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丨疫情下,出租车里的摆渡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2-11-15 21:37:44

听新闻

重庆,凌晨四点的街头。

一辆出租车在渝中区儿科医院外等待。亮黄色的车身,发出暖暖的光。

父母和6岁的女儿相拥上车。看病的疲累写在脸上,但父母却主动摆起龙门阵:“没想到这么严重,幸好及时就医。”

从11日开始,张瑞平便日夜奔波,接送人就医。

正值重庆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张瑞平和妻子曾信华相约到大渡口春晖路街道当志愿者。

两人都是市租公司的出租车司机,都有三十年驾龄。“车技过硬,最主要的是三年来一直都有参与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流程很熟悉。”

街道找来两辆出租车,给夫妻俩发了通行证,又把他们拉入“春晖就医小分队”微信群。每天,街道除了急诊叫120,其余的需求就派给两人。

就这样,夫妻俩当起生命的摆渡者。60%的患者是到医院做血液透析的;有癌症患者去住院;半夜临时要车,多是孩子发烧……

他们的出租车如同小剧场,每天上演生命故事。

出租车里,最常见的是肾病患者。受访者供图
出租车里,最常见的是肾病患者。受访者供图

“和女儿打牌也要讲真的,输了就是输了”

曾信华和张瑞平接到最多的患者,是要去做血液透析的。“两三天不去透了,就要发生心衰。”

透析一般都要做4小时,隔一天做一次。疫情当下,接送患者除了全程消毒外,还要施行闭环接送:接去医院,还要从医院接回来。因此,曾信华最熟悉做透析的人,且多为熟脸。

14日这天,一位老人陪着丈母娘到重钢总医院做透析。曾信华还是第一次见。丈母娘看起八九十岁,还坐着轮椅。

曾信华当了志愿者十几年,接送过众多肾病患者。“这么大年纪还在做透析的,不是特别有钱,就是子女特别孝顺。”

社区之前专门打电话叮嘱,“这次是两位老人,多费点心哦。”

曾信华打开车门,麻利地把人扶上车,又把轮椅收上车。

看着老人坐在后面没说话,曾信华主动调节气氛,闲聊中得知,女儿长期陪老母亲打麻将、打幺地人。就两个人打,兴致也好得很。

“我输了一百多块钱。”老母亲不服气。

“你要把手叉到腰杆上,喊女儿还给你噻。”曾信华帮腔。

“那不得也,和女儿打牌也要讲真的,输了就是输了。”

“下一次你又赢回来嘛。”女婿安慰道。

曾信华碰到了“熟人“,这是第二次接送这位患者去透析。受访者供图
曾信华碰到了“熟人“,这是第二次接送这位患者去透析。受访者供图

“房子买了,娃儿上班了,得个癌症”

14日八点过,易渡庭院时光的焦女士,要去重庆市肿瘤医院。

张瑞平赶紧去接。焦女士穿黑色羽绒服,戴个黄色帽子,看不到头发。什么情况?张瑞平猜到了几分。

焦女士50岁,比张瑞平小两岁。上了车,焦女士几句话就描述了自己的人生。

“之前跟着老公在工地上打工,买房子才一年多,全款买的,110万。娃儿上班了,本来要享福,得个癌症,肺癌中晚期……”

“这次去放化疗又交几万块,总共花了二三十万。老公在外面打工挣钱,一家人还要生活。”

差不多的年龄,孩子也差不多大。张瑞平对焦女士很同情。

快要下车时,焦女士说:“你们有通行证,才能跨区送我到医院。感谢呀!”

“我好久来接你?”张瑞平问。

“你不要来接我了。”焦女士叹口气,又说:“我要住院三十多天。”

张瑞平后来发现,这是唯一一个这几天送达医院,没有接回家的人。

在志愿者的陪同下,送意外摔伤患者去医院换药。受访者供图
在志愿者的陪同下,送意外摔伤患者去医院换药。受访者供图

“她抱着小狗躲避大狗,结果遭咬了”

又一个任务。家住锦愉绿岛小区的女孩,被狗咬了,要去重钢总医院打狂犬病疫苗。曾信华准备出发,女孩又打电话,因事改称下午去。

下午两点,曾信华接到女孩,“看起来是个90后,穿着卡通猫咪图案的衣服,很可爱。”

好几天前,女孩被狗咬了,打过两次疫苗,这是第三次打。

“她说她家养了一只小狗,到楼下遛弯,一只大狗要来欺负小狗。她就抱着小狗躲避,结果遭咬了。”

曾信华没养过宠物,也不知女孩养了个啥子品种的狗。从聊天中,感觉女孩是个有爱心的人。

“披着红色大围巾上车,不敢穿衣服”

疫情期间,也有少数几个人去换药的。有月初因为着急买菜摔伤的。晋愉岭海的巴女士因为一个月前在家烧伤,要到西南医院烧伤科开药。

令张瑞平没想到的是,巴女士是披着一块红色大围巾上车的。她自己解释说:“烧伤严重,不敢穿衣服。”

“出来之前还在家泡了两个小时澡,到医院好拆纱布。不然直接撕开,痛得要命。”

问及烧伤原因,巴女士回答:“女儿和隔壁邻居娃娃耍得好。那天弄饭给他们吃,弄了蛋炒饭,不喜欢吃,要吃炸土豆。我把油烧起,在客厅接电话就忘了。火烧到抽油烟机才发现,一着急就端起锅,右手臂和背部两个巴掌大的伤口。”

经过持续用药,巴女士背部伤口得到缓解,右手臂依然没知觉。

巴女士进医院开药,张瑞平在医院外等。再次返回的巴女士心情很好:“这回开了一个多月的药,不担心了。”

出租车里的生命故事还在继续……疫情散去后,相信有人会记得“一抹黄”,以及“一抹黄”后无数站出来的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凤兰 袁舒含

视频素材来源: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维 姚瑜

 

责任编辑:徐力超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