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罗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面对新征程新任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深入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意义重大。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指向,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切实抓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首先必须抓好教育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宣传教育工作的“魂”。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将其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创建的根本任务,突出思想内涵,鲜明价值导向。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主渠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各学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各有侧重、阶梯式推进,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避免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出现相互脱节、交叉重复等现象,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有效衔接。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化知识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深入挖掘文化知识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探讨各专业门类与其呼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规范和准则,探寻两者链接的契合度和结合点,体现到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之中,形成育人大格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成长发展历程紧密结合,才能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和生活规范,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式。要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利用实践教学课程或课余时间,创新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实现课内课外联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实效。要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增强教学育人效果的有力支撑。要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挖掘社会实践资源,用好教育部公布的首批重庆1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开展研学实践,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进一步丰富育人资源、拓展育人空间。要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把孝老爱亲、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元素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打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进而扩大教育范围,辐射到街道、社区、乡村,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组织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覆盖。
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保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落在平常,重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体系。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领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督促落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的科学化水平。要强化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实效的关键。各学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习惯,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知识架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开展专题培训和系统研究,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提升教学水平。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常抓常新、有序开展。各地各校要根据党中央关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要求贯穿到制度与法治建设中,以制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细处实处,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环境和制度支撑。
(作者系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研究员,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22103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