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起战疫|夫妻本是同命鸟,抗疫一线比肩飞(散文)
一
今年,重庆的冬天来得异常迅猛,并不是因为西北利亚的寒潮来得急、气温降得快,而是因为新冠病毒的反复肆虐。特别是11月以来,当全市的新冠疫情再次拉响警报的时候,重庆的疫情防控形势一下子变得非常严峻而复杂。
从最初的新型冠状病毒到德尔塔,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从阳性感染者到无症状感染者,病毒在不断升级变异,受其波及和影响的严重程度恰似太平洋上的狂飙突起,一浪高过一浪,一波紧似一波,大有排山倒海、掀天揭地之势。
一夜之间,南岸区、江北区、沙坪坝、渝北区、渝中区.....随处可见排着长队等待核酸检测的市民,还有那些穿着防护服、夜间出没在各小区门口的“大白”,疫情防控工作处于最吃劲、最紧要、最关键的时刻。
二
小谭,渝北区疾控中心的一名年轻的防疫女医生,长期跟各种疫情打交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病人随时随地都可能找上门来,所以平时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小谭作为一名防疫一线的专业医生,又有多年防疫经验,每次疫情来袭,只要一声令下,她总是义无反顾第一个冲上一线,哪里最危险她就立即奔向哪里,哪里出现了险情她就立即抢位到哪里。过去三年来,随着疫情的不时反弹,她有时驻守机场,有时坐镇火车站,有时卡在汽车站,有时深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时蹲居在社区村口……和她打交道的,往往都是已经确诊了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是“红码”“黄码”人员。特殊工作环境,为了确保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安全,小谭每隔一段时间,就被要求必须去玉峰山上隔离一周,以致于她真正每月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确保别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就是在保护国家、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这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疾控中心就那么点儿人手,任务又那么重,你不上我不上,谁上?”每次面对家里人的诘问,小谭总是淡淡一笑。
小刘,小谭的老公,家住回兴街道双湖路社区。
小刘是渝北区的个体医生,他长期在双龙湖街道四号桥旁边开了一个中医诊所,诊所里除了自己以外,还请了一位老中医和两个助手。由于善治一些疑难杂症,治好了不少老病号,医德医术均不错,深得患者好评,所以生意一直不错。
对于以前时不时出现的小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自己的老婆小谭总是冲锋在前、逆行而上,经常鏖战通宵,有家难归。其实,这些小刘比谁都清楚,也习以为常了。因为自己也是医生,他很理解老婆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想当年,也正是自己认可老婆的这种“犟劲儿”和品性,他们才从相识、相知、想恋到走入婚姻的殿堂。结婚二十多年了,他们情投意合,彼此相护鼓励、互相支持,从没有因为工作红过脸、吵过嘴。看看这些年来,每每遇到疫情告急,自己也多次放下手中的工作加入志愿者队伍,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老婆不但没有一句怨言,还大加赞赏。
三
世事难料,天有不测风云。
刚刚10月份,渝北区才经历过一波较大规模的疫情,人们还未来得及从社会面“清零”的兴奋中缓和过来,紧接着11月份的这次全市大规模的疫情反弹,犹如一声晴天霹雳,简直让人猝不及防。
11月7日深夜一点多钟,和往常一样,小刘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里,为了不打扰老公睡觉,她胡乱地洗漱了一下,就轻脚轻手走到床边倒头便睡了。当时针指向次日凌晨六点钟的时候,“叮铃铃”的闹钟把小谭从梦中惊醒,她如弹簧一般翻身下床,急急忙忙简单梳理了一下,还未来得及给丈夫打一声招呼,就要准备出门。这时,她忽然怔住了,像想起了什么似的,急忙转身把丈夫从床上敲醒,等小刘糊里糊涂坐起来后,小谭拥着他一本正经地说道:“老公,这次重庆的疫情非常严重,渝北更是如此,卫生系统的每一个单位的职工都在超负荷运转,有的连续苦战了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很多人都累趴下了……由于渝北区的人手严重不足,区政府正在大力招募抗疫志愿者加入进来,我的意思是……”没等老婆把话说完,小刘顿时如醍醐灌顶,脑袋一拍:“好,你别说了,我上午就去诊所处理一下,把门关了,下午就来你们中心加入志愿者!”小谭莞尔一笑,轻吻了一下老公,然后挥挥手绝门而去。
四
11月8日下午两点钟,小刘准时来到了老婆所在的单位。
在区疾控中心一楼大厅门口,小刘主动申请加入了渝北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当即便到区疾控中心办公室报到,并积极投入了战斗,与老婆小谭成为了“同事加战友”。
小谭在单位的工作主要是每天进入高风险管控区组织全员查验核酸,由于人手不够,她一天要跑几个社区,经常是从早上七、八点钟一直干到深夜,回到单位有时还要继续值守到第二天,然后接着干……
小刘被安排到区疾控中心协助后勤工作,专门为疾控中心连续防疫工作人员做医疗康复及后勤保障服务,同时听候领导的临时调遣。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小刘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哪怕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要把自己死死地钉在那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从他进入区疾控中心的那一刻起,他就马不停蹄,四处奔波。哪里需要帮助,他就见缝插针;哪里差个人手,他就立马顶上去。一连三十多个小时,他连续奋战,昼夜不休,向机器一样不停地旋转,渴了一杯矿泉水,饿了一片小面包,困了就靠着墙壁眯一会儿眼。
11月10日,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为了快速找“阳”追“阳”,主城区实行全员核酸筛查。这样一来,区疾控中心的核酸采样任务陡然倍增,本来就人手不济的情况下,现场采样登记就更加缺人了。疾控中心的领导为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作为医生的小刘出于职业的敏感,他知道情况的严重性。于是他主动请缨,果断申请临时加入一线去社区采样登记,而且所采样的社区都是已出现了阳性病例的高风险区。他与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一道,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从10日早上开始现场采样工作,一直到11日凌晨三点多钟才完成最后一个采样任务,又连续工作了近二十个小时,小刘和同事们没有一句怨言,有的只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早餐之后,他又按时回到了原来的后勤保障岗位,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
