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行时|丰都县三建乡:“三变”改革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而又细致的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种粮农民受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展现巴渝大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和亮点成效,反映巴渝大地敢闯敢干,唯实争先,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场景。即日起,重庆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华龙网推出《乡村振兴进行时》系列报道,将重庆各乡镇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果“晒”出来,激励各地在比学赶超中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冉长军)丰都县三建乡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脱贫攻坚难度极大。
近年来,三建乡探索推进全域农村“三变”改革,引入经营主体、集聚资源要素,引导发展笋竹、青脆李等主导产业,通过完善产权、创新经营、激发动力,推动全乡1.87万亩土地资源变资产、1.5亿元资金变股金、1.38万农民变股东,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
打捆资金 确保用到“刀刃”上
前几年,各个村里通往三建场镇的公路,只能用“烂”来形容,路面坑坑洼洼,不是这里冒出一坨石头,就是那里出现一团水凼,尤其遇到下雨天时,有些路面还泥泞不堪,车行驶在上面,一阵摇摇晃晃。
实施“三变”改革以来,三建乡实质性整合生产发展、扶贫开发等9项分散涉农资金,落实产业发展资金1.3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6亿元,改善全村发展条件,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近年来,三建乡打通了农村路网障碍,实现村组通畅率100%。同时,补齐水利短板,盘活了长期闲置的山坪塘90余口、渠堰11公里。
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发展产业也有了底气。如今,三建乡绵延的青脆李、笋竹、花椒、桃、枣等特色产业已经成了百姓增收的“密码”。
“我们按照农户以土地入股、集体以资产入股、业主以资金入股的形式,组建了8个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绿春坝村股份合作社为例,进入丰产期后,每亩雷竹的产值能达6000余元,村民按30%的比例分红,每亩地最少能获利1800余元。”三建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三建乡全域实施“三变”改革以来,初步构建起农村产业兴旺、企业资本增值、集体经济壮大、农民群众增收、全域经济提升的多赢局面。该乡盘活了全乡1.87万亩土地,推动全乡1.38万人人均增收1079元。
“2018年至2021年,我们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增幅位居全县第一位,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农产品“触网” 互联网让山货走得更远
近年来,三建乡还把解决农产品销路,作为做大做强产业的有力举措。
该乡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直播带货”逐步成为新常态,消费业态由线下主导向“线下+线上”齐头并进转变,让更多的消费者通过直播了解三建、走进三建,推进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
“今年上半年,全乡市场化销售雷竹笋200吨、花果桃18吨、青脆李46吨、土豆56吨、鲜花椒34吨,推动产业增收184万元。”该负责人说,他们还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向东南亚地区销售冷水鱼类60吨,价值360万元。
互联网为三建乡的农业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三建乡及各村(社区)创建发展了“1+8”(1个乡级电商集配中心+8个村级平台服务站)的电商运营服务体系。有了这个服务体系,农产品不出村就能销售,有效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接下来,三建乡将通过采摘节、直播电商、平台电商、社区电商等市场化销售方式和渠道,进一步拓展青脆李、花椒、笋竹等农产品的销路,促进农民增收,把三建乡的特色产业发展得更好一些,把三建乡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得更响亮。
“三建乡的特色产业不断发展,还带动了部分村社的乡村旅游业。目前,绿春坝村保家楼片区建起特色民宿10多家,走上‘产业+农旅’可持续发展之路。”三建乡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