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 “三农”发展结硕果
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一座座山头特色产业星罗棋布;一处处田野边,是村民下地干活停放的各种机动车辆。这些蓬勃生机的乡村画面,是黔江区在“三农”工作真抓实干结出的硕果:农村变美了、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

黔江: “三农”发展结硕果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2-1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一座座山头特色产业星罗棋布;一处处田野边,是村民下地干活停放的各种机动车辆。这些蓬勃生机的乡村画面,是黔江区在“三农”工作真抓实干结出的硕果:农村变美了、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

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一角。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一角。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农村美 一步一景

走进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绿水青山间,白墙青瓦的小洋楼随处可见。梯田、花卉园、河滨步道、农家乐、农场等设施,把这个地处阿蓬江畔的寨子社区装点成一步一景,现成为黔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核心区,地处国家4A级景区、重庆市乡村振兴首批20个重点示范村之一。

国庆期间,粟家大院的农家乐,老板粟永陆忙着接待来自周边区县的游客。

“官村麻糖”,也是游客们旅游打卡地,客人们吃过麻糖,就是不知道麻糖是怎么做的,都想亲眼观看和亲身体验麻糖的制作过程。

寨子社区,因其“屯兵文化”和“官村麻糖”而闻名。在乡村振兴中,围绕农旅结合,把寨子社区纳入市级重点示范村,打造集传统工艺加工、生产过程体验、商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农特产品加工及展示展销一条街、美食品鉴一条街。并同步做好沿线鱼塘、河道环境整治以及农村危旧房屋清零和风貌管控,整体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

寨子社区的变化,就是黔江区人居环境整治升级打造的一个缩影。

“自房屋前的院坝、屋后的檐沟、入户的步道硬化后,进出鞋上不沾泥,干净、利索、清爽!”走进太极镇李子村三组,村民韩洪指着脚上穿的运动鞋说。

太极镇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围绕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四个重点区域,硬化村道2.8公里、入户道路5公里、安装庭院灯350余盏、农村改厕1000余口、栽种红叶石兰1000株、绿化院落100亩,实现村亮、院绿、户通、厕洁、沟清、家净、人乐的居家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太极镇先后荣获“重庆市卫生乡镇”“重庆市生态文明示范乡镇”“重庆市文明村镇”“全国卫生乡镇”等荣誉。

为了使黔江青山更绿、河流更清、村庄更洁,村村都有护林员、护河员、护路员和村庄有保洁员,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全覆盖。

黔江区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对农村卫生厕所、污水处理、垃圾设施,常态化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健全“户集、村收、乡运、区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全面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让农村既有城市的环境标准,也有乡村的独特风韵。

黔江区村民采摘藤茶现场。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黔江区村民采摘藤茶现场。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农业强 多个产业成“国”字号

时下,位于黔江区中塘镇胜利村的油茶基地,油茶果即将进入采摘期。该油茶基地2015年建成,面积4000余亩,为返乡农民流转当地村民的撂荒地,打造的一处从种植到深加工的特色产业园,年加工茶油20吨,产值达400万元。

通过辐射带动,全区已发展油茶产业4万余亩,已投产的油茶近1万亩。在中塘镇除了油茶产业,还有猕猴桃、脆红李产业,已成为两大品牌。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近年来黔江区在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资源,在撂荒多年的“石旮旯”,栽下摇钱树,刨出了聚宝盆,换来群众盼望多年的一座座金山银山。

一花一景、一村一品。黔江区通过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如今已成了群众增收的一种模式。

目前,黔江区境内的218个行政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农业品牌。

黔江区水田乡羊肚菌基地。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黔江区水田乡羊肚菌基地。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据统计: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2.56万亩,经果林种植有蚕桑、猕猴桃、脆红李、黄桃、葡萄、油茶、枇杷、绿茶、白茶、藤茶、花椒等40余万亩;食用菌有羊肚菌、香菇、大脚菌、鸡枞菌等6000余亩;全年出栏生猪71.9万头、肉牛2.5万头、山羊3.3万只、家禽202万羽。

其中,黔江猕猴桃、脆红李,在2018年获得原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脆红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脆红李之乡”称号;蚕桑在2020年荣获“中国蚕桑之乡”称号;“黔江羊肚菌”荣获2022年全市十大春季农产品电商代表品牌;生猪连续14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2019年黔江区中塘镇兴泉村、黑溪镇胜地社区和石家镇的渗坝村被命名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黔江区沙坝镇西泡村脆红李基地。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黔江区沙坝镇西泡村脆红李基地。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农民富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是黔江人代代相传的精神。通过苦干、实干,田间有致富产业、居住有小洋房、出行有代步车。

