束光穿透了他内心的迷茫,让他的生命找到了方向。“我要学习他的奋斗精神,发现了光,就要追随光,最终的目标是成为光。”李小松说,听完那场演讲后,强烈的好胜心让他激动得整晚睡不着,他从未如此笃定一件事:我也可以成为世界冠军。

李小松国赛时同团队合影。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从那以后,李小松更加努力。两个学期,300多个日夜,李小松一直坚持做到课前预习,课中仔细,课后复习。他的学业成绩从最开始的专业倒数,上升到了第4,最后稳居第一。

在学院里,这个以前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在这里却成了“香饽饽”。周末、节假日的实训室里空空荡荡,只有李小松把实训室当家。在实操训练“加练”,在理论学习上“竞速”,每学期的专业课他都挤出时间提前自学完成。这个以前从没得过奖状的学生,却在学院里把所有的奖学金都拿了一遍,大大小小的证书、奖状摆满一地。

就连父母常叮嘱妹妹“一定不要向你哥哥这样”都变成了“多向你哥哥学习”,这些话语就像一把把柴火,让李小松心中的火苗越燃越旺。

在大一上学期,李小松就完成了51单片机的学习以及电路板的绘制,在接下来的寒假就开始学习STM32单片机的编程,在大一结束的暑假里就参加了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并获得了重庆市二等奖,随后大学三年中获得电子技术类市级及以上竞赛奖6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蔡运富将重庆光电技术国际邀请赛唯一的参赛名额交到李小松手上,而他也不负众望捧回金牌。

之后的李小松一路所向披靡,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获得银牌,在国家队十进五淘汰赛中获得第一名,如愿拿到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的“入场券”。

从此,李小松这位电工“小匠”开启了他技能成才,成才报国的“开挂”人生。

“每个人都要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成功需要一颗不甘平庸的心,需要一种积极上进的态度。”作为李小松的教练之一,蔡运富说,李小松正是有这股百折不挠向阳而生的精神,才能问鼎世界技能之巅。

在蔡运富看来,技能型人才跟其他人才不一样,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遇事沉稳冷静,做事坚忍不拔。“技能训练的过程异常艰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面对无穷无尽的困难,很多人都选择了半途而废。走上这条路,就要一直向前。”这也是蔡运富想对后来的青年技能人才说的话。

“心心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10月19日,身披国旗、国歌嘹亮、手捧金牌的李小松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在垃圾堆里翻找汽车零件的小男孩;那个翻墙逃课被老师们教训的少年;那个成绩垫底的学生。

他以自己的匠心,经历了400多个昼夜的“魔鬼训练”,苦练出了惊艳世界的本领,见证了奋斗的青春,增添了前行的底气。

追光少年终成光……

李小松正在比赛。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新闻多一点

为国争光!重庆已诞生4名世赛冠军皆为中国首金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庆技能人才在世界级大赛上也接连取得了不俗成绩。截至目前,我市已培养出4位世界技能大赛冠军选手。

据了解,除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摘金的美容项目冠军王珮和光电技术项目李小松外。2019年8月,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教师梁攀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电子技术项目的金牌,这也是我国在该项目上的首金。

而早在2015年,彼时还是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的聂凤更是为重庆夺得了世界技能大赛的第一枚金牌。

“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重庆青年技能人才再次获得金牌意义重大,显示出新时代重庆青年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技能水平。”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人皆可出彩”。重庆技能人才们在世界技能舞台上,争金夺银、绽放光彩的背后,是重庆市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竞赛示范引领作用的不断凸显。近年来,随着重庆技能人才工作的深入,已辐射带动100余万技能人才参加技能比拼,选拔高技能人才5万余人。

4940000!重庆技能人才占比保持西部领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技能强市和中西部技能人才高地。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技能人才数量达到494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55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的31.5%,占比保持西部领先。

“我们将全力推进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开辟重庆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更多产业所需的高素质能工巧匠、巴渝工匠、大国工匠。”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160万人,其中数字领域技能人才达到20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50万人以上,基本建成“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策源地。

