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起战疫|万州区优秀抗疫文学作品推荐

“艺”起战疫|万州区优秀抗疫文学作品推荐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1-28

1.我们是抗疫志愿者

文/何真宗

站在危险的边缘与英雄为伍,

守住生命的尊严与时间竞速。

披星戴月,风餐露宿,

一身志愿服穿着爱的朴素。

 

走进安静的楼道让温馨陪护,

打开生命的通道与爱心同步。

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一句肺腑拉开春的序幕。

 

啊,我们是抗疫志愿者,

举手投足带着爱的温度。

奔波忙碌愿生死相助,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无私奉献,担当如初,

风雨无阻,全力以赴!

2022.11.21改

 

2. 雨中情

文/钟灵

光明像一张滤网,渐渐让大地从黑夜中显影:树木、建筑,在我的眼中逐渐呈现出清晰的线条——距离凌晨5:30,已经过去了1个半小时。从我迷迷瞪瞪被闹铃声惊醒,头发还带着些微的汗意,到我快速穿衣,冲些牛奶麦片喝下,6:00赶到社区;再同几位社区志愿者提着防疫物资口袋一起来到邮建雅园小区,换上全套防护服、安置桌凳、划线、规范线路……一切准备就绪。

静悄悄。今天的全员核酸检测从上午7点开始。人们在静悄悄的行动中也布下了一张把病毒从潜藏深处打捞出来的大网。

今天,核酸检测点“走”进了小区。人们不必走到大街上去排队。尽管天色朦胧,在距离核酸采样处3米之外的划线处,已经有一位要赶早班的居民排上了队。这样,头天晚上已经得到通知的小区居民,便陆陆续续来排队了。

核酸流程被规划为一个环形:居民从入口处进入,依次经过测量体温、验码、采集个人信息,便来到我面前等候:待我看见采样处的医生把采样棉签在试管口折断放入、封盖管口,用消毒液在双手上交搓消毒之后,我便让面前的待检测者上前去,接收采样;采样完毕,戴好口罩,从前方的另一出口处离开。

秩序井然。

经过我面前的人们,有的穿戴整齐,有的穿着毛绒家居服,有的穿着凉拖鞋,有的用大衣把自己和孩子包在一起,还有的跟我们一样穿着防护服……虽然睡意惺忪,虽然行色匆匆,但没有一个人发出怨言,每个人都保持1米距离,等候,上前,采样,离开;有的还会轻轻留下一句“谢谢!”……护士面前小桌上的照明灯,发出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召唤。

人们就这样把一个黎明轻轻地,轻轻地拉到了面前。

8:30 左右,小区里基本没有了排队的居民。这比我们预计采样结束的时间提前了将近1个小时。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点。

我提前在广电小区群里说:“邻居们,请及早做好准备,社区的核酸检测马上就要到我们小区来了。”在社区连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的采样队迅速迁到了距离邮建雅园不远的广电小区。

人们早排好了队。核酸检测便又迅速开始。

雨点却密集起来。

采样护士的防护服可不能打湿!怎么办?我发现院子一侧大楼的门厅处有两人来宽,暂可避雨,便把检测用的小桌搬到了这里,设置一个采样处,接着接待检测群众;

