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让更多市民在城市空间微改造中提升幸福感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但也应当看到,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百姓对人居环境品质的要求日益高标准、多样化,不仅是物质层面需求增加,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宜居宜业方面也在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个整洁便利、亮丽温馨的居住环境,就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尤其在数字技术普及的今天,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智能化水平迅猛发展,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营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2021年4月,重庆南岸区启动的下浩里(原下龙门浩)的建设。就有别于常见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该项目没有采用现代商业堆砌,也不是简单的文化艺术叠加,而是采用“城市针灸”模式,按照筑台、退台、悬挑、杆立、叠檐、院落,还原构成老街整体建筑及街巷肌理,把当下独特、真诚、有趣的文化艺术内容及新消费品牌,置入溪水步道旁、山林茶肆间、文保建筑前,供游客沉浸式感受其深邃的人文肌理。

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地在城市空间微改造中坚持以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推动改造从“面子”到“里子”的联动改善提升,开展综合集成的街区、片区更新,推动宜居城市建设。更令人赞赏的是,在城市空间微改造中,不仅充分发挥行业内专家作用,而且充分了解百姓的诉求和期待,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正如一位建筑规划师所说:一个个居民家门口的小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果关系,除了给出技术方案外,还需要多方主体反复协商、细致考量。只有多些换位思考才能更清晰地体会到他们的痛点和难处。如重庆市利用闲置空间改建小微停车,让周边市民停车不再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 重庆中心城区已建成小微停车场149个,共新增1.2万个停车泊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期待各地区在城市空间微改造中多深入历史街区、胡同院落,在加强区域协调、提升部门合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营造公众积极参与社区规划的良好氛围,既重视赓续文脉,倡导人文关怀,也要力求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民生,真正让城市人居环境的历史性和现代性共存共生,并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等,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待,达到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目标!
作者:刘纯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