据了解,2021年11月1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复同意我市建立“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重庆挺立在“数智时代”的潮头浪尖。

建立近一年来,我市全力打造巴渝数字技能品牌,与百度、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落地数字技能人才开发建设项目152个,投入资金高达7.36亿元。

近期,我市还印发《“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方案》。《方案》坚持智能为本、突出技能核心,致力培养一批掌握与数字领域相关能力的人才,助力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数字产业化发展。

此外,市人力社保局还致力于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发挥补贴性培训撬动作用,年均各类市场化、社会化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创新高技能人才“技能+学历”双证融通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在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将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大力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行企业职工“人人持证”工程,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试点工作,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

此外,还将加强职业技能竞赛示范带动作用,围绕世赛、国赛金牌项目,运用技能+市场的手段,打造重庆技能品牌产业链,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收入水平。力争到2025年,培养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全国行业技能竞赛等获奖选手1000名,力争在全国技能大赛、全国行业技能大赛获得奖牌100枚,在世界技能大赛摘获奖牌10枚。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拆”就梦想 重庆小匠在“迅电流光”中问鼎世界

2022-11-12 19:15:14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王小洪)“我们来,就是要拿冠军的!”10月19日,在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领奖台上,重庆参赛选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李小松身披国旗,将胸前的金牌高高举起。

李小松。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此前,他以异于常人的优秀表现,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力压韩国、菲律宾以及东道主日本等国家,勇夺光电技术项目金牌,这也是中国队获得在该项目上的首枚金牌。

从2018年刚进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至今已有4个年头。李小松凭自己的热爱与实力,完成了一位让老师们头疼的“差生”到世界冠军的华丽转身。

当国旗在世界的赛场上冉冉升起,仿佛也预示无数的“李小松”们也正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前赴后继地踏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全场唯一!他完成了所有设备安装任务

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

10月15日至18日,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在京都举行,而李小松参加的光电技术项目是本届比赛的新增项目,具体分为光电应用终端产品制造、光电应用系统的实施、光电产品与应用系统的维护与优化三个模块七大比赛项目。

“该项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户外LED显示屏的搭建维护、智能家居里的照明系统等光电结合的领域都属于这个范畴。”李小松说,与寻常普通的光电技术工不同,世界技能大赛对参加该项目参赛选手的要求非常严格,选手们需具备光电技术和职业最高国际水平所需要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和实操技术,在赛场上需要展示出本项技能在世界上的最高水平。

李小松正在比赛。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回顾四天的比赛过程,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中,7个小时的比赛时长让很多选手体力不支,而早已适应高强度节奏的李小松在6小时内圆满完成;

比赛内容全是英文,有些甚至长达10页纸……好在李小松前期刻苦熟记单词,在比赛过程中能够做到基本看懂所有内容;

在照明环境场景设计、模拟与仿真项目中,主办方临时将比赛时间从3.5小时缩短为3小时,这让很多选手措手不及,并且在技术标准上难度加码,在别人慌乱阵脚的时候,李小松不仅出色完成作品,还预留充足的时间检查了一遍。

最终,李小松不仅成为全场唯一一个完成了所有设备安装任务的选手,也为中国摘下该项目的首金。

站在领奖台上,为金牌奋斗的岁月在李小松的眼前一一闪现——

在LED点阵屏维修项目中,由于训练的需要,他2020年寒假被压缩到14天。春节期间,他回家坚持练习,直至解决问题。

在光电技术赛项中,“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安装与实现”对体力和灵活性要求很高。由于他之前身体一直比较单薄,从2020年3月份开始,他每天坚持跑步和健身。在训练基地,他使用橡皮筋和橡胶球,自制了练习拳击的简易装置,每天训练的空余时间,他就会使用这个装置进行冲拳练习,提高体能。

比赛时候,“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安装与实现”题量超大,他几次都累得手抽筋,但靠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坚持到比赛最后一分钟。根据赛后统计得分看,只有他一个人较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从而奠定了胜局。

