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走马镇老关口史话
由重庆通往成都的成渝古驿道,起源于蜀汉,盛于明清,清朝末年达到极盛。古驿道起点在成都的锦官驿,因其位于省府成都的东边,故称“东大道”或“东大路”。为官方驿路,省府通衢,是沟通巴蜀最重要的陆路主干道。
重庆到成都的起点为通远门(七星岗),经过渝中、沙坪坝等十多个区县,全程长1080里,按一天走90里计算,约需12天左右可到达成都。途中的白市驿、来凤驿、龙泉驿、双凤驿被誉为“四大名驿”,驿站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集吃饭、住宿、喂马、交换官文等功能于一体。驿内设有公馆,驿丞。古道沿线以十五里为一团,设有72个团防(保安队),维护治安,保障行人出入安全。
自古以来,成渝两地就密不可分,千百年来,这条“置邮传命”的“东大路”,堪称古时川渝两地经济社会人文交往的大通道,在往返重庆和成都之间的驿道上,达官显贵,商贩僧侣,普通市民,马帮,挑夫、轿子、滑杆东来西去,川流不息。在骡马的驼铃声里,在挑夫沉重的喘息声中,来自印度的象牙,斯里兰卡的宝石,缅甸的玉石珠宝,成都的丝绸、盐巴,重庆的麻布,云南的茶叶等货物,络绎不绝;往来频繁,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驿道更是连接巴蜀文明的文化之路,也被世人誉为最早的成渝高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在成渝古驿道沿线地区修起了公路。从古驿道到老成渝公路、再到之后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成渝古道渐渐失去了其使用价值,导致大部分驿道在弃用后慢慢地被人为毁坏,目前重庆地区尚存约一公里长的古驿道,均在走马镇境内。“身在巴县,西看璧山,南望江津”“一脚踏三县”的老关口,就在走马镇慈云村6社后山缙云山脉金银坡顶上。古道旁矗立着德政碑、贞节碑、功德碑等三块石碑,当地人称三道碑,石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记录了当时贡献突出的官员和出资修路人的事迹。三块碑均坐西向东横向排列,保存完好。风化的石碑和被岁月打磨得凹凸剥蚀的青石板路面那一道道约0.3米深的石槽子,向来往过客述说着历史的厚重,记录着古代商旅活动的频繁和艰辛。
在古驿道上,有关隘渡口的遗存不少的旧建筑。老关口为古川东大道的制高点、东大路最为险要之地。据1939年出版的《巴县志》记载:“西山由南北迤入县境者为老关口,界三县,旧为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从来守是隘者,皆未尝催陷。”清朝末年,四川大儒赵熙来到老关口,挥笔写下“山程若付丹青手,绝好悬崖斧劈皴”的诗句,把老关口的陡峭地形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关口因地势险峻,被称为“重庆第一关”。据清乾隆年间的《巴县档案重庆府图》记载,老关口作为当时巴县的门户,曾修有关楼,内有官兵,有城门四座。其中向东两个城门前后相继,分别通向东北和东南,便于物资运输;向西的两座城门各通向西北和西南,西南为东大路正路。
1906年,川汉铁路工程师在初勘成渝铁路线路时,曾考虑让成渝铁路从老关口经过,但因建设成本过高,不得不绕道而行。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时,同盟会重庆支部聚集各路力量,率先占据老关口,牵制了川渝两地的清军,使夏之时的部队顺利进入重庆。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爱国将领何海清,在老关口附近与袁世凯的部队曾展开过激烈的战斗。
虽然这里曾爆发过数场战争,但老关口更多的是见证了成渝古驿道的繁华。在成渝公路开通之前,这里是商贾贩夫来往成渝的必经之地。
沿路的石壁上还有一些深洞,是当地商贩搭设茶铺的痕迹。过去著名的“茶店子”是专为往来的商贾、力夫提供茶水休憩的地方。一栋土墙青瓦的三合院保存较为完好,这是当时的“晚清客栈”。沿着蜿蜒的驿道上行,沿路上巨石修建的古道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壁上一泓清泉让急于赶路的人解渴。如今井虽然已经废弃,但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曾在老关口附近居住过的周盛华讲,他小时候常听外婆说,民国初年,老关口附近专门修有民房,他的外婆曾在这里开过一家茶店。除了卖茶水外,还卖咸菜饭。茶水3分钱一碗,一天要卖好几百碗,生意好时,连开水都烧不赢。急于赶路的人过老关口时,通常都会停下来,在茶店买碗水喝,摆摆龙门阵,再翻过老关口,到山下的来凤驿吃午饭。
时光荏苒,如今的老关口,四处都是一人多高的杂草,曾经的关楼、茶房早已不见踪迹。在老关口崖壁上,有行书阴刻的“巴县西界”和“险设天成”两龛题刻仍清晰可见,表示老巴县的地界到此为止,再走即进入璧山的地界了。接着,依次经过拖木铺、水口、二道牌坊,再过来凤驿、兴隆铺、帽子铺、丁家坳、马坊桥等地,离开璧山,朝着成都,继续西行。
(文/钟守维 杨维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