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深做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努力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深做实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12-26

牟艾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不断完善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学校应充分挖掘本地美育资源,拓展和研发除美术课之外的更多形式内容的美育课程。如巴蜀地区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包括蜀锦、皮影戏两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3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6项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蜀锦、蜀绣、川菜、川剧、夏布、竹编、龙舞、彩灯、手工造纸”等为内容的非遗文化,是建构巴蜀地方特色美育课程体系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将这些宝贵资源有机整合成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美育作为教育浸润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按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正式“上线”。艺术课程由原来的音乐、美术两科变为五科,新增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打破学科壁垒,让美育和其他学科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新版课程方案提到的“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本身就是综合性艺术,涉及文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在深化美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度挖掘在地资源,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美育课程。如重庆是世界知名的“桥都”,这就是很好的“美育+科技”学科融合的教学资源,桥梁建筑既属于美术设计领域同时也属于科技建造领域。由此设计开展“重庆桥梁”的STEAM课程,不仅能让中小学生看见中国的基建力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科技素养和审美能力。

促进美育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美育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是影响全体学生美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推动美育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做好布局调整,优化整合资源。一要调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倡教师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智慧中小学App)上的优质课程进行教学,缩小城乡之间授课水平的差距。二要充分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成熟经验。如广东省于2020年3月启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第一批共有华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十四所高校入选,第二批新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截至目前,广东省参与浸润计划的高校总共达19个,帮扶涉及63所中小学,覆盖受益学生数达到21万余人。通过创建了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学生参与面广、艺术素养高、社会反响好的中小学美育团队,带动广东省美育项目水平的整体提高。三要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专兼职结合、有计划、分步骤配齐美育教师。

营造良好的全社会美育氛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也要统筹好学校家庭社会美育,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下功夫。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主动发挥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美术馆、重庆大剧院等大型文化场馆的美育作用,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同时,在一些社区试点开设“家庭与儿童美育中心”等机构,让作为美好生活教育的美育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共建共享“美丽重庆”“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努力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深做实

2022-12-26 09:22:07 来源:

牟艾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不断完善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学校应充分挖掘本地美育资源,拓展和研发除美术课之外的更多形式内容的美育课程。如巴蜀地区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包括蜀锦、皮影戏两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3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6项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蜀锦、蜀绣、川菜、川剧、夏布、竹编、龙舞、彩灯、手工造纸”等为内容的非遗文化,是建构巴蜀地方特色美育课程体系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将这些宝贵资源有机整合成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美育作为教育浸润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按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正式“上线”。艺术课程由原来的音乐、美术两科变为五科,新增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打破学科壁垒,让美育和其他学科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新版课程方案提到的“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本身就是综合性艺术,涉及文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在深化美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度挖掘在地资源,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美育课程。如重庆是世界知名的“桥都”,这就是很好的“美育+科技”学科融合的教学资源,桥梁建筑既属于美术设计领域同时也属于科技建造领域。由此设计开展“重庆桥梁”的STEAM课程,不仅能让中小学生看见中国的基建力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科技素养和审美能力。

促进美育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美育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是影响全体学生美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推动美育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做好布局调整,优化整合资源。一要调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倡教师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智慧中小学App)上的优质课程进行教学,缩小城乡之间授课水平的差距。二要充分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成熟经验。如广东省于2020年3月启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第一批共有华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十四所高校入选,第二批新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截至目前,广东省参与浸润计划的高校总共达19个,帮扶涉及63所中小学,覆盖受益学生数达到21万余人。通过创建了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学生参与面广、艺术素养高、社会反响好的中小学美育团队,带动广东省美育项目水平的整体提高。三要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专兼职结合、有计划、分步骤配齐美育教师。

营造良好的全社会美育氛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也要统筹好学校家庭社会美育,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下功夫。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主动发挥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美术馆、重庆大剧院等大型文化场馆的美育作用,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同时,在一些社区试点开设“家庭与儿童美育中心”等机构,让作为美好生活教育的美育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共建共享“美丽重庆”“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