2022年7月份开始进入特别赛冲刺阶段,他的训练量更大了。专家组长周渝曦老师对训练方案和技能细节要求更高了,并将4天完成的竞赛任务要求在2天训练完成。每天从早上8点钟开始,直到晚上10点钟才能结束。训练结束后,他还需要和教练一起对当天的训练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

失声、嘴唇皲裂、体力透支接踵而来…… 但所有努力都取得了回报,李小松成功“登顶”。

以技能报国,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的骄傲!梦想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李小松圆梦了。但在这完美结局的背后,却是李小松和他的教练团队们昼夜不分,日夜奋战的结果。

登台领奖。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以“变”应变!国内外“接力”克难关

在备赛阶段,教练团队“稳、精、效”的办事效率和解决困难的能力给李小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于光电技术项目是新设比赛项目,没有“前路”可以提供参考,李小松和团队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唯一的训练方向就是主办方提供的技术标准文件和一套样题。

为吃透、求稳。李小松的教练团队开启“广撒网”的模式,将比赛中涉及到的每个知识点都延伸扩展至少8倍的训练量,在数量、难度上做加法,在时间上做减法。例如3.5小时的比赛时间,李小松必须在2.5-3小时内完成,为的是预留充足的时间来检查作品和应对突发情况。

训练过程中,劳力与“巧劲”同样重要。在LED造型项目上,灯带剪切一直是李小松面临的难题,不仅切出来的造型多为弧形角,没有尖角美观,而且稍一用力就会造成切口太深损坏灯带线路。不停失败、不停尝试,李小松愁得一筹莫展,教练组的老师们和他一起在一毫一厘中“较真”,将灯带稍稍垫高,然后一点一点调整切灯带的角度,屏住呼吸精准控制每一次力度,最终呈现误差不到0.1毫米的精确的效果。

临到大赛前夕,比赛的样品耗材公布,其中一项“透明线”比他平常训练的耗材足足宽了3倍,硬度也加倍,这意味着镀锡的时间更长,而且稍不注意就会损坏焊板。眼看10月8日就要出发赴赛,可原有的设计参数全部要推倒重来,就像快要封顶的“房子”突然遭受致命一击。咬紧牙关,李小松和团队不分白天黑夜与时间赛跑,加班加点制定新的设计方案,一遍、两遍……经过4次改稿最终在9月28日确定新的参赛方案,为熟悉新耗材预留充足的训练时间。

到了日本,李小松和教练团队忽然发现,大赛提供的设备中,有几个关键设备没有了,这对模块使用数据影响非常大,会直接导致比赛过程中无法准确计算灯珠数量。为此,周渝曦组长和蔡运富教练立即联系了国内杨汉生教练,由杨汉生教练带着国内的技术支撑团队,连夜测试好光源基础数据发到日本,保障了参赛质量。

李小松说,在近一年的备赛集训中,由周渝曦(专家组长)、陈良、蔡运富(教练组长)、杨汉生和石晓亮等构成的教练团队以及高亮、易国建、毛朝庆,市人社局等组建的保障团队给了他莫大关怀、扶持和鼓励。

尤其在专家组长周渝曦的带领下,教练团队对他的思政、技能、体能及心理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的训练。“如果没有老师们,就没有今天的我。没有学院和人力社保局的关心与平台,更不会成就今天的我。”李小松说,未来他也打算走上技术育人的道路,以技能的“传承”,回报这份竭心尽力的栽培与恩情。

“浪子”回头!“拆家娃”誓要承“技”而上

如今的世界冠军,很久以前却是那个让老师们头疼的“捣蛋鬼”。

“我来自江西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从小也没有什么玩具。”李小松说,彼时他羡慕村里有电动小汽车的伙伴,但每次都只能远远地看着。偶尔有其他孩子扔掉的旧玩具,他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当宝贝捡回去。

