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文艺系列评论|人民,党史画卷中最显耀的主题——评戴政生、黄静黑白木刻版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线上文艺系列评论|人民,党史画卷中最显耀的主题——评戴政生、黄静黑白木刻版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1-26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当笔者看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件巨型画作时,毛泽东有关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就更加鲜明和显耀。事实上,画家正是在追忆这样的历史情境中获取了创作的灵感。1961年,针对1958“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以来的浮夸风、共产风,毛泽东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百姓,体察民情,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微信图片_20221126194743

画家面对神圣性、光荣感、同时具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主题性题材,产生的创作回应和社会反响十分强烈。这种强烈的创作回应和社会关注,源于重大主题性创作自身的规定性。画家如何来面对,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去理解和如何去展开创作。

微信图片_20221126194411

画家在面对艺术创作时,不管出于怎样的表达方式,都会不由自主地将他的创作情绪、主张、立场灌注在作品之中并由此得以显现,黑白木刻版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态,这种视觉立场就更加直观和强烈。就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流派纷呈,风格迭起,但由此显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偏离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缺乏锥心刺骨的疼痛感,缺乏应有的精神立场;另一方面反映在忽视艺术的本体功能上,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模糊,甚至朝着无边的生活海洋偏离与滑翔。在这种背景下,版画家戴政生的创作引发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相应的学术反响就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戴政生的版画显现出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坚持不变的现实主义艺术情怀和精神立场。这种版画立场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当代艺术的人民立场,二是坚守版画造型语言的本体立场。

微信图片_20221126194314

戴政生版画的人民立场,我们将这一话语扩展到当代艺术民间立场和大众立场来观察、探讨其中的学术问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领袖毛泽东,提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伟大观点,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始终如一地把“人民”深深地烙写进历史。历史从来都是人民的历史,但有了毛泽东,历史的人民色彩更加浓厚、更加自觉。让真正的“人民性”、“人民立场”深植在丰富多彩、真实可靠的现实生活土壤,使其从根本上与当代语境中的“民间性”、“大众性”、“生活性”、“日常性”保持着更为紧密的联系。由此而来,“人民性”就会变得亲切、具体和真实,而不是粉刷起来的,故作惊人姿态的、悬空的高蹈。戴政生的版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与关注。

微信图片_20221126194311

为能更好地诠释版画创作中的“人民性”、“大众性”、“生活性”、“日常性”,戴政生一直坚持版画艺术的本体性立场。在戴政生的创作过程中,他的作品始终有一种锥心刺骨的疼痛感,痛人民之痛,苦人民之苦。当然也有喜悦感,但这种喜悦感,是发自肺腑的、本质现实主义的喜悦感,是喜人民之喜的喜悦感。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人物形象彻底摆脱了那种模式化、程式化的窠臼,既生动鲜明,又深刻厚重,显示出叩击灵魂的历史感。

戴政生版画中的“人民性”不是抽象定义的精神含义,而是让艺术真正回到人民,回到大众,回到生活,回到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向上来。这正是戴政生艺术“人民性”、艺术“大众性”、艺术“生活性”、艺术“真实性”最本真的内涵。真实的逻辑是:生活引领艺术,生活照亮艺术,艺术创造生活,艺术创造人生,艺术为人的自由指明道路。

这就是人民的立场,这就是生活的立场,这就是艺术的立场。戴政生版画中的“人民性”展示出一种十分生动鲜明的形象,人民立场也是当代意义上人民真实的内心表达,而不是革命艺术传统的意义附加!在这个意义上,戴政生的版画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诠释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构成当代艺术的生命内核!戴政生的版画从一个十分当代的现实生活角度为我们理清了“人民性”、“大众性”、“日常性”、“艺术性”这样一些概念: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人民立场,绝对不是一个先在的、僵死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强加,也不是某种当代艺术语境下任意挪用的指鹿为马,生活与人民的内涵必须向当代开放,必须是当代语境下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中的人民,具体而深入,它绝对不是没有生命意义的抽象存在。

