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博物馆:汉代红陶庖厨俑
疫情当下 居家防疫
于点滴之间 找寻生活之趣
本期文物故事
渡小博将带您一起走进汉代庖厨俑的故事~
“民以食为天”, 居家防疫,您与家人都做了什么美食?近日,居家防疫的人们纷纷化身为大厨,走进厨房,做出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让人赞不绝口。
说到厨师就不得不提藏于大渡口区博物馆的一件汉代红陶庖厨俑。

庖厨是我国古代的厨房、厨师的统称。这件汉代庖厨俑是大渡口区博物馆征集的一件三级文物。长12.4厘米,宽11厘米,高20.05厘米。头戴圆顶帻,面带微笑,洋溢着幸福,身着右衽长衣,屈膝于地,身前两膝上置一案俎,案上堆置鸡、鸭、鱼、猪肉等食材,左手放于食材上,右手似要做处理状。
这件陶庖厨俑形象逼真,富于活力,汉代时期,这种脸上面带着笑容充满幸福感的庖厨俑,在川渝地区特别流行。
钟鸣鼎食、饮宴庖厨
陶俑的制作,在汉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汉代人们崇尚“事死如事生”,即把生前享用的一切物质生活带入墓中进行陪葬,死后灵魂能继续享用,汉代各式各样的陶俑就成为了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载体,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
汉代陶俑的制作题材范围广,有表现劳作、仆役、嬉戏、乐舞、军队等的陶俑,还有各种动物俑和建筑模型等等,生动立体的呈现出墓主人生前的富足生活。
庖厨俑是在家从事家务的劳作俑,出土数量众多的庖厨俑,真实、全面的再现了出汉人“钟鸣鼎食、饮宴庖厨”的生活场景。
川渝地区被称为是食客的天堂、吃货的圣地,这里出土了大量面带笑意,充满幸福的庖厨俑,并且出土的男庖厨居多,女庖厨较少,男女庖厨数量差异似乎很契合当代川渝地区男生较多在掌厨的现象。


庖厨俑 宜宾市博物馆馆藏
庖厨俑背后的美食文化
这些出土的庖厨俑不仅仅反映出汉代的葬俗,也从侧面体现出当地的美食文化和汉代时期川渝地区的丰裕与富产。
这件庖厨俑出土于重庆忠县涂井沟崖墓,是三国时期蜀地文物,虽然面部已经模糊,但是还是能看出庖厨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庖厨前的案板上,堆置着鸡、鸭、龟、猪等丰富的食材,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这件东汉庖厨俑是巫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在2000年左右,考古专家在巫山麦沱古墓群发掘出土,人俑双手握鱼,膝间至短案,案中置大鱼一条,左手按鱼头,右手握鱼尾,正对鱼进行加工,较为有意思的是,人俑双手握鱼进行操作的形象,被人们解读为正在制作“巫山烤鱼”。
这件东汉灰陶庖厨俑出土于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下中村一组的天丘遗址,现藏于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陶俑呈跪坐姿态,头戴无檐圆冠,面带微笑,身穿右衽灯笼袖布衫,双袖挽起至上臂,身前至一案,案上放置着鱼和其他食材。更较为有意思的事,这件庖厨左手操作鱼状的形象,加上案板上的食材,人们认为与“万州烤鱼”的制作过程神似,这与巫山博物馆镇馆之宝猜测相似,认为都在制作烤鱼,这些猜想使庖厨俑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似乎又多了一层含义。
君子近庖厨
《孟子》中有句“君子远庖厨”的名句,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大丈夫要远离厨房,这一直成为男子不进厨房的托辞,但是宋代诗人度正在《赋张袁州隐斋三首》中道:“君子远庖厨,夫岂恶刍豢。长恐恶今熟,此道出无间”。
结合诗文的内容,我们可知“君子远庖厨”指君子不应该杀生,若杀生食肉的恶业成熟了,就很难从以后的轮回的恶道中解脱出来。这些庖厨俑面带微笑的在案板上处理着各种美食,不禁让人垂涎赞叹。
居家防疫期间
不妨“君子近庖厨”
与家人烹调家中食材
制作美食佳肴
静享眼前的人间烟火
一同共克时艰 静待疫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