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刘建东:《春天的陌生人》
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幽微剔透,沉静隐忍,实现了革命英雄叙事传统的新变。

每日荐书|刘建东:《春天的陌生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1-26

开栏语:

这个冬天,疫情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在慢下来的日子里,也许刚好可以捧起一本书,给你带来久违的感动、温暖、充实,还有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重庆市作协创评室、重庆文艺网、重庆华龙网集团文化艺术中心推出“每日荐书”栏目,每天推荐一部优秀文学作品,陪你共度这段时光。

《春天的陌生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小说精选集)
《春天的陌生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小说精选集)

在文学的旅程中,细节展开的时候,才是历史打开的正确方式。而细节能够直抵历史深处,直抵人心深处。就像是在宣纸中落下的一滴水墨,蔓延开的是它后面的更宽广、更宏阔、更激情澎湃的背景。

——刘建东

内容简介:

本书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得主刘建东的小说精选集,汇集了刘建东近年小说的精华,大都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其中有四部入选过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还获过人民文学奖等。《无法完成的画像》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极具穿透力的描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形象立体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说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既情感饱满,又冷静沉着。

推荐理由:

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幽微剔透,沉静隐忍,实现了革命英雄叙事传统的新变。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

《无法完成的画像》主题落点是对革命先烈的诚挚缅怀和深情赞颂,但作品的独特贡献并不是简单图解这一主题,而是真切还原具体历史情境下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节。作者始终让当初在小城画像馆当学徒、最后又盘下画像馆做了画师的“我”站在故事前台,进而使纯粹由“我”的叙述构筑起来的整个文本,成了一个不识英雄真面目的庸众(或者说革命事业的局外人)在时过境迁之后才终于恍然大悟的记忆搜索过程。这种从不知内情的旁观者视角侧写甚至反写英烈形象和牺牲事迹的小说作法,反衬出英雄当世无名、牺牲者死于暗地的悲壮和残酷。《无法完成的画像》继承了鲁迅《药》的笔法,又利用跟《孔乙己》里那位专管温酒的小伙计相似的叙述视点设置,改写了《药》里一派阴冷的社会环境底色。

——李林荣

在《无法完成的画像》中,作为万千地下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杨宝丰和小卿母亲难以在浩瀚的历史中留下点滴印记,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湮没在尘封的历史记忆之中。他们似乎只能借助于地下工作者这一集体性的称谓获得后世的缅怀,也只能通过他人追忆性的想象确证其生命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恰恰是他们默默的自我牺牲最终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振兴。在刘建东笔下,潜伏在基层的地下工作者在不被家人理解的精神重压中坚持斗争,在忍辱负重中守望着理想信念,甚至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杨宝丰的作画过程中之所以一反常态,是因为作画的对象是已经牺牲的战友。作画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平淡无奇的例行工作,不如说是在看似平静的伪装下回顾战友生前的音容笑貌。每次落笔之所以异常艰辛与沉重,是因为每一笔都承载着对战友的真挚情感,都寄托着对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的无限追忆。杨宝丰最后主动销毁画作的行为不仅是出于保护战友家属的现实考量,更是因为他已经通过画像的过程完成对战友的追思与怀念,并将这些弥足珍贵的情思推向不朽的永恒。

——赵耀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1126201141

刘建东,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95年起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全家福》、小说集《黑眼睛》等。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等。

分享
新浪微博

每日荐书|刘建东:《春天的陌生人》

2022-11-26 20:53:56 来源:

开栏语:

这个冬天,疫情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在慢下来的日子里,也许刚好可以捧起一本书,给你带来久违的感动、温暖、充实,还有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重庆市作协创评室、重庆文艺网、重庆华龙网集团文化艺术中心推出“每日荐书”栏目,每天推荐一部优秀文学作品,陪你共度这段时光。

《春天的陌生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小说精选集)
《春天的陌生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小说精选集)

在文学的旅程中,细节展开的时候,才是历史打开的正确方式。而细节能够直抵历史深处,直抵人心深处。就像是在宣纸中落下的一滴水墨,蔓延开的是它后面的更宽广、更宏阔、更激情澎湃的背景。

——刘建东

内容简介:

本书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得主刘建东的小说精选集,汇集了刘建东近年小说的精华,大都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其中有四部入选过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还获过人民文学奖等。《无法完成的画像》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极具穿透力的描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形象立体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说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既情感饱满,又冷静沉着。

推荐理由:

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幽微剔透,沉静隐忍,实现了革命英雄叙事传统的新变。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

《无法完成的画像》主题落点是对革命先烈的诚挚缅怀和深情赞颂,但作品的独特贡献并不是简单图解这一主题,而是真切还原具体历史情境下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节。作者始终让当初在小城画像馆当学徒、最后又盘下画像馆做了画师的“我”站在故事前台,进而使纯粹由“我”的叙述构筑起来的整个文本,成了一个不识英雄真面目的庸众(或者说革命事业的局外人)在时过境迁之后才终于恍然大悟的记忆搜索过程。这种从不知内情的旁观者视角侧写甚至反写英烈形象和牺牲事迹的小说作法,反衬出英雄当世无名、牺牲者死于暗地的悲壮和残酷。《无法完成的画像》继承了鲁迅《药》的笔法,又利用跟《孔乙己》里那位专管温酒的小伙计相似的叙述视点设置,改写了《药》里一派阴冷的社会环境底色。

——李林荣

在《无法完成的画像》中,作为万千地下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杨宝丰和小卿母亲难以在浩瀚的历史中留下点滴印记,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湮没在尘封的历史记忆之中。他们似乎只能借助于地下工作者这一集体性的称谓获得后世的缅怀,也只能通过他人追忆性的想象确证其生命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恰恰是他们默默的自我牺牲最终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振兴。在刘建东笔下,潜伏在基层的地下工作者在不被家人理解的精神重压中坚持斗争,在忍辱负重中守望着理想信念,甚至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杨宝丰的作画过程中之所以一反常态,是因为作画的对象是已经牺牲的战友。作画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平淡无奇的例行工作,不如说是在看似平静的伪装下回顾战友生前的音容笑貌。每次落笔之所以异常艰辛与沉重,是因为每一笔都承载着对战友的真挚情感,都寄托着对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的无限追忆。杨宝丰最后主动销毁画作的行为不仅是出于保护战友家属的现实考量,更是因为他已经通过画像的过程完成对战友的追思与怀念,并将这些弥足珍贵的情思推向不朽的永恒。

——赵耀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1126201141

刘建东,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95年起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全家福》、小说集《黑眼睛》等。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