“我想知道那些玩具是怎么动起来了,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所以从小就开始‘拆’玩具。”李小松说,渐渐地,他有了电池、线路和动力源等概念。

李小松正在作业。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没有玩具车就自己造。就这样,李小松一边捡着“垃圾堆”里的旧玩具,一边尝试“造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做出了一辆属于他的玩具车。

“当我把车开到小伙伴们面前的时候,他们眼睛都直了。”李小松到现在都记得那一双双眼睛中的崇拜和羡慕,也正是这份自豪感让他爱上了“创造”和“电子”。

还有一次,为了弄清电视机的构造,李小松不仅拆下了电视的喇叭,还把电视又组装了回去。父母只觉得电视机的声音小了些,直到一年以后请师傅来修,才知道少了个喇叭。

李小松自然是吃了些“皮肉之苦”,但越是这样,他对电子产品的好奇就越多。拆着拆着,他也渐渐变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反向爱迪生”,仅在初中,就成了修理电脑、手机的“百晓生”。

但因为不爱学习,中学的李小松动不动就逃课,甚至翻围墙溜出去玩。老师束手无策,李小松成为活在批评声中的“差生”,中考成绩也是意料之中的不理想,因为分数过低没能上普高线,他只能就读民办高中,每年学费将近8000元。

这个数字给了李小松当头一棒,突然意识到家人在为他的不懂事“买单”。后悔、惭愧、难过、痛苦,所有情绪一拥而上,李小松一夜长大,“我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个心愿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往后的人生轨迹开始变道转弯。

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李小松利用高考结束的暑假去到上海一家电子设备加工厂打工,每天13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换来每月3500元收入。此时看着另一位年龄相仿的吉林大学高材生,光是底薪就能达到1.2万,鲜明对比之下让他想起父母因为无一技之长受过的苦,想起曾经视作“耳旁风”的话:“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到哪里都走不通。”

既然如此,那我就去学一门专业的技术吧。就这样,高考后,李小松一眼就看中了以电子专业闻名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奔赴千里,投身技术。

要成为光!逐光少年终成光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回顾冠军之路,李小松说:“上天给了我1分的‘天赋’,他便用了99分的努力去‘接住它’!”

2018年10月,新生李小松进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同时,他遇见了改变命运的那束光——蔡运富。

“他是由一位工作室的学生带过来的,由于当时新生刚军训完,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还有点拘谨。”时隔三年多,蔡运富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李小松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这一带便让李小松找到了自己末来的奋进方向,李小松在工匠工坊寻回了儿时的乐趣——“捣鼓电子产品”。他一直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便果断申请并加入了这个团体,并立志要成为一名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工作室来了一位特别的演讲者——梁攀。他是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冠军,让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位曾经的“中考落榜生”最后却实现了“世界冠军”的耀世逆袭,看着演讲台上的年轻学长,李小松顿时觉得有一束光穿透了他内心的迷茫,让他的生命找到了方向。“我要学习他的奋斗精神,发现了光,就要追随光,最终的目标是成为光。”李小松说,听完那场演讲后,强烈的好胜心让他激动得整晚睡不着,他从未如此笃定一件事:我也可以成为世界冠军。

李小松国赛时同团队合影。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从那以后,李小松更加努力。两个学期,300多个日夜,李小松一直坚持做到课前预习,课中仔细,课后复习。他的学业成绩从最开始的专业倒数,上升到了第4,最后稳居第一。

在学院里,这个以前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在这里却成了“香饽饽”。周末、节假日的实训室里空空荡荡,只有李小松把实训室当家。在实操训练“加练”,在理论学习上“竞速”,每学期的专业课他都挤出时间提前自学完成。这个以前从没得过奖状的学生,却在学院里把所有的奖学金都拿了一遍,大大小小的证书、奖状摆满一地。

