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老年群体舒心消费环境
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品种丰富的优质产品,才能让养老更“享”老。

营造老年群体舒心消费环境

来源:经济日报2022-11-27

银发一族正在成为重要的消费力量。新发布的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消费潜力不断释放,老年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一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不得不防,为老年消费营造安全放心市场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丰富适老优质产品

“银发浪潮”滚滚而来,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蕴藏着宝贵的发展机遇。涉老诈骗案例一方面提醒我们,要关注老年人资金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凸显养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上升,老年人群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测算,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7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老年人口的群体消费总量约为3.3万亿元至4.8万亿元,预计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约为12万亿元至15.5万亿元,2050年或将达到40万亿元至69万亿元。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郝卉表示,以金融产品为例,当前金融机构针对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较小,符合老年人特点与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导致老年人选择与其需求并不完全契合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引发了一些纠纷,一定程度上也为不法分子欺诈老年人留下空间。

促进银发消费,服务和产品都要紧跟老年人需求。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品种丰富的优质产品,才能让养老更“享”老。随着我国老年用品产业加快培育,银发消费趋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正加速“触网”。数据显示,2022年“双11”期间55岁以上人群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5.2%。在国家积极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背景下,过去一年间,各电商平台的居家适老商品和适老装修服务成交量都呈现倍数级增长。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2“银发族”消费趋势报告》统计,今年前8个月,“银发族”的成交单量、购物用户数、人均单量分别为2018年的3倍、1.8倍、1.7倍。报告认为,随着数字化的推进与适老化应用的升级,有越来越多的“银发族”习惯线上购物,并将持续呈现购物种类更丰富、家庭消费更突出、健康消费更多元的特征;健康、食品、电器、服饰依然是热门消费品类。而随着“孝心经济”的日常化、规律化,适老产品或将进一步实现消费的快速增长。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

聚焦老年人在投资理财、健康养生、精神娱乐等消费问题上的“急难愁盼”,全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持续营造养老孝老敬老良好氛围,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特别是近年来养老诈骗犯罪手法更新花样,有的用区块链、元宇宙等新科技概念做养老诈骗的幌子;有的专门针对老年人广场舞兴趣,设计了兼具交友、投资等功能的应用软件进行诈骗;有的以投资养老服务券变现业务为名实施诈骗等,令老年人防不胜防。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副厅长曹红虹表示,养老诈骗犯罪案件一旦案发,损失往往难以全部追回,避免损失的最佳途径仍然是抓小抓早、防微杜渐、提前防范,老年人必须提高防骗意识,不要让骗子的“黑手”伸到自己的“钱袋子”里。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需要形成合力。在今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中,全国共立案侦办养老诈骗刑事案件4.1万余起,破案39294起,打掉犯罪团伙4735个,一审判决案件1645起4523人,二审判决324起1175人,案件重刑率达26%,追赃挽损308亿余元。

“整治规范是从源头防范养老诈骗违法犯罪的根本之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张志杰介绍,各地检察机关在专项行动中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等职能作用,协同有关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做好整治规范工作。

其中,最高检把开展公益诉讼作为专项行动中促进整治规范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重点针对老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养老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养老保险金保护等领域部署公益诉讼有关专项活动。专项活动期间,各地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涉养老诈骗公益诉讼案件332件。

“养老诈骗为什么能够屡屡得逞?这值得全社会深思。我们深刻感受到,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的关键仍然是预防。”张志杰说。

针对养老诈骗犯罪通常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的特点,北京检察机关探索研发涉诈“幌子公司”识别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已筛查识别出“幌子公司”127个。此外,检察机关针对养老机构经营不规范、存在非法集资安全隐患,特别是预付消费乱象等情况开展监督。据了解,最高检正在会同商务部对预付卡乱象进行协同整治,通过加强执法司法衔接协作,督促协同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共同堵塞监管漏洞。

警惕养老变“坑”老

针对有钱、有闲、怕风险的退休老年人,不少保险公司都推出了具有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有的老人轻信代理人,竟连买了18份保险。这是记者采访了解到的真实案例。

78岁的孙老先生对某保险公司业务员王某十分信任。他不仅在王某推荐下购买了18份人身保险合同,而且将身份证、银行卡、保险单都交给王某代办保险并保管。直到有一天,孙先生接到保险公司电话通知要求偿还借款本息,才发现上当受骗。原来,王某私自以孙先生的名义将保险单质押给保险公司获取借款,而且其代为保管保险单投保险种也均不是孙先生要求代办的险种。发现王某失联后,孙先生只得将保险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

幸运的是,王某的骗局并非天衣无缝。郝卉介绍,法院认定双方订立的保险合同违背了孙先生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认定为合同未成立。最终,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法院积极组织原被告双方顺利调解结案,合同被依法解除,追回部分钱财。

“老年人风险意识往往较为淡薄,收集和保存证据的意识与能力受到限制,这些因素导致老年人更易受到高收益宣传诱导,过度信赖线下工作人员,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郝卉说。

2021年5月,全国老龄办、公安部、民政部、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一些机构和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等旗号,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活动,吸收老年人资金,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不法分子“坑老”的传统伎俩包括以“会员卡”“预付卡”“贵宾卡”等形式收取高额会费,或者采用免费旅游、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欺骗诱导手段。可就是在这样显而易见的“糖衣炮弹”“虚情假意”面前,不少老年人仍上当受骗。

