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书香浸润新生活 乡村“文化粮仓”悄然兴起
昨(18)日,久违的暖阳,悄悄爬上山岗,黔江区冯家街道渔滩社区村民刘云斌叫着女儿刘霜,一脸自豪。

黔江:书香浸润新生活 乡村“文化粮仓”悄然兴起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2-19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龚节品)“霜儿,先把市级书法家徐飞赠送的《天道酬勤》,拿到书房挂起。”昨(18)日,久违的暖阳,悄悄爬上山岗,黔江区冯家街道渔滩社区村民刘云斌叫着女儿刘霜,一脸自豪。

当天,刘云斌家搬新家,他说,生活好了,兴建“文化粮仓”正当时。在全国一类革命老区黔江,像刘云斌家一样,建新居设书房,已悄然成为土家苗寨新标配。书香浸润新生活,他们还将美好的追求融入书房,为其取名“文化粮仓”。

刘云斌和刘霜两父女俩在书房里展示市级书法家徐飞赠送的书法作品。通讯员 龚节品 摄
刘云斌和刘霜父女在书房里展示市级书法家徐飞赠送的书法作品。通讯员 龚节品 摄

“穷不丢猪 ,富不离书。”刘云斌的妻子龚素琼说,小时候渴望读书,但因家里贫穷,夫妻俩都只上过小学。龚素琼牢记长辈们的教诲,从嫁入婆家起,年年出栏肥猪,给孩子交学杂费和买文具。如今,两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家庭经济宽裕了,便拆去旧房建起新房。在设计装修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必须要有一个书房,方便全家老小看书。“全面实现现代化,咱农村人不能拖后腿,要雄起!有了‘文化粮仓’,我们农村人就更精神了。”刘云斌说。

黔江邻鄂镇高坪村村民刘远伦,为照顾孩子上学,五年前告别在温州的打工生涯,回到黔江干起了装修。通过勤劳的双手,他不但将大女儿送进了重庆市级重点中学念书,而且还在老家盖起了小别墅。去年国庆节搬新家,为方便孩子读书,刘远伦将最敞亮的那间房做成了书房。

在黔江舟白街道路东社区1组,龚节香家有4个孩子,如今3个孩子已大学毕业,只有小儿子还在校就读。去年春节搬进新家时,龚节香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是党的政策才让他们顺利读完大学,特地在新房里设置了书房,目的就是让孩子记住这段经历,要多读书。

黔江太极镇新陆村村民余和容,一个曾出国务工的农民。他在迪拜打工期间,深深感受到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崇拜。回到家乡后,他用打拼多年的积蓄修建了小洋楼,并花去2万元建起农家书屋,不仅给自家孩子学习,还向村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群众的精神家园。

黔江区委宣传部文艺出版科科长朱小蓉说,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黔江用财政资金在农村建了138个农家书屋和82个社区书屋,切实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而一些村民也受到启发,开始在家里建起书房,让书香浸润土家苗寨。

朱小蓉说:“农家书房的涌现,既是农民物质文明得到满足后追求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结出的硕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补齐农村现代化的短板,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仍然是人的现代化。黔江区乡村悄然兴起书房热并把它称为“文化粮仓”,说明村民已经认识到学习对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乡村书房多了,乡村的烟火气洋溢着书香味。正如一副名联所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黔江人的新时代之举,为其注入了新内涵。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黔江:书香浸润新生活 乡村“文化粮仓”悄然兴起

2022-12-19 15:48:03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龚节品)“霜儿,先把市级书法家徐飞赠送的《天道酬勤》,拿到书房挂起。”昨(18)日,久违的暖阳,悄悄爬上山岗,黔江区冯家街道渔滩社区村民刘云斌叫着女儿刘霜,一脸自豪。

当天,刘云斌家搬新家,他说,生活好了,兴建“文化粮仓”正当时。在全国一类革命老区黔江,像刘云斌家一样,建新居设书房,已悄然成为土家苗寨新标配。书香浸润新生活,他们还将美好的追求融入书房,为其取名“文化粮仓”。

刘云斌和刘霜两父女俩在书房里展示市级书法家徐飞赠送的书法作品。通讯员 龚节品 摄
刘云斌和刘霜父女在书房里展示市级书法家徐飞赠送的书法作品。通讯员 龚节品 摄

“穷不丢猪 ,富不离书。”刘云斌的妻子龚素琼说,小时候渴望读书,但因家里贫穷,夫妻俩都只上过小学。龚素琼牢记长辈们的教诲,从嫁入婆家起,年年出栏肥猪,给孩子交学杂费和买文具。如今,两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家庭经济宽裕了,便拆去旧房建起新房。在设计装修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必须要有一个书房,方便全家老小看书。“全面实现现代化,咱农村人不能拖后腿,要雄起!有了‘文化粮仓’,我们农村人就更精神了。”刘云斌说。

黔江邻鄂镇高坪村村民刘远伦,为照顾孩子上学,五年前告别在温州的打工生涯,回到黔江干起了装修。通过勤劳的双手,他不但将大女儿送进了重庆市级重点中学念书,而且还在老家盖起了小别墅。去年国庆节搬新家,为方便孩子读书,刘远伦将最敞亮的那间房做成了书房。

在黔江舟白街道路东社区1组,龚节香家有4个孩子,如今3个孩子已大学毕业,只有小儿子还在校就读。去年春节搬进新家时,龚节香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是党的政策才让他们顺利读完大学,特地在新房里设置了书房,目的就是让孩子记住这段经历,要多读书。

黔江太极镇新陆村村民余和容,一个曾出国务工的农民。他在迪拜打工期间,深深感受到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崇拜。回到家乡后,他用打拼多年的积蓄修建了小洋楼,并花去2万元建起农家书屋,不仅给自家孩子学习,还向村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群众的精神家园。

黔江区委宣传部文艺出版科科长朱小蓉说,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黔江用财政资金在农村建了138个农家书屋和82个社区书屋,切实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而一些村民也受到启发,开始在家里建起书房,让书香浸润土家苗寨。

朱小蓉说:“农家书房的涌现,既是农民物质文明得到满足后追求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结出的硕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补齐农村现代化的短板,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仍然是人的现代化。黔江区乡村悄然兴起书房热并把它称为“文化粮仓”,说明村民已经认识到学习对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乡村书房多了,乡村的烟火气洋溢着书香味。正如一副名联所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黔江人的新时代之举,为其注入了新内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力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