连书记赶紧带着志愿者从别处搬来两顶临时帐篷,设置起另一处采样处。

人们打着伞,在小院里排队做检测。除了淅淅簌簌的雨声,一切依然是安静的。

雨越下越大。妈妈跑下楼来给我送伞。我把伞递给了负责采集信息的志愿者。

除了采样的护士,我们都暴露在雨水里。被淋湿的防护帽、防护服从头上、衣服往里面渗透着寒意。

“必须赶快换掉!”连书记像是一位和蔼又严肃的大姐姐:“雨水打湿了,就没有防护效力了!”她催促着。正好来检测的群众很少了,我们于是重新更换了全套防护服。

连书记接到了电话,另外一个核酸检测点等待支援。我们便又赶到嘉禾小区核酸检测点去支援。

三处核酸采样点做完,已经过了中午了。雨势减小。脱去防护服,我们返回社区。撑着伞,我跟两位负责采样的护士一起,边走边聊天。

一位长发护士说,她住在五桥(长江的对岸),住的地方这几天没有公交车,只好步行3公里到路边,再坐同事的车子赶到周家坝这边来。她说今天她只睡了两三个小时!所以 ,这会儿只想赶紧回去睡觉——因为晚上7点还要上夜班呢。我心疼地看看她:脱去了防护服的“全副武装”,她显得那么娇小柔弱,憔悴与疲倦覆盖在她小巧玲珑的面庞上。“睡不好觉,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她右手捋着自己的发梢,略带无奈地说。

另外一个短发的护士说,我这会儿真想去逛街!我说,街上没有什么店开着的吧?“我住在朋友家里,都快住了一个月了,没有衣服换!”原来是这么回事!

回到社区,大厅里已经来了不少的志愿者——每个检测小分队陆续回到“大本营”汇合。大厅里有些热闹。

我一眼看见了邻居文师傅,我想到刚才下大雨的时候,他老婆贺姐跑到物资局那边的检测点去给他送伞,我就告诉了他。他打趣地回答:“看她好爱我呀!”听得我不由笑出声。

作者简介:钟灵,女。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国家二级播音员。重庆市万州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多篇散文、诗歌等见诸报刊、获奖及进入选本。编著《话说吴氏》。已出版个人散文集《湖上有鹤飞》《每一场遇见都绚烂》等作品。

 

3.点长的故事

文/冉光彦

点长不是官,更不是职位,而是疫情期间核酸点的负责人,负责核酸采集任务,但无半点报酬,且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松懈和马虎。

95后的殷平就是这样一位点长。那天,映月坪社区书记找到她,同她商量可否接受这项任务。

“小殷啊,你是下沉到我们社区的党员同志,现在疫情形势严峻,今天我们刚刚接到上级通知,准备增设核酸采集点,可是社区人手又不够,你来负责第10号核酸采集点咋样?”书记的电话是下午2:00左右打来的,声音沉重而焦急。

殷平每天穿着防护服,穿梭于各个居民点和楼栋,进行宣传和劝导工作。映月坪社区是第一批被封控的区域之一,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最近新闻里报道,核酸采集点也是病毒交叉感染的聚集地之一。如何规范核酸采集,增设核酸采集点是重要措施。

“书记,您放心,我坚决服从社区安排,全力以赴做好点长的工作!”殷平斩钉截铁地回答。

映月坪社区是小城的老旧社区,很多楼栋都是本世纪初的移民安置还房,人员构成复杂,还有许多外来租客。再加上在家的老人小孩居多,封控管理工作较为困难。

明天一早就得进行全员核酸采集,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殷平粗略统计了一下,10号核酸点的常驻居民有1000余人,也就意味着5个小时以内1000人要有序完成核酸采集工作。一个人干是不行的,得迅速组建班子。于是,殷平马不停蹄地找到点上6栋居民楼的楼长,请求他们协助。

“陈叔叔,你是这栋楼的楼长,对住在这栋楼的居民很熟悉,你来负责通知和维护秩序,怎么样?”

“拜托一下,张孃孃,帮忙通知楼栋的居民按时间段下楼做核酸,做完之后马上回去,不能在外逗留哦。”

殷平与6栋居民楼的楼长取得联系,建立了微信群,并明确了职责分工。

接下来,还得去社区领核酸采集的物资。

这时已是下午近4点,还得去社区领取明天的核酸采集物资。殷平求救于丈夫秦勇,秦勇也是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核酸信息采集员。秦勇二话不说,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前往社区。一看物资清单,殷平有些傻眼,防护服、隔离衣、医用手套、鞋套、帽子,宣传栏、帐篷等大大小小的物资有近20多种。

作为点长,要对这些物资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殷平拿着签字笔,认真的在纸上笔划着,2名采样医生、2名采集员要4套防护服,最好多备2套,就6套。志愿者的隔离衣也不能缺。帐篷需要两个,得备两套桌椅。早上6点天还没亮,得准备节能灯。另外还有垃圾桶、转运箱及医用垃圾袋等等,一样都不能少。

