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葛亮:《英珠》
开栏语:
这个冬天,疫情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在慢下来的日子里,也许刚好可以捧起一本书,给你带来久违的感动、温暖、充实,还有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重庆市作协创评室、重庆文艺网、重庆华龙网集团文化艺术中心推出“每日荐书”栏目,每天推荐一部优秀文学作品,陪你共度这段时光。

广东人说故事,叫“讲段古”。这一听,便连着许多的前后、源头。可这“古”,又岂止是往日铿铿锵锵、宏大叙事,往往关联着凡常的万家烟火。历史大哉,归根结底,都连着个人。“一均之中,间有七声。”零落声响,可凝聚为闳音。中国的好故事说不尽,其中必有岭南的“一段古”。要讲好这一段“古”,“古”里必涵藏着今人的目光。如同小说中叫作“孔雀”的理发公司,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过去向现在的馈赠,进而远及未来。
——葛亮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获得者葛亮的作品精选集。作品除收录鲁奖获奖作品《飞发》,还收录了《英珠》《洪才》《于叔叔》《杀鱼》《德律风》《猴子》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从江南至岭南,文字中皆是心迹。
推荐理由:
葛亮的《飞发》,是中国故事中的香港故事,以雅正的“格物”精神体认历史的流变、文化的根性、人的信念与坚守。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辞
葛亮的《飞发》以浓烈的“港风港味”讲述新的香港传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香港的时代精神风貌。小说借助了“名物志”的写作方式,从多方面考据了“理发”行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粤语“飞发”一词的词源学,以香港“飞发”业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微观照鉴香港这座城市的世事更迭、风云流变。小说书写人在时代里的命运:老翟师傅年轻时的明星梦和高级发廊“孔雀”的上流梦一一破碎,朝夕之间便跌入社会底层,从此以“乐群”飞发店服务街坊,混迹市井;而老庄师傅则以“温莎”理发店的怀旧氛围、古董情调和老派服务,帮助人们延续着某种来自“沪上”的幽雅品位和格调。两个人和两家理发店,分别代表了粤港和上海理发行业的两支脉流。两代理发师在世间情义、人情冷暖和谋生手艺的传承转化中,保持着匠人的尊严,也照亮了各自的生命。作者以对中国器物和手艺,以及其中所灌注的中国情感、文化根性和个体生命史的持续书写,也如他笔下的匠人般,薪传了一种文脉、一种风格、一种时代精神。
——饶翔
葛亮的《飞发》是其“匠人系列”小说中的名篇,作为岭南篇的《飞发》曾与江南篇的《书匠》和西南篇的《瓦猫》共同收录于其小说集《瓦猫》中。自《北鸢》《朱雀》始,葛亮便建构了想象中的历史风情,那种穿越时光的怀旧和别样的抒情让他的时间和故事拥有了轻盈的美学质地,以此形成了他愈发强烈的辨识度和自成一家的风格。《飞发》中记叙的老旧香港和上海往事以毛果的眼光凝望了大时代中的风云变幻、光影流动,只不过它以内聚到“孔雀”、“乐群”和“温莎”理发店的兴衰中摹刻出双城的历史更迭和文化变迁。葛亮的小说中始终隐藏着他的“野心”,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史诗之卷,还是小人物的日常光景,涌荡于其小说肌理的是久违的乡愁和跃动着感伤落寞情绪的疼痛。于是,葛亮不断地寻找着抵达历史的抒情之道,“把持续的书写作为抵抗时间的方法,让落在字面上的文字成为生命与历史的见证,葛亮在历史加速的时代践行了叙事的抒情考古学。”然而,葛亮的仿古或者拟古之思并不意味着他要成为绝对的历史复古主义者,而是试图在“飞发”的体察和追忆的文脉中明鉴未来。那些谙熟特定技艺的匠人不仅单纯是手工艺人,更重要的在于他们还是民间世界中文化传播的使者。
——李耀鹏
作者简介:

葛亮,作家,学者。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高校中文系教授。著有小说《燕食记》《北鸢》《朱雀》《瓦猫》《七声》《戏年》《问米》《浣熊》《谜鸦》,文化随笔《小山河》《梨与枣》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国文字。历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好书”奖、“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等奖项。长篇小说代表作两度获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作者被评为《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