小刘知道,老婆小谭也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她的工作不会比自己更轻松。小谭也知道,自己的老公也正在和自己并肩战斗,这不仅仅出于老公职业的本能,更是出于对他自己的理解、支持和关爱,有老公在身边,她的工作更充满了自信和力量。
五
疾风之劲草,烈火见真金。越是关键的时刻,越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和意志。
由于疾控中心的很多流调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很多天,有些同志实在有些坚持不住了,时常有一线人员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如何使这些前线倒下的同志迅速转危为安、快速恢复体力和健康,好继续投入下一场更艰巨的战斗,这就是小刘的主要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做医生的医生,可见责任之大重于泰山,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13日上午十一点多钟,一名女工作人员因劳累过度突然晕倒在了现场,被同事紧急送来抢救。小刘同志充分发挥自己全科医生的专业特长,立即让她平躺身体,取头低足高位,在对其做了认真的检查确诊后,以专业的中医传统技能,对其水沟穴、合谷穴进行反复揉挤按压,等到病人渐渐恢复意识后,通过问诊,得知其全身乏力、四肢发麻、心里十分慌乱。小刘同志又按中医脏腑机理揉按内关穴、涌泉穴等穴位,待症状慢慢缓解后,凭症状初步诊断该女工作人员属于低血糖、低钾血症,于是又将她送进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直到当天下午两点钟左右病人痊愈,小刘同志和那位工作人员又同时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意想不到的事情总是一个接一个。15日中午刚吃完饭,小刘又接到通知,说疾控中心办公楼570房间的一位同事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情况很危急。他立马带上血压计、听诊器、急救包迅速赶到570,只见那同事面色苍白、左脚抽筋,有气无力地靠在座椅的后背上。小刘立即为他进行检查,查血压、听心率、把脉等,基本断定该同事属于血压低、左腿腓肠肌痉挛之后。他马上给予合谷穴、内关穴、承山穴进行按压,该同事的症状陆续得到缓解。随后,小刘又从心理的角度加以理疗,陪着那位同事聊天以缓解他的压力,下午三点多钟健康状态逐步恢复,直到四点中左右该同事可以正常上班时,小刘又继续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现在,小刘每天的志愿者工作内容比较丰富,除了主要承担区疾控中心一线工作人员的医疗保健康复保障工作外,还涉及去社区做核酸采集、信息登记、送样本、收集信息或临时指派的各种任务等。一切行动听从疾控中心领导的统筹安排。小谭的同事们评价小刘:“你老公哪里像名志愿者哟,一天忙前忙后,工作效率又很高,简直比我们单位的正式职工还卖力、还到位、还受欢迎。真羡慕你,找到这样一位好老公!”小刘只是哈哈一笑。
小刘的老婆小谭,在特殊时期,她的工作不是在阳性病例生活区进行核酸采样,就是在赴阳性病例采样的途中;不是在查“阳”,就是在追“阳”。每天几乎都是零距离地、面对面和病毒接触,长期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夫妻两虽然是临时在一个单位工作,但各守各的岗位,各吃各的饭,整天穿戴着防护服,彼此相见很少,有时尽管对方从身边擦肩而过,都认不出来。然而,他们心里比谁都明白,其实最爱的人就在身边,相护依护着、支撑着,妇唱夫随,这对彼此工作都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奖赏。
六
天有红日照,星月自闪光。
小刘和小谭夫妇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正在读医护专业的大学本科,在夫妻的榜样示范作用下,女儿也经常利用寒暑假参加大学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乡村、街道参加健康咨询,或组织送健康下乡等活动。就在当前疫情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女儿还积极申请就近参加了当地的抗疫志愿者活动,协助社区做好人员登记、体温测量、秩序引领、信息收集等工作,一直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努力尽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利用休息的间隙,他们一家三口还在网上视频晒图、交流经验,互相畅谈抗疫心得体会,互相鼓励打气,一家人其乐融融,好不幸福!而今,女儿已成为了一名在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这是夫妻两最值得欣慰的。
有记者问小刘为什么全家“抗疫”齐上阵,还那么拼?他羞红着脸说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护人员的职责和使命,所谓‘医者仁心,止于至善’,这是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特别是在遇到像新冠疫情这样的病毒威胁到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的时候,作为全家都是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上谁上?”
好一个“我们不上谁上”!其实,他们都知道,在这样一个疫情肆虐的特殊困难时期,像他们这样“舍小家、为大家”、逆行而上、负笈前行的各行各业的抗疫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有无数人无私奉献、冲锋在前,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团结奋战,才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之所以岁月静好,是因为有无数人负重前行。只要疫情工作未“清零”,小刘和小谭的“妇唱夫随”的情节还将继续演绎下去。
作者:余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