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弯腰驼背、走路越来越不稳,时常感觉骨头疼,常常轻微的滑倒,甚至咳嗽、喷嚏就引起骨折。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骨质疏松。因为潜伏期长、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骨质疏松常被称为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或“沉默杀手”。那么,哪些人容易患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一般治疗多久?对此,本期好医声每日科普,重庆市健康教育所联合华龙网邀请到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内分泌科任伟教授来为大家解疑答惑。
任伟,博士、主任医师、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重庆市糖尿病中心副主任,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垂体瘤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性腺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精准健康医学分会糖尿病学组副主任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常务理事。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疾病初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中晚期则可以出现乏力、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甚至骨折。目前最被认同的检查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骨密度),这个方法可准确地检测骨量流失的程度。
年龄超过50岁的女性或过早绝经,亲属中有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病史,长期卧床、缺乏运动、酗酒、吸烟、低钙饮食或过度节食、低体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过量、抗惊厥药、一些治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药物等都是骨质疏松的易感人群。此外,孕产妇、儿童、青少年,钙摄入少或者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也会患骨质疏松。因此,骨质疏松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发生过椎体脆性骨折或髋部脆性骨折者(有临床症状或无症状);DXA骨密度(腰椎、股骨颈、全髋部或桡骨远端1/3)T-值≤-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骨量低下者(骨密度:-2.5<T-值<-1.0),具备以下情况之一:发生过某些部位的脆性骨折(肱骨上段、前臂远端或骨盆);FRAX工具计算出未来10年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部位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 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 避免跌倒和骨折。抗骨质疏松药物疗程需要个体化定制,无论哪一种方案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一般认为,对于低、中度骨折风险患者,治疗时间大概3-5年;对于已经发生过骨折或高骨折风险患者,推荐治疗周期6-10年,在最初3-5年治疗期后,应该全面评估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决定是否可以进入药物假期。
积极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高发疾病,如糖尿病、早绝经、性腺功能减退、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注意避免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抗癫痫药、抗凝血剂等药物,这些药物会扰乱激素水平,导致骨骼中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流失;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过量饮酒、吸烟、饮用过多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等;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运动、加强营养、均衡膳食、补充骨健康基本元素等。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同时老龄人口数量正在不断的增长,骨质疏松尤其诱发的骨折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因此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显得越来越重要。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防治措施。接受正确、良好的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编辑/周玲玲 通讯员/项江韵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