越野车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还差什么不?再仔细想想。不能在核酸采集的时候“掉链子”,不能耽误核酸采集的时间,不能耽误群众的时间。殷平反复叮嘱自己。

等一切布置妥当,已是晚上9点多钟。殷平才想起自己还没顾得上吃晚饭。

早上5点多钟,殷平早早地起床,前往核酸采集点。

昨天核酸采集的通知已由各楼栋长通知到每家每户,特别是部分独居老人,志愿者们采取上门通知,确保信息传达到每个人。

7点全员核酸采集正式开始,殷平同楼栋长商量,开通早间的“绿色通道”,主要针对上网课的学生和上班族。

“大姐,可以让这位小朋友先做吗?他八点要上网课。”

“大爷,这位弟弟是快递小哥,一会要去送餐,让他排在您前面,行吗?

殷平面带微笑,礼貌而耐心地做着解释工作。

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像一股股清泉流进人们心里。

“排好队,不聚集,不扎堆,保持间距,戴好口罩,做好采集,齐心协力,病毒消灭!”文艺活跃分子的殷平还自编了一段,在喇叭里轮流宣传。

拄着拐杖的病弱老人,牙牙学语的幼稚儿童,殷平总会主动上前搀扶老人,逗乐孩童。

“小姑娘不错,安排得井然有序,我们也不用和以前一样多早去排队了!”核酸点的居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殷平穿着蓝色的隔离衣,戴着防护口罩,虽然人们看不清她的面容,但是那一定是核酸点上最亮丽的那一抹蓝!

疫情下的小城,有无数个核酸点,每个点都有一名不起眼的点长,以及几千名志愿者。或许我们不知道他们的真名,而他们却有着最质朴的想法,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消灭疫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而正是这些想法绽放出点点晶莹的光芒,讲述了一个个小城最美最暖的疫情防控故事。

作者简介:冉光彦,万州区作协会员,何其芳研究会理事。

分享
新浪微博

“艺”起战疫|万州区优秀抗疫文学作品推荐

2022-11-28 01:58:05 来源:

1.我们是抗疫志愿者

文/何真宗

站在危险的边缘与英雄为伍,

守住生命的尊严与时间竞速。

披星戴月,风餐露宿,

一身志愿服穿着爱的朴素。

 

走进安静的楼道让温馨陪护,

打开生命的通道与爱心同步。

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一句肺腑拉开春的序幕。

 

啊,我们是抗疫志愿者,

举手投足带着爱的温度。

奔波忙碌愿生死相助,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无私奉献,担当如初,

风雨无阻,全力以赴!

2022.11.21改

 

2. 雨中情

文/钟灵

光明像一张滤网,渐渐让大地从黑夜中显影:树木、建筑,在我的眼中逐渐呈现出清晰的线条——距离凌晨5:30,已经过去了1个半小时。从我迷迷瞪瞪被闹铃声惊醒,头发还带着些微的汗意,到我快速穿衣,冲些牛奶麦片喝下,6:00赶到社区;再同几位社区志愿者提着防疫物资口袋一起来到邮建雅园小区,换上全套防护服、安置桌凳、划线、规范线路……一切准备就绪。

静悄悄。今天的全员核酸检测从上午7点开始。人们在静悄悄的行动中也布下了一张把病毒从潜藏深处打捞出来的大网。

今天,核酸检测点“走”进了小区。人们不必走到大街上去排队。尽管天色朦胧,在距离核酸采样处3米之外的划线处,已经有一位要赶早班的居民排上了队。这样,头天晚上已经得到通知的小区居民,便陆陆续续来排队了。

核酸流程被规划为一个环形:居民从入口处进入,依次经过测量体温、验码、采集个人信息,便来到我面前等候:待我看见采样处的医生把采样棉签在试管口折断放入、封盖管口,用消毒液在双手上交搓消毒之后,我便让面前的待检测者上前去,接收采样;采样完毕,戴好口罩,从前方的另一出口处离开。