白土乡三塘村是以烤烟和无公害高山蔬菜种植为主,每年在烟地耕种和烘烤季节,烟地旁边到处停放的是小轿车和农用车辆。

今年47岁的石中相,从事烤烟种植30多年,年种植烤烟50亩,年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几年下来,石中相除把老屋翻修后,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还买了一辆越野轿车和农用三轮车。

“在上面种烤烟的大户,每个家庭都有两台车,一是轿车、一台是农用车,这些家庭很多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日子过得舒适得很。”该村支部书记董江相说,这些农户在烤烟烤完卖完就进城居住,每到春耕时节就回到村里备耕。他们被称为三塘盖上的“候鸟”,也是三塘村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农户以种植烤烟、无公害蔬菜过上了幸福生活。居住在海拔较低农户靠种蚕桑、水果和发展养殖业过上了好日子。

家住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3组的庞建华,就是残疾人中的一个致富典型。年逾6旬的庞建华,肢体二级残疾,他家是一户多残家庭。

2015年,这个一直靠农村低保维持的家庭,在政府精准扶贫下,发展蚕桑产业实现脱贫越线。如今,庞建华的蚕桑基地扩建到50亩,年养蚕60张,收入10余万元,全年并解决当地8户留守家庭就近务工增收。 2020年被黔江区表彰为“最美脱贫户”。

34岁的张维勇,是黔江区阿蓬江镇漆坨村人,也是黔江退伍军人回家创业的典范。2008年张维勇从部队退伍后前往新疆一砖厂打工,右手不慎致残。回黔江先后经营水果、烧烤、养鸡、种蔬菜等,均没赚到钱。

2018年,张维勇来到马喇镇小万村3组,利用亲戚家闲置的豪猪基地养殖生猪。今年6月,张维勇出栏商品猪102头,纯收入4万余元。目前有存栏商品猪有256头,预计今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

黔江区在针对农村种养殖大户,加大政策投入保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牵头制定并出台了黔江区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办法,针对粮油、生猪、肉牛、蚕桑、烤烟、蔬菜、水产等优势产业,从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牌创建、保险金融等方面,计划每年整合区级财政资金用于产业奖补,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黔江: “三农”发展结硕果

2022-12-11 06:30:04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一座座山头特色产业星罗棋布;一处处田野边,是村民下地干活停放的各种机动车辆。这些蓬勃生机的乡村画面,是黔江区在“三农”工作真抓实干结出的硕果:农村变美了、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

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一角。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一角。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农村美 一步一景

走进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绿水青山间,白墙青瓦的小洋楼随处可见。梯田、花卉园、河滨步道、农家乐、农场等设施,把这个地处阿蓬江畔的寨子社区装点成一步一景,现成为黔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核心区,地处国家4A级景区、重庆市乡村振兴首批20个重点示范村之一。

国庆期间,粟家大院的农家乐,老板粟永陆忙着接待来自周边区县的游客。

“官村麻糖”,也是游客们旅游打卡地,客人们吃过麻糖,就是不知道麻糖是怎么做的,都想亲眼观看和亲身体验麻糖的制作过程。

寨子社区,因其“屯兵文化”和“官村麻糖”而闻名。在乡村振兴中,围绕农旅结合,把寨子社区纳入市级重点示范村,打造集传统工艺加工、生产过程体验、商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农特产品加工及展示展销一条街、美食品鉴一条街。并同步做好沿线鱼塘、河道环境整治以及农村危旧房屋清零和风貌管控,整体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

寨子社区的变化,就是黔江区人居环境整治升级打造的一个缩影。

“自房屋前的院坝、屋后的檐沟、入户的步道硬化后,进出鞋上不沾泥,干净、利索、清爽!”走进太极镇李子村三组,村民韩洪指着脚上穿的运动鞋说。

太极镇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围绕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四个重点区域,硬化村道2.8公里、入户道路5公里、安装庭院灯350余盏、农村改厕1000余口、栽种红叶石兰1000株、绿化院落100亩,实现村亮、院绿、户通、厕洁、沟清、家净、人乐的居家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太极镇先后荣获“重庆市卫生乡镇”“重庆市生态文明示范乡镇”“重庆市文明村镇”“全国卫生乡镇”等荣誉。