在当代艺术界,有人将戴政生的版画看成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这种归纳本身并不存在异议,但是所不同的是戴政生的版画呈现的是人性深处的本质现实主义,而不是一般性的表象现实主义,或者说是被模式化、标签化的现实主义;戴政生的艺术重新唤醒了人民这一主题,他的作品不是那种被包装过的、绑架过的、脸谱化的作品,戴政生的版画深植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生活土壤,或者说当代社会的人民生活、大众生活为戴政生的版画艺术提供了真正的创作源泉,既源源不断,又真实可靠。

从戴政生近年来创作的《巴山哭嫁歌》《世纪秦岭》《回忆长江》等系列作品看,戴政生并没有将艺术创作停留在静态演绎“人民性”、“大众性”、“生活性”、“日常性”空泛概念上,而是通过自己的版画创作澄清了现实中“人民”这一概念的真实性,从根本上讲,他的作品正是从对人民的现实性、生活性、真实性的体验出发进行塑造与创作,因而作品中荡漾着浓厚的大众生活气息,十分鲜活与饱满,普遍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与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在版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上,戴政生始终秉承一种个性化的探索精神。用戴政生自己的话说:“我最为关注的总是版画艺术的本体语言,这种本体语言正是版画艺术的生命存在”。

在当今先锋主义、精英主义艺术变得越来越乏力甚至可疑的背景之下,在市场主义、消费主义越来越甚嚣尘上,一切艺术品都只能依赖单纯的商品标价来作为审美判断标准时,戴政生版画的价值和意义就更加凸显。就戴政生整个版画指向而言,他的作品追求既不是自以为是的先锋艺术,也不是迎合市场的随波逐流,戴政生的坚持更多地显示出一种民间生活的原汁原味来,真诚而坦然,纯正而敦厚。正是这种“生活性”、“人民性”、“现实性”艺术精神的一直灌注和坚守,使戴政生的版画在如今的艺术乱局中坚若磐石,并由此彰显出中国本土艺术的当代性文化指向。

邱正伦,重庆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线上文艺系列评论|人民,党史画卷中最显耀的主题——评戴政生、黄静黑白木刻版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022-11-26 18:28:13 来源: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当笔者看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件巨型画作时,毛泽东有关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就更加鲜明和显耀。事实上,画家正是在追忆这样的历史情境中获取了创作的灵感。1961年,针对1958“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以来的浮夸风、共产风,毛泽东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百姓,体察民情,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微信图片_20221126194743

画家面对神圣性、光荣感、同时具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主题性题材,产生的创作回应和社会反响十分强烈。这种强烈的创作回应和社会关注,源于重大主题性创作自身的规定性。画家如何来面对,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去理解和如何去展开创作。

微信图片_20221126194411

画家在面对艺术创作时,不管出于怎样的表达方式,都会不由自主地将他的创作情绪、主张、立场灌注在作品之中并由此得以显现,黑白木刻版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态,这种视觉立场就更加直观和强烈。就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流派纷呈,风格迭起,但由此显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偏离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缺乏锥心刺骨的疼痛感,缺乏应有的精神立场;另一方面反映在忽视艺术的本体功能上,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模糊,甚至朝着无边的生活海洋偏离与滑翔。在这种背景下,版画家戴政生的创作引发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相应的学术反响就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戴政生的版画显现出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坚持不变的现实主义艺术情怀和精神立场。这种版画立场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当代艺术的人民立场,二是坚守版画造型语言的本体立场。

微信图片_20221126194314

戴政生版画的人民立场,我们将这一话语扩展到当代艺术民间立场和大众立场来观察、探讨其中的学术问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领袖毛泽东,提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伟大观点,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始终如一地把“人民”深深地烙写进历史。历史从来都是人民的历史,但有了毛泽东,历史的人民色彩更加浓厚、更加自觉。让真正的“人民性”、“人民立场”深植在丰富多彩、真实可靠的现实生活土壤,使其从根本上与当代语境中的“民间性”、“大众性”、“生活性”、“日常性”保持着更为紧密的联系。由此而来,“人民性”就会变得亲切、具体和真实,而不是粉刷起来的,故作惊人姿态的、悬空的高蹈。戴政生的版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与关注。