记者 李万祥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评论 专题 | 区县 鸣家 教育 | 文艺 史家 生活 | 问政 旅游 汽车 房产 | 健康 财经 政法 | 国企 专题 原创 | 应急 信用 视听 | 直播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营造老年群体舒心消费环境

2022-11-27 06:05:00 来源:

银发一族正在成为重要的消费力量。新发布的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消费潜力不断释放,老年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一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不得不防,为老年消费营造安全放心市场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丰富适老优质产品

“银发浪潮”滚滚而来,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蕴藏着宝贵的发展机遇。涉老诈骗案例一方面提醒我们,要关注老年人资金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凸显养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上升,老年人群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测算,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7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老年人口的群体消费总量约为3.3万亿元至4.8万亿元,预计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约为12万亿元至15.5万亿元,2050年或将达到40万亿元至69万亿元。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郝卉表示,以金融产品为例,当前金融机构针对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较小,符合老年人特点与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导致老年人选择与其需求并不完全契合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引发了一些纠纷,一定程度上也为不法分子欺诈老年人留下空间。

促进银发消费,服务和产品都要紧跟老年人需求。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品种丰富的优质产品,才能让养老更“享”老。随着我国老年用品产业加快培育,银发消费趋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正加速“触网”。数据显示,2022年“双11”期间55岁以上人群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5.2%。在国家积极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背景下,过去一年间,各电商平台的居家适老商品和适老装修服务成交量都呈现倍数级增长。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2“银发族”消费趋势报告》统计,今年前8个月,“银发族”的成交单量、购物用户数、人均单量分别为2018年的3倍、1.8倍、1.7倍。报告认为,随着数字化的推进与适老化应用的升级,有越来越多的“银发族”习惯线上购物,并将持续呈现购物种类更丰富、家庭消费更突出、健康消费更多元的特征;健康、食品、电器、服饰依然是热门消费品类。而随着“孝心经济”的日常化、规律化,适老产品或将进一步实现消费的快速增长。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

聚焦老年人在投资理财、健康养生、精神娱乐等消费问题上的“急难愁盼”,全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持续营造养老孝老敬老良好氛围,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特别是近年来养老诈骗犯罪手法更新花样,有的用区块链、元宇宙等新科技概念做养老诈骗的幌子;有的专门针对老年人广场舞兴趣,设计了兼具交友、投资等功能的应用软件进行诈骗;有的以投资养老服务券变现业务为名实施诈骗等,令老年人防不胜防。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副厅长曹红虹表示,养老诈骗犯罪案件一旦案发,损失往往难以全部追回,避免损失的最佳途径仍然是抓小抓早、防微杜渐、提前防范,老年人必须提高防骗意识,不要让骗子的“黑手”伸到自己的“钱袋子”里。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需要形成合力。在今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中,全国共立案侦办养老诈骗刑事案件4.1万余起,破案39294起,打掉犯罪团伙4735个,一审判决案件1645起4523人,二审判决324起1175人,案件重刑率达26%,追赃挽损308亿余元。

“整治规范是从源头防范养老诈骗违法犯罪的根本之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张志杰介绍,各地检察机关在专项行动中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等职能作用,协同有关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做好整治规范工作。

其中,最高检把开展公益诉讼作为专项行动中促进整治规范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重点针对老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养老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养老保险金保护等领域部署公益诉讼有关专项活动。专项活动期间,各地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涉养老诈骗公益诉讼案件332件。

“养老诈骗为什么能够屡屡得逞?这值得全社会深思。我们深刻感受到,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的关键仍然是预防。”张志杰说。

针对养老诈骗犯罪通常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的特点,北京检察机关探索研发涉诈“幌子公司”识别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已筛查识别出“幌子公司”127个。此外,检察机关针对养老机构经营不规范、存在非法集资安全隐患,特别是预付消费乱象等情况开展监督。据了解,最高检正在会同商务部对预付卡乱象进行协同整治,通过加强执法司法衔接协作,督促协同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共同堵塞监管漏洞。

警惕养老变“坑”老

针对有钱、有闲、怕风险的退休老年人,不少保险公司都推出了具有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有的老人轻信代理人,竟连买了18份保险。这是记者采访了解到的真实案例。

78岁的孙老先生对某保险公司业务员王某十分信任。他不仅在王某推荐下购买了18份人身保险合同,而且将身份证、银行卡、保险单都交给王某代办保险并保管。直到有一天,孙先生接到保险公司电话通知要求偿还借款本息,才发现上当受骗。原来,王某私自以孙先生的名义将保险单质押给保险公司获取借款,而且其代为保管保险单投保险种也均不是孙先生要求代办的险种。发现王某失联后,孙先生只得将保险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

幸运的是,王某的骗局并非天衣无缝。郝卉介绍,法院认定双方订立的保险合同违背了孙先生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认定为合同未成立。最终,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法院积极组织原被告双方顺利调解结案,合同被依法解除,追回部分钱财。

“老年人风险意识往往较为淡薄,收集和保存证据的意识与能力受到限制,这些因素导致老年人更易受到高收益宣传诱导,过度信赖线下工作人员,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郝卉说。

2021年5月,全国老龄办、公安部、民政部、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一些机构和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等旗号,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活动,吸收老年人资金,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不法分子“坑老”的传统伎俩包括以“会员卡”“预付卡”“贵宾卡”等形式收取高额会费,或者采用免费旅游、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欺骗诱导手段。可就是在这样显而易见的“糖衣炮弹”“虚情假意”面前,不少老年人仍上当受骗。

记者 李万祥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戴莉芸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