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标准下调,数亿“正常人”成高血压患者?
记者 刘通 韩虹丽
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指南》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若采用《指南》推荐的新标准,全国将有数以亿计的“正常”人士成为高血压患者。
不过,自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用本)出台以来,国内高血压标准诊断界值多年维持在≥140/90mmHg标准。国家卫生健康委也于11月15日发声,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目前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从160/95到140/90
高血压标准下调已有先例
1896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血压计诞生,人们对血压的研究迈入新纪元。然而,自血压计诞生起的数十年,包括医生在内的大部分人士,对高血压的危害都鲜有了解,因而也没有如今的高血压标准。
最早意识到高血压对人体危害的,并非医学界人士,而是保险公司,以致于在业界一度流行这样一句话——当医生拍着患者肩膀告诉他血压没有问题时,保险公司已经对血压高的人加钱了。这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保险公司在做人群寿命评估统计时,发现血压值在160/95mmHg的人在20年后比血压值120/80mmHg的人死亡率高2.5倍。之后许多国家出台了自己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直到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确定160/95mmHg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996年,世界高血压联盟高血压大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既有高血压标准过高,难以有效阻止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提出“血压达到140/90mmHg便可以确认为高血压”,并开始药物治疗。1999年,我国出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也采用国际标准,认定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即为高血压。2005年、2010年、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多次修订,但高血压标准基本一致,始终维持在140/90mmHg。
今年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推荐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修改为≥130/80 mmHg。“多年来,学界一直在呼吁强化降压可有效地遏制心血管病的发展,维护人民健康。”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保健心内科主任杨广教授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心血管病死亡率出现拐点,原因之一便是下调高血压标准,进而做到早重视、早预防。
“正常人”变“病人”
血压刷了一波存在感
《指南》新标准发布后,原来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升级成了“高血压患者”。作为一名“90后”,刘勇(化名)从来没想过高血压会找上自己。“一时间无法接受,感觉自己从正常人变成了病人。”前段时间,刘勇体检的血压检测值为135/77mmHg,体检报告括号里还标注了是“正常值”,但看到《指南》的推荐界值,刘勇直言自己的血压又“向上窜了一窜”。
有研究显示,血压位于130/80mmHg至140/90mmHg区间的人群,患心血管病的风险仍然较高。尤其是18至54岁的中青年,更有必要纳入管理,提高对自身血压的重视。“有些紧张,对自己也自律了起来。” 阅读《指南》建议后,刘勇立刻上网查询降血压方法,“当天就不再熬夜了。未来不想靠降压药生活,我当然还是想做回一个正常人。”刘勇说。
33岁的王雷(化名)正值壮年,但已经有长达4年的高血压病史。早前王雷的血压是140/90mmHg,达到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标准。“其实当时不太懂,觉得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就没当回事。”现在王雷的血压最高达到了170/70mmHg,“只能是吃药维持了,不敢停药。”
在临床诊疗中,杨广也时常碰到对高血压认识模糊的病人或家属,他们认为血压高一点但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去治疗。“没有症状比有症状更可怕,没有症状患者就不追求治疗,无法及时控制,可能会带来很多后遗症。”杨广说。
“正常高值”人群不必过度紧张
可改变生活方式降压
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成年人收缩压在120至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0至89mmHg,为正常高值。但在新发布的《指南》标准中,部分“正常高值”也被认定为高血压。对此,杨广建议:“如果不存在临床合并症,这一区间的高血压患者,一般不建议马上用药,可以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情绪、均衡饮食、增强有氧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熬夜等多方面调控,3至6个月后复查,如果血压还没有降到正常值,临床医生再评估是否需要用药。”
按照《指南》,血压位于130/80mmHg至140/90mmHg区间的成人,如果具有以下临床合并症,则需要启动药物治疗,包括:1.脑出血、缺血性卒中、心衰、房颤、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2.靶器官损害,即长期血压升高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3.三个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年龄大(男性年龄超过45岁,女性年龄超过55岁)、吸烟、高血脂、高血糖等。
杨广表示,如果是小于120/80mmHg的理想血压,两年左右测量一次就可以。如果已经成为高血压患者,应按照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要求去监测血压。如果患者刚开始吃药或者刚刚换药,需要每天测量血压,早上测量三次,晚上睡觉之前再三两次,取其平均值。如果血压很平稳,吃药之后也一直很稳定,那么一周至少要测量两天到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