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义渡好老师”系列报道|名师工作室④孟春容市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提升教研能力 创办大渡教育“好品牌”
核心导读:
每个教师都具备成为“名师”的潜力,成长的撬动往往只需要一个“支点”,而名师工作室就是这个“支点”。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培养更多优师名师,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大渡口区教育系统成立了多个名师工作室。通过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成长探索和教育研究,为更多教师搭建交流的舞台、成长的摇篮,以“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共同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为目标,为践行“多维一体 教育大渡”区域教育发展理念勇毅前行。
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义渡好老师】专题报道,挖掘大渡口区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轮廓,解读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以及如何引领团队专业成长、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工作室主持人介绍
孟春容,重庆市茄子溪中学教师,教龄24年,重庆市初中历史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初中历史学科名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第三届领雁工程教研工作坊负责人,曾获大渡口区“兴明”木铎奖、大渡口区“优秀女性”等荣誉。
多篇教学设计入选《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教师教学设计案例》,参编(担任副主编)教学专著《互为师大课堂建构与应用》(光明日报出版社),凝练形成依托“互为师”理念开展“双主教学”、依托“互为师”理念开展“X33”立体教研等教学主张,主研课题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署名排第二),参与开发的课程获大渡口区教学成果二等奖(署名排第二)。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赵桂凯 实习生何依琳)为助力“教育强区”目标建设,推进区域历史学科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重庆市初中历史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初中历史学科名师孟春容在区教委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下,成立了“孟春容市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
孟春容市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以“服务教师发展、促进专业成长”为追求目标,涵盖了来自重庆三十七中、重庆市茄子溪中学、重庆九十五中、重庆市巴渝学校的教研学员,其中有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5人,并在实践中逐步实现了“1+7﹥9”的效果。
想要带领一批教师成长,就需自身有专业且过硬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中,孟春容有自己的经验。“儒家强调‘仁’,我就会向学生们说明如何用‘仁’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让他们明白‘仁’就是‘爱’。”孟春容授课会采用新旧融合的思维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走进历史。不仅如此,她还会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们深入阐释“百家学说”的现代意义,带领学生更深入了解诸子思想。
除了将历史知识与现代背景结合之外,孟春容从多方面吸取教学经验,形成了“互为师”的独特教学理念,并传授给了工作室其他学员。她鼓励全体学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彼此“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才能实现共同进步。
工作室成立后,孟春容深感责任重大。“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于是,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全体学员基于实际情况及教研的师培价值,决定立足学科工作室平台创建教研共同体,将工作室建设与教研共同体有机结合,构建一个跨学校、学段、层次的教研共同体。

于是,工作室首先在课堂质量和立体式教研活动方面下工夫,就如何打造高品质课堂、如何听评课、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等进行了切实有效的研训。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为全体学员提出了“三个一”具体要求:上一堂优质课、写一篇优秀论文、立一个科研课题。以此敦促大家发挥所长,在教学和教研中绽放光芒。
“我希望通过3年研究,探索出依托学科工作室创建教研共同体的基本策略。”孟春容深知,想要完成这个目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除了在课堂和教研活动以外,她也十分重视教研模式的提升,从而以多维度工作共同促进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中,工作室开展了 “X33”立体教研模式,让学生、教师、专家从最好、最差、最疑惑等3个角度分别对课堂教学效果提出评价,从而综合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的每一次小课堂、每一堂大实践都是为了挖掘更多优质的教育精华,从而以恰到好处的踏实脚步,开创更大、更广的学科舞台。”孟春容说,工作室的全体学员会持续深耕品质教学,全链条协同为个性化教学和教研共同体的建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