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起战疫 | “十分”抗疫
文/唐忠会
每到晚秋初冬时节,总能看到一些左手扛摄像机,右手拿三脚架,乐此不疲地穿梭在重庆师范大学校园各个角落的身影。他们是来自本校新闻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为“十分电影”忙碌。“十分电影”是广编专业大三阶段的独立实践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一部时长十分钟的微电影。这是对之前所学课程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检验,是实现电影梦想路上“挑大梁”的关键性环节。

今年的晚秋如期而至,广编专业大三的同学也如期等来了翘首以盼的“十分电影”拍摄环节。《似火微光》剧组每天开会到凌晨两三点完善剧本,以及组员按照分工找场地、买道具、租借设备、招募演员、集资……大家各司其职,看似做不同事情但却是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一切准备就绪,各方面也都到位。11月3号在学校后山开机,沉甸甸的整车器材、彻夜不眠的拍摄和山上的寒冷都无所畏惧,看到剧本所写内容一点点地呈现出来,同学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异”世界,他们赋予了剧本人物生命,思想的火花在剧中人身上一点点闪现出来。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变故,重庆疫情反弹,同学们被紧急召回学校。这犹如当头一棒,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看着满地的器材,看到同组人员逐渐黯淡的眼神,看到因为反串季节而衣着单薄的演员,想到已经租借不能退费的器材和房子,大家无语凝噎,可是又不得不遵守学校的规定。在卸下器材时,同学们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第一次知道“难受”这个词原来分量那么重。山上黑黢黢的、静悄悄的,只听到导航下山的AI音,大家面色凝重,气氛降到“冰”点。回到学校之后拖着沉重的脚步一点一点地移进宿舍。这一夜,大家无眠。“十分电影”的课程指导老师安抚大家,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学院领导也很关心这件事情,第二天一早就急忙开会做出讨论,在保证同学们外出安全和课程完成度的情况下做出了决策。在新的决策下,每个小组的人又互相加油打气,鼓足了干劲继续投身拍摄之中,同时根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做出调整。

《别来无恙》组算是相对顺利的,他们充分调动制片人是重庆本地人的优势,运用各种资源,把拍摄行程缩短了三天,终于在疫情管理允许的规定时间内安全返校。短短几天中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感动,来自北京的演员也跟拍摄团队结下了友谊。

《八度焰火》剧组更加坎坷,剧本前前后后改了7版,一次次的集中讨论,一次次的方案否决,一次次的思维碰撞,终于在10月25日开始分镜,以及进行道具,演员,场地,拍摄设备和筹款等准备。11月3日,共423个镜头,12场戏的分镜头准备完毕,全部道具到位,全部演员到位,重要场地确定,借租的拍摄设备确定,筹款确定,住宿确定,交通确定。尽管有风险,同学们面对这么久磨出来的剧本,就好似自己的亲生孩子即将出世,还是选择继续拍摄计划:明天一早开始行动。20:00,大家又聚在一起开会,根据拍摄计划,商量第二天一早出发拍摄的全部事宜,虽然经验有限,但大家的干劲都很足,但……在21:00左右查看疫情消息时发现重庆疫情进一步扩散爆发,已经波及到组里所选场地区域,同学们开始犹豫第二天要不要出发拍摄。如果坚持出去拍,将直面疫情风险,还要临时选场;如果不拍,就得改剧本,前面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放弃吗?能不放弃吗?同学们列举出了各种利弊,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很大可能拍不了,但是依然不愿面对。对呀,谁愿意面对放弃的结局呢?

接下来的几天,同学们重起“炉灶”。11月9日,剧本全改,重新拟定《像喜欢小熊一样喜欢你》剧本。11月10日,确定演员,确定分镜,一切都很仓促,一切又都顺顺利利。这一周是最后没有其他课程的一周,下周将开始继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拍摄时间会受限,尽管困难,但是大家同心同力,坚持必须把它完成。

《渝途往事》剧组是“幸运”的,他们及时把故事主题换成了校园成长,得以在学校继续拍摄。第一场戏在图书馆门口,来来往往的同学投来探寻、惊奇的目光,他们扛着“长枪大炮”,像并肩作战的勇士。拍摄大概持续了10天,为了协调上课时间,不得已把战线拖得很长,有两场夜戏,共拍了四个夜晚。重庆的昼夜温差实在是大,白天还有些零星的太阳光,到了晚上气温低到外套上都结着霜。导演一直在现场调度,喊到声音嘶哑;副导有时也兼任灯光,小小的身板举着板灯要一动不动坚持很久;摄像拿着冰冷的器材,有的角度不好拍还要跪在地上,有的镜头还要单手拎着沉重的稳定器跟着演员跑;编剧、剪辑轮换着举又重又冰的录音杆;录音几乎得整天戴着监听耳机;场记不停打板记录,一手粉笔灰也不在乎;服化道拎着大包小包的衣服,手写了几页密密麻麻的笔记,演员要补妆、换发型、换衣服,必须随叫随到;制片游走在片场,一个人拎回来十几份饭……每个人都很努力,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冷的那个夜晚,大家冻得发抖,演员也冷得打喷嚏。课程指导老师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创作,关心着学生们的情绪。遇上了很好的演员,他们理解创作的不容易,接受微薄的薪资,愿意配合完成断断续续的拍摄。更遇上了组里很好的彼此,创作之路坎坷波折,但是整个剧组的心始终在一起。同样的感动也体现在《春和景明》组里。

如果没有疫情,这些微电影应该快制作完成,和大家见面了。但是并不存在“如果”,疫情之下,同学们的作品可能仓促,可能不完美,但是同学们依然要坚持拍下去,因为这不仅是对大三上的一次重要专业课程的交代,更是同学们大学三年来对电影梦想的交代。“十分电影”创作过程中,不仅同学们在讲述电影的故事,电影也在同样讲述着同学们的故事。
这几天,疫情离得越来越近,但“十分电影”教会了同学们“团结一心”“知难而上”,只有团结一致,方能共克时艰。
愿凛冬散尽,星河长明。病毒消逝,一起相约!
(以上图片均来自重师新传学院2020级广编1班)
作者:唐忠会,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