秩序井然。

经过我面前的人们,有的穿戴整齐,有的穿着毛绒家居服,有的穿着凉拖鞋,有的用大衣把自己和孩子包在一起,还有的跟我们一样穿着防护服……虽然睡意惺忪,虽然行色匆匆,但没有一个人发出怨言,每个人都保持1米距离,等候,上前,采样,离开;有的还会轻轻留下一句“谢谢!”……护士面前小桌上的照明灯,发出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召唤。

人们就这样把一个黎明轻轻地,轻轻地拉到了面前。

8:30 左右,小区里基本没有了排队的居民。这比我们预计采样结束的时间提前了将近1个小时。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点。

我提前在广电小区群里说:“邻居们,请及早做好准备,社区的核酸检测马上就要到我们小区来了。”在社区连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的采样队迅速迁到了距离邮建雅园不远的广电小区。

人们早排好了队。核酸检测便又迅速开始。

雨点却密集起来。

采样护士的防护服可不能打湿!怎么办?我发现院子一侧大楼的门厅处有两人来宽,暂可避雨,便把检测用的小桌搬到了这里,设置一个采样处,接着接待检测群众;

连书记赶紧带着志愿者从别处搬来两顶临时帐篷,设置起另一处采样处。

人们打着伞,在小院里排队做检测。除了淅淅簌簌的雨声,一切依然是安静的。

雨越下越大。妈妈跑下楼来给我送伞。我把伞递给了负责采集信息的志愿者。

除了采样的护士,我们都暴露在雨水里。被淋湿的防护帽、防护服从头上、衣服往里面渗透着寒意。

“必须赶快换掉!”连书记像是一位和蔼又严肃的大姐姐:“雨水打湿了,就没有防护效力了!”她催促着。正好来检测的群众很少了,我们于是重新更换了全套防护服。

连书记接到了电话,另外一个核酸检测点等待支援。我们便又赶到嘉禾小区核酸检测点去支援。

三处核酸采样点做完,已经过了中午了。雨势减小。脱去防护服,我们返回社区。撑着伞,我跟两位负责采样的护士一起,边走边聊天。

一位长发护士说,她住在五桥(长江的对岸),住的地方这几天没有公交车,只好步行3公里到路边,再坐同事的车子赶到周家坝这边来。她说今天她只睡了两三个小时!所以 ,这会儿只想赶紧回去睡觉——因为晚上7点还要上夜班呢。我心疼地看看她:脱去了防护服的“全副武装”,她显得那么娇小柔弱,憔悴与疲倦覆盖在她小巧玲珑的面庞上。“睡不好觉,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她右手捋着自己的发梢,略带无奈地说。

另外一个短发的护士说,我这会儿真想去逛街!我说,街上没有什么店开着的吧?“我住在朋友家里,都快住了一个月了,没有衣服换!”原来是这么回事!

回到社区,大厅里已经来了不少的志愿者——每个检测小分队陆续回到“大本营”汇合。大厅里有些热闹。

我一眼看见了邻居文师傅,我想到刚才下大雨的时候,他老婆贺姐跑到物资局那边的检测点去给他送伞,我就告诉了他。他打趣地回答:“看她好爱我呀!”听得我不由笑出声。

作者简介:钟灵,女。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国家二级播音员。重庆市万州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多篇散文、诗歌等见诸报刊、获奖及进入选本。编著《话说吴氏》。已出版个人散文集《湖上有鹤飞》《每一场遇见都绚烂》等作品。

 

3.点长的故事

文/冉光彦

点长不是官,更不是职位,而是疫情期间核酸点的负责人,负责核酸采集任务,但无半点报酬,且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松懈和马虎。

95后的殷平就是这样一位点长。那天,映月坪社区书记找到她,同她商量可否接受这项任务。

“小殷啊,你是下沉到我们社区的党员同志,现在疫情形势严峻,今天我们刚刚接到上级通知,准备增设核酸采集点,可是社区人手又不够,你来负责第10号核酸采集点咋样?”书记的电话是下午2:00左右打来的,声音沉重而焦急。