就连父母常叮嘱妹妹“一定不要向你哥哥这样”都变成了“多向你哥哥学习”,这些话语就像一把把柴火,让李小松心中的火苗越燃越旺。

在大一上学期,李小松就完成了51单片机的学习以及电路板的绘制,在接下来的寒假就开始学习STM32单片机的编程,在大一结束的暑假里就参加了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并获得了重庆市二等奖,随后大学三年中获得电子技术类市级及以上竞赛奖6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蔡运富将重庆光电技术国际邀请赛唯一的参赛名额交到李小松手上,而他也不负众望捧回金牌。

之后的李小松一路所向披靡,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获得银牌,在国家队十进五淘汰赛中获得第一名,如愿拿到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的“入场券”。

从此,李小松这位电工“小匠”开启了他技能成才,成才报国的“开挂”人生。

“每个人都要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成功需要一颗不甘平庸的心,需要一种积极上进的态度。”作为李小松的教练之一,蔡运富说,李小松正是有这股百折不挠向阳而生的精神,才能问鼎世界技能之巅。

在蔡运富看来,技能型人才跟其他人才不一样,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遇事沉稳冷静,做事坚忍不拔。“技能训练的过程异常艰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面对无穷无尽的困难,很多人都选择了半途而废。走上这条路,就要一直向前。”这也是蔡运富想对后来的青年技能人才说的话。

“心心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10月19日,身披国旗、国歌嘹亮、手捧金牌的李小松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在垃圾堆里翻找汽车零件的小男孩;那个翻墙逃课被老师们教训的少年;那个成绩垫底的学生。

他以自己的匠心,经历了400多个昼夜的“魔鬼训练”,苦练出了惊艳世界的本领,见证了奋斗的青春,增添了前行的底气。

追光少年终成光……

李小松正在比赛。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华龙网发

>>>新闻多一点

为国争光!重庆已诞生4名世赛冠军皆为中国首金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庆技能人才在世界级大赛上也接连取得了不俗成绩。截至目前,我市已培养出4位世界技能大赛冠军选手。

据了解,除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摘金的美容项目冠军王珮和光电技术项目李小松外。2019年8月,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教师梁攀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电子技术项目的金牌,这也是我国在该项目上的首金。

而早在2015年,彼时还是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的聂凤更是为重庆夺得了世界技能大赛的第一枚金牌。

“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重庆青年技能人才再次获得金牌意义重大,显示出新时代重庆青年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技能水平。”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人皆可出彩”。重庆技能人才们在世界技能舞台上,争金夺银、绽放光彩的背后,是重庆市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竞赛示范引领作用的不断凸显。近年来,随着重庆技能人才工作的深入,已辐射带动100余万技能人才参加技能比拼,选拔高技能人才5万余人。

4940000!重庆技能人才占比保持西部领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技能强市和中西部技能人才高地。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技能人才数量达到494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55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的31.5%,占比保持西部领先。

“我们将全力推进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开辟重庆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更多产业所需的高素质能工巧匠、巴渝工匠、大国工匠。”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160万人,其中数字领域技能人才达到20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50万人以上,基本建成“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策源地。

据了解,2021年11月1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复同意我市建立“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重庆挺立在“数智时代”的潮头浪尖。

建立近一年来,我市全力打造巴渝数字技能品牌,与百度、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落地数字技能人才开发建设项目152个,投入资金高达7.36亿元。

近期,我市还印发《“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方案》。《方案》坚持智能为本、突出技能核心,致力培养一批掌握与数字领域相关能力的人才,助力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数字产业化发展。

此外,市人力社保局还致力于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发挥补贴性培训撬动作用,年均各类市场化、社会化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创新高技能人才“技能+学历”双证融通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在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将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大力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行企业职工“人人持证”工程,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试点工作,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

此外,还将加强职业技能竞赛示范带动作用,围绕世赛、国赛金牌项目,运用技能+市场的手段,打造重庆技能品牌产业链,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收入水平。力争到2025年,培养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全国行业技能竞赛等获奖选手1000名,力争在全国技能大赛、全国行业技能大赛获得奖牌100枚,在世界技能大赛摘获奖牌10枚。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