为了使黔江青山更绿、河流更清、村庄更洁,村村都有护林员、护河员、护路员和村庄有保洁员,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全覆盖。

黔江区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对农村卫生厕所、污水处理、垃圾设施,常态化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健全“户集、村收、乡运、区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全面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让农村既有城市的环境标准,也有乡村的独特风韵。

黔江区村民采摘藤茶现场。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黔江区村民采摘藤茶现场。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农业强 多个产业成“国”字号

时下,位于黔江区中塘镇胜利村的油茶基地,油茶果即将进入采摘期。该油茶基地2015年建成,面积4000余亩,为返乡农民流转当地村民的撂荒地,打造的一处从种植到深加工的特色产业园,年加工茶油20吨,产值达400万元。

通过辐射带动,全区已发展油茶产业4万余亩,已投产的油茶近1万亩。在中塘镇除了油茶产业,还有猕猴桃、脆红李产业,已成为两大品牌。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近年来黔江区在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资源,在撂荒多年的“石旮旯”,栽下摇钱树,刨出了聚宝盆,换来群众盼望多年的一座座金山银山。

一花一景、一村一品。黔江区通过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如今已成了群众增收的一种模式。

目前,黔江区境内的218个行政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农业品牌。

黔江区水田乡羊肚菌基地。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黔江区水田乡羊肚菌基地。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据统计: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2.56万亩,经果林种植有蚕桑、猕猴桃、脆红李、黄桃、葡萄、油茶、枇杷、绿茶、白茶、藤茶、花椒等40余万亩;食用菌有羊肚菌、香菇、大脚菌、鸡枞菌等6000余亩;全年出栏生猪71.9万头、肉牛2.5万头、山羊3.3万只、家禽202万羽。

其中,黔江猕猴桃、脆红李,在2018年获得原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脆红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脆红李之乡”称号;蚕桑在2020年荣获“中国蚕桑之乡”称号;“黔江羊肚菌”荣获2022年全市十大春季农产品电商代表品牌;生猪连续14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2019年黔江区中塘镇兴泉村、黑溪镇胜地社区和石家镇的渗坝村被命名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黔江区沙坝镇西泡村脆红李基地。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黔江区沙坝镇西泡村脆红李基地。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供图

农民富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是黔江人代代相传的精神。通过苦干、实干,田间有致富产业、居住有小洋房、出行有代步车。

白土乡三塘村是以烤烟和无公害高山蔬菜种植为主,每年在烟地耕种和烘烤季节,烟地旁边到处停放的是小轿车和农用车辆。

今年47岁的石中相,从事烤烟种植30多年,年种植烤烟50亩,年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几年下来,石中相除把老屋翻修后,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还买了一辆越野轿车和农用三轮车。

“在上面种烤烟的大户,每个家庭都有两台车,一是轿车、一台是农用车,这些家庭很多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日子过得舒适得很。”该村支部书记董江相说,这些农户在烤烟烤完卖完就进城居住,每到春耕时节就回到村里备耕。他们被称为三塘盖上的“候鸟”,也是三塘村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农户以种植烤烟、无公害蔬菜过上了幸福生活。居住在海拔较低农户靠种蚕桑、水果和发展养殖业过上了好日子。

家住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3组的庞建华,就是残疾人中的一个致富典型。年逾6旬的庞建华,肢体二级残疾,他家是一户多残家庭。

2015年,这个一直靠农村低保维持的家庭,在政府精准扶贫下,发展蚕桑产业实现脱贫越线。如今,庞建华的蚕桑基地扩建到50亩,年养蚕60张,收入10余万元,全年并解决当地8户留守家庭就近务工增收。 2020年被黔江区表彰为“最美脱贫户”。

34岁的张维勇,是黔江区阿蓬江镇漆坨村人,也是黔江退伍军人回家创业的典范。2008年张维勇从部队退伍后前往新疆一砖厂打工,右手不慎致残。回黔江先后经营水果、烧烤、养鸡、种蔬菜等,均没赚到钱。

2018年,张维勇来到马喇镇小万村3组,利用亲戚家闲置的豪猪基地养殖生猪。今年6月,张维勇出栏商品猪102头,纯收入4万余元。目前有存栏商品猪有256头,预计今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

黔江区在针对农村种养殖大户,加大政策投入保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牵头制定并出台了黔江区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办法,针对粮油、生猪、肉牛、蚕桑、烤烟、蔬菜、水产等优势产业,从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牌创建、保险金融等方面,计划每年整合区级财政资金用于产业奖补,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