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文艺系列评论(十三)|纪录片《秀山洪安镇边城村》的文化记忆与审美呈现
传统文化保存在哪里?当然保存在广阔的民间和偏远的村落。纪录片巴渝文化记忆系列——《重庆•中国传统村落》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而作为时长31分钟的第一集《秀山红安镇边城村》,就把我们带入偏远的传统村落,去感受淳朴的民间文化,领略原始的山水之美,重温留存的红色记忆。
边城文化的当代留存
提起《边城》几乎无人不晓,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名篇名作。1984年,导演凌子风把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而搬上了银幕,于是,“边城”在中国更是妇孺皆知。“边城”在哪里?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在湘西,在茶洞,因为沈从文小说是那样写的。
其实,边城不仅在湘西,也在贵州,更是在重庆秀山的洪安镇,那里是三省交界之地。纪录片《秀山红安镇边城村》不仅给观众呈现了地理位置上的边城,而且让我们感悟到文化意义上的边城。纪录片最主要的特征是真实,《秀山红安镇边城村》用镜头语言真实记录了清水江边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的民风民俗。
清水江畔说翠翠,拉拉渡口聚盐商。拉拉渡,清水江上保留了几百年的独特风景,也是沈从文《边城》里浓墨重彩的文化记忆。拉拉渡的船工一代代传承着仁义慈善的品德,蒋大爷活了105岁,老杨95岁才仙逝。现在江上的老船工黎正忠已71岁,永远是慈善而安详的笑脸。不必评论,无需解释,“仁者寿”在船工身上是最好的例证。现实版的“翠翠”郑先花已经81岁,在拉拉渡上当了半个世纪的女船工。也许她是拉拉渡口上最后一个“翠翠”,也许以后只能在江心岛上看到翠翠的塑像。
不过,沈从文笔下的赛龙舟、抢鸭子等民俗活动今天依然蓬勃火热。翠翠在看赛龙舟时遇到自己的爱情,而今天人山人海的赛龙舟不知又促成了多少对有情人。
红色文化的真实展现
很多人都知道边城村的翠翠,年轻人也喜欢听大佬二佬的爱情故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边城村还是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的指挥所。清水江上横跨两岸的茶洪大桥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表面上,茶洪大桥是一座连接两省的界桥,这边是重庆秀山的洪安镇,对岸是湖南花垣县的茶洞镇,大桥之名取自两镇首字。建于1935年的这座大桥多次兴废重建,不仅是交通要塞,也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茶洪大桥是一座爱国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从这里出征,爱国将士奔赴抗日战场,保家卫国。
茶洪大桥也是一座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阻止刘邓大军进入西南,炸毁了大桥。刘伯承、邓小平临危不惧,在镇上曾经的盐商之家——祝家大院建立临时指挥所,从船工那里租借上百条船,连夜建立一座浮桥。于是,浩浩荡荡的刘邓大军经过浮桥,开启解放大西南的宏伟征程。
今天,茶洪大桥修复如初,来往两省的车辆装载在古镇的繁华和老百姓的幸福。祝家大院已经变成刘邓大军纪念馆,刘伯承、邓小平的塑像,纪念馆一张张黑白照片,真实记录着那段红色历史。
传统村落的审美视角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生活中处处皆美。纪录片就是用镜头发现美,记录美,呈现美。《秀山红安镇边城村》是一颗遗落在偏远乡村的文化明珠,镜头无需剪辑,只要真实呈现,处处都是美丽画面。
镜头之下的水美。清水江一碧千里,像绿色透明的丝绸缠绕在崇山峻岭之中。大美不言,大爱无疆。江水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古镇两岸的淳朴村民。江上赛龙舟划动着少女的心,大佬二佬的船载着他们的爱情梦,盐商码头讲述着江上的故事。
镜头之下的物美。拉拉渡是一道永远的风景,慢慢悠悠地在两岸穿梭。石梯老街横穿古镇,留下了几百年亘古不变的民风。古镇建筑历经风雨的洗礼,依然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茶洪大桥虽然见证过枪林弹雨的岁月,但是,今天却承载着乡民们的富裕梦和幸福梦。
镜头之下的人美。拉拉渡上的老船工诠释了流传千年的品德之美,义渡不收钱,解困助他人。现实版的“翠翠”用行动讲述了爱情之美,陪着丈夫在拉拉渡上迎来送往,半个世纪风雨无阻,坚守着淳朴的爱情。
镜头之下的歌美。边城是土家族乡民的生活之地,山歌是土家村民的精神慰藉。《秀山洪安镇边城村》的片头和片尾都贯穿着原生态的土家山歌:“月亮出来亮堂堂,照在妹的绣花房,妹妹的房中样样有,多个枕头少个郎。”山歌仿佛是《边城》里的二佬唱给心爱的翠翠,也是唱给当代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
纪录片记录着生活,记录着现实,记录着文化。《秀山洪安镇边城村》用镜头语言,把真实的传统村落呈现给观众,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美的记忆,美的追寻。
(作者:李红秀,系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