微信图片_20221126194311

为能更好地诠释版画创作中的“人民性”、“大众性”、“生活性”、“日常性”,戴政生一直坚持版画艺术的本体性立场。在戴政生的创作过程中,他的作品始终有一种锥心刺骨的疼痛感,痛人民之痛,苦人民之苦。当然也有喜悦感,但这种喜悦感,是发自肺腑的、本质现实主义的喜悦感,是喜人民之喜的喜悦感。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人物形象彻底摆脱了那种模式化、程式化的窠臼,既生动鲜明,又深刻厚重,显示出叩击灵魂的历史感。

戴政生版画中的“人民性”不是抽象定义的精神含义,而是让艺术真正回到人民,回到大众,回到生活,回到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向上来。这正是戴政生艺术“人民性”、艺术“大众性”、艺术“生活性”、艺术“真实性”最本真的内涵。真实的逻辑是:生活引领艺术,生活照亮艺术,艺术创造生活,艺术创造人生,艺术为人的自由指明道路。

这就是人民的立场,这就是生活的立场,这就是艺术的立场。戴政生版画中的“人民性”展示出一种十分生动鲜明的形象,人民立场也是当代意义上人民真实的内心表达,而不是革命艺术传统的意义附加!在这个意义上,戴政生的版画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诠释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构成当代艺术的生命内核!戴政生的版画从一个十分当代的现实生活角度为我们理清了“人民性”、“大众性”、“日常性”、“艺术性”这样一些概念: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人民立场,绝对不是一个先在的、僵死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强加,也不是某种当代艺术语境下任意挪用的指鹿为马,生活与人民的内涵必须向当代开放,必须是当代语境下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中的人民,具体而深入,它绝对不是没有生命意义的抽象存在。

在当代艺术界,有人将戴政生的版画看成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这种归纳本身并不存在异议,但是所不同的是戴政生的版画呈现的是人性深处的本质现实主义,而不是一般性的表象现实主义,或者说是被模式化、标签化的现实主义;戴政生的艺术重新唤醒了人民这一主题,他的作品不是那种被包装过的、绑架过的、脸谱化的作品,戴政生的版画深植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生活土壤,或者说当代社会的人民生活、大众生活为戴政生的版画艺术提供了真正的创作源泉,既源源不断,又真实可靠。

从戴政生近年来创作的《巴山哭嫁歌》《世纪秦岭》《回忆长江》等系列作品看,戴政生并没有将艺术创作停留在静态演绎“人民性”、“大众性”、“生活性”、“日常性”空泛概念上,而是通过自己的版画创作澄清了现实中“人民”这一概念的真实性,从根本上讲,他的作品正是从对人民的现实性、生活性、真实性的体验出发进行塑造与创作,因而作品中荡漾着浓厚的大众生活气息,十分鲜活与饱满,普遍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与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在版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上,戴政生始终秉承一种个性化的探索精神。用戴政生自己的话说:“我最为关注的总是版画艺术的本体语言,这种本体语言正是版画艺术的生命存在”。

在当今先锋主义、精英主义艺术变得越来越乏力甚至可疑的背景之下,在市场主义、消费主义越来越甚嚣尘上,一切艺术品都只能依赖单纯的商品标价来作为审美判断标准时,戴政生版画的价值和意义就更加凸显。就戴政生整个版画指向而言,他的作品追求既不是自以为是的先锋艺术,也不是迎合市场的随波逐流,戴政生的坚持更多地显示出一种民间生活的原汁原味来,真诚而坦然,纯正而敦厚。正是这种“生活性”、“人民性”、“现实性”艺术精神的一直灌注和坚守,使戴政生的版画在如今的艺术乱局中坚若磐石,并由此彰显出中国本土艺术的当代性文化指向。

邱正伦,重庆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