殷平每天穿着防护服,穿梭于各个居民点和楼栋,进行宣传和劝导工作。映月坪社区是第一批被封控的区域之一,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最近新闻里报道,核酸采集点也是病毒交叉感染的聚集地之一。如何规范核酸采集,增设核酸采集点是重要措施。

“书记,您放心,我坚决服从社区安排,全力以赴做好点长的工作!”殷平斩钉截铁地回答。

映月坪社区是小城的老旧社区,很多楼栋都是本世纪初的移民安置还房,人员构成复杂,还有许多外来租客。再加上在家的老人小孩居多,封控管理工作较为困难。

明天一早就得进行全员核酸采集,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殷平粗略统计了一下,10号核酸点的常驻居民有1000余人,也就意味着5个小时以内1000人要有序完成核酸采集工作。一个人干是不行的,得迅速组建班子。于是,殷平马不停蹄地找到点上6栋居民楼的楼长,请求他们协助。

“陈叔叔,你是这栋楼的楼长,对住在这栋楼的居民很熟悉,你来负责通知和维护秩序,怎么样?”

“拜托一下,张孃孃,帮忙通知楼栋的居民按时间段下楼做核酸,做完之后马上回去,不能在外逗留哦。”

殷平与6栋居民楼的楼长取得联系,建立了微信群,并明确了职责分工。

接下来,还得去社区领核酸采集的物资。

这时已是下午近4点,还得去社区领取明天的核酸采集物资。殷平求救于丈夫秦勇,秦勇也是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核酸信息采集员。秦勇二话不说,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前往社区。一看物资清单,殷平有些傻眼,防护服、隔离衣、医用手套、鞋套、帽子,宣传栏、帐篷等大大小小的物资有近20多种。

作为点长,要对这些物资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殷平拿着签字笔,认真的在纸上笔划着,2名采样医生、2名采集员要4套防护服,最好多备2套,就6套。志愿者的隔离衣也不能缺。帐篷需要两个,得备两套桌椅。早上6点天还没亮,得准备节能灯。另外还有垃圾桶、转运箱及医用垃圾袋等等,一样都不能少。

越野车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还差什么不?再仔细想想。不能在核酸采集的时候“掉链子”,不能耽误核酸采集的时间,不能耽误群众的时间。殷平反复叮嘱自己。

等一切布置妥当,已是晚上9点多钟。殷平才想起自己还没顾得上吃晚饭。

早上5点多钟,殷平早早地起床,前往核酸采集点。

昨天核酸采集的通知已由各楼栋长通知到每家每户,特别是部分独居老人,志愿者们采取上门通知,确保信息传达到每个人。

7点全员核酸采集正式开始,殷平同楼栋长商量,开通早间的“绿色通道”,主要针对上网课的学生和上班族。

“大姐,可以让这位小朋友先做吗?他八点要上网课。”

“大爷,这位弟弟是快递小哥,一会要去送餐,让他排在您前面,行吗?

殷平面带微笑,礼貌而耐心地做着解释工作。

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像一股股清泉流进人们心里。

“排好队,不聚集,不扎堆,保持间距,戴好口罩,做好采集,齐心协力,病毒消灭!”文艺活跃分子的殷平还自编了一段,在喇叭里轮流宣传。

拄着拐杖的病弱老人,牙牙学语的幼稚儿童,殷平总会主动上前搀扶老人,逗乐孩童。

“小姑娘不错,安排得井然有序,我们也不用和以前一样多早去排队了!”核酸点的居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殷平穿着蓝色的隔离衣,戴着防护口罩,虽然人们看不清她的面容,但是那一定是核酸点上最亮丽的那一抹蓝!

疫情下的小城,有无数个核酸点,每个点都有一名不起眼的点长,以及几千名志愿者。或许我们不知道他们的真名,而他们却有着最质朴的想法,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消灭疫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而正是这些想法绽放出点点晶莹的光芒,讲述了一个个小城最美最暖的疫情防控故事。

作者简介:冉光彦,万州区作协会员,何其芳研究会理事。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