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四面山:掌握大量“活化石”相关资料
连日来,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四面山森服中心”)将蕨类植物作为重点调查监测对象,掌握了大量藏在深山中难得一见的蕨类植物资料,领略到它们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蕨类植物种类数量庞大,是地球现存的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它们见证了地球几亿年的变迁,可以说是植物界“活化石”。作为植物界的一门——蕨类植物门,它们的根、茎、叶具有真正的维管组织,以孢子繁殖为主要特征。部分蕨类植物株形风姿绰约、赋有禅意,深受人们喜爱。
桫椤,茎干达6米或更高,直径10至20厘米,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因拥有树一样形状直立的茎,故而被称为“树蕨”。桫椤曾在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繁茂一时,有“蕨类植物之王”的美称,后因第四季冰川影响,分布范围大大缩小,少数存于低纬度地区,成为稀有的孑遗植物。由于桫椤生活周期长、孢子寿命短、生存环境要求苛刻等原因,自然繁殖较为困难,1987年《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随着保护成效显现,1999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桫椤主要分布在湿热的雨林或季雨林,在四面山可见繁茂的桫椤种群,十分壮观。
观音座莲,植株高1.5米以上,叶柄粗壮,叶片宽卵形,因其根状茎肉质肥大且直立,呈莲座状而得名。观音座莲属植物根状茎富含淀粉,曾被贫苦百姓视作“救济粮”,独龙族亦曾有食用观音座莲的习俗。需要说明的是,该属植物所有种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中华双扇蕨,植株高60至9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叶片纸质,中部分裂形成相等的两半,高举的叶片自叶柄顶端向两侧辐射,如同两把垂下的小扇,故而得名。与桫椤等蕨类植物相似,中华双扇蕨以孢子繁殖,自然适应能力较差,被列为珍稀濒危物种,是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