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书香浸润新生活 乡村“文化粮仓”悄然兴起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龚节品)“霜儿,先把市级书法家徐飞赠送的《天道酬勤》,拿到书房挂起。”昨(18)日,久违的暖阳,悄悄爬上山岗,黔江区冯家街道渔滩社区村民刘云斌叫着女儿刘霜,一脸自豪。
当天,刘云斌家搬新家,他说,生活好了,兴建“文化粮仓”正当时。在全国一类革命老区黔江,像刘云斌家一样,建新居设书房,已悄然成为土家苗寨新标配。书香浸润新生活,他们还将美好的追求融入书房,为其取名“文化粮仓”。
“穷不丢猪 ,富不离书。”刘云斌的妻子龚素琼说,小时候渴望读书,但因家里贫穷,夫妻俩都只上过小学。龚素琼牢记长辈们的教诲,从嫁入婆家起,年年出栏肥猪,给孩子交学杂费和买文具。如今,两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家庭经济宽裕了,便拆去旧房建起新房。在设计装修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必须要有一个书房,方便全家老小看书。“全面实现现代化,咱农村人不能拖后腿,要雄起!有了‘文化粮仓’,我们农村人就更精神了。”刘云斌说。
黔江邻鄂镇高坪村村民刘远伦,为照顾孩子上学,五年前告别在温州的打工生涯,回到黔江干起了装修。通过勤劳的双手,他不但将大女儿送进了重庆市级重点中学念书,而且还在老家盖起了小别墅。去年国庆节搬新家,为方便孩子读书,刘远伦将最敞亮的那间房做成了书房。
在黔江舟白街道路东社区1组,龚节香家有4个孩子,如今3个孩子已大学毕业,只有小儿子还在校就读。去年春节搬进新家时,龚节香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是党的政策才让他们顺利读完大学,特地在新房里设置了书房,目的就是让孩子记住这段经历,要多读书。
黔江太极镇新陆村村民余和容,一个曾出国务工的农民。他在迪拜打工期间,深深感受到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崇拜。回到家乡后,他用打拼多年的积蓄修建了小洋楼,并花去2万元建起农家书屋,不仅给自家孩子学习,还向村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群众的精神家园。
黔江区委宣传部文艺出版科科长朱小蓉说,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黔江用财政资金在农村建了138个农家书屋和82个社区书屋,切实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而一些村民也受到启发,开始在家里建起书房,让书香浸润土家苗寨。
朱小蓉说:“农家书房的涌现,既是农民物质文明得到满足后追求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结出的硕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补齐农村现代化的短板,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仍然是人的现代化。黔江区乡村悄然兴起书房热并把它称为“文化粮仓”,说明村民已经认识到学习对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乡村书房多了,乡村的烟火气洋溢着书香味。正如一副名联所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黔江人的新时代之举,为其注入了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