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积极推进川渝两地共建“无废城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深化重庆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成都、自贡、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万州、黔江、涪陵、长寿、江津、永川、合川、璧山等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成渝地区其他市(区、县)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重庆 积极推进川渝两地共建“无废城市”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12-09

中心城区纳入“无废城市”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深化重庆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成都、自贡、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万州、黔江、涪陵、长寿、江津、永川、合川、璧山等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成渝地区其他市(区、县)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将重庆市中心城区11个区列入“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同时,重庆市已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这标志着重庆‘无废城市’建设正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其相关工作也进一步深化。”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自2019年5月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重庆市(主城区)作为国家11+5试点城市之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无废城市”建设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治废”新路径,在为期两年建设试点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现镇级全覆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较试点前增加50%,农膜回收网点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社区全覆盖;

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厨垃圾基本资源化利用、城镇污水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寄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99%;

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一网多用”构建废弃农膜回收体系、“五个结合”构建全民行动体系等5项经验做法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模式探索与案例》。

未来,重庆将紧扣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全力推动“无废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川渝“无废城市”共建。

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近5万吨,平均审批时限由1个多月压缩到约5天,转移危险废物种类达9类,涉及企业70家,覆盖两地城市(区县)40余个。

这一串串数据背后,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重庆被纳入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对接四川省生态环境部门,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实现了利用处置能力区域共享,促进了产业提档升级,确保了环境风险有效管控。

目前,“白名单”制度已延伸到贵州、云南,纳入“白名单”的危险废物达到9类,许可审批量达79.31万吨/年。

不仅是“白名单”制度,今年以来,重庆积极推进成渝“无废城市”共建,建立成渝“无废城市”共建机制(即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联合指导机制、宣传教育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经验推广机制),聚力推动川渝两地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

同时,进一步强化川渝区域交流合作,从减污降碳研究、建立成效清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设施共建共享、统一标准体系等方面,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无废城市”共建的区域样板。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紧扣川渝“无废城市”共建,进一步巩固深化与四川省的共建机制,在定期召开省级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无废城市”相关热点、难点问题的同时,深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联合宣传教育、凝练共建制度经验等工作,奋力推进川渝“无废城市”共建。

打造24个静脉产业园

“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集合了各个固废要素。”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静脉产业园这种减量化、集约化、资源化园模式,不仅是“无废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无废城市”的主要手段。

日前发布的《静脉产业园规划方案》《重庆市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提到,“十四五”期间,重庆将以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为核心功能,打造3个工艺技术水平一流、协同处置效应明显、生态环境友好的综合型静脉产业园。2030年前,重点培育8个综合型静脉产业园。到2035年,全市共打造24个静脉产业园。

静脉产业园仅是重庆持续推动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一个有力举措。

近年来,重庆深入践行“无废”理念,聚焦工业、农业、生活、建筑等四大领域、五大体系、十项任务,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共建取得成效。

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2家、绿色园区5个、绿色设计产品48种、绿色供应链5条,市级绿色工厂171家、绿色园区15个,实施清洁化改造81家,节约标煤1.72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4.59万吨。

同时,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累计回收废弃农膜881.14吨,有效抑制了农膜白色污染,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下一步,重庆将持续坚持绿色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区域交流合作,深入综合污染治理,努力形成一批具备川渝特点、可复制借鉴推广的固体废物治理典型模式,为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志杰 张沥文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 积极推进川渝两地共建“无废城市”

2022-12-09 09:17:13 来源:

中心城区纳入“无废城市”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深化重庆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成都、自贡、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万州、黔江、涪陵、长寿、江津、永川、合川、璧山等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成渝地区其他市(区、县)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将重庆市中心城区11个区列入“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同时,重庆市已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这标志着重庆‘无废城市’建设正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其相关工作也进一步深化。”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自2019年5月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重庆市(主城区)作为国家11+5试点城市之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无废城市”建设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治废”新路径,在为期两年建设试点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现镇级全覆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较试点前增加50%,农膜回收网点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社区全覆盖;

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厨垃圾基本资源化利用、城镇污水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寄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99%;

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一网多用”构建废弃农膜回收体系、“五个结合”构建全民行动体系等5项经验做法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模式探索与案例》。

未来,重庆将紧扣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全力推动“无废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川渝“无废城市”共建。

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近5万吨,平均审批时限由1个多月压缩到约5天,转移危险废物种类达9类,涉及企业70家,覆盖两地城市(区县)40余个。

这一串串数据背后,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重庆被纳入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对接四川省生态环境部门,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实现了利用处置能力区域共享,促进了产业提档升级,确保了环境风险有效管控。

目前,“白名单”制度已延伸到贵州、云南,纳入“白名单”的危险废物达到9类,许可审批量达79.31万吨/年。

不仅是“白名单”制度,今年以来,重庆积极推进成渝“无废城市”共建,建立成渝“无废城市”共建机制(即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联合指导机制、宣传教育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经验推广机制),聚力推动川渝两地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

同时,进一步强化川渝区域交流合作,从减污降碳研究、建立成效清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设施共建共享、统一标准体系等方面,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无废城市”共建的区域样板。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紧扣川渝“无废城市”共建,进一步巩固深化与四川省的共建机制,在定期召开省级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无废城市”相关热点、难点问题的同时,深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联合宣传教育、凝练共建制度经验等工作,奋力推进川渝“无废城市”共建。

打造24个静脉产业园

“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集合了各个固废要素。”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静脉产业园这种减量化、集约化、资源化园模式,不仅是“无废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无废城市”的主要手段。

日前发布的《静脉产业园规划方案》《重庆市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提到,“十四五”期间,重庆将以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为核心功能,打造3个工艺技术水平一流、协同处置效应明显、生态环境友好的综合型静脉产业园。2030年前,重点培育8个综合型静脉产业园。到2035年,全市共打造24个静脉产业园。

静脉产业园仅是重庆持续推动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一个有力举措。

近年来,重庆深入践行“无废”理念,聚焦工业、农业、生活、建筑等四大领域、五大体系、十项任务,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共建取得成效。

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2家、绿色园区5个、绿色设计产品48种、绿色供应链5条,市级绿色工厂171家、绿色园区15个,实施清洁化改造81家,节约标煤1.72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4.59万吨。

同时,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累计回收废弃农膜881.14吨,有效抑制了农膜白色污染,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下一步,重庆将持续坚持绿色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区域交流合作,深入综合污染治理,努力形成一批具备川渝特点、可复制借鉴推广的固体废物治理典型模式,为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志杰 张沥文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