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丽流芳”陈丽琼考古成就暨巴蜀地区古陶瓷标本云观展诚邀您参观

2022-12-30

陈丽琼先生是西南地区陶瓷考古的拓荒人和奠基者之一。她对巴蜀地区古陶瓷发展脉络的系统性梳理和阐释,对川渝两地特别是三峡库区的陶瓷考古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力推进了西南地区的民间古陶瓷研学活动。

适逢陈丽琼先生九秩之喜,我们用这个展览,向她致敬。“其丽”是陈丽琼先生家的书斋号(从董其祥先生和陈丽琼先生伉俪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已故董其祥先生是成就斐然的巴蜀古史研究大家)。以“其丽流芳”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正是对前述策展立意的体现。这个特展,既是对陈丽琼先生考古生涯和学术建树的一次总结性回顾,也是对巴蜀地区古陶瓷史的一次管窥式呈现。

巴蜀自古血脉相连,巴蜀古陶瓷更是近亲。我们也希望这个“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能对当下的成渝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有所促进。如是,则功德圆满也。

“其丽流芳”陈丽琼考古成就暨巴蜀地区古陶瓷标本展于12月27日在永川博物馆临展厅开展,将持续到2023年2月15日。展览分四个单元,共展出作品90件。为丰富全区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方便广大观众网上观展,现将部分展品以云观展方式展出,诚邀您参观。

老师简介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01

陈丽琼先生,1932年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195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图书博物馆专业。曾在云南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工作期间,曾受邀在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讲授古陶瓷、古代货币史课程,发表考古研究论文、古陶瓷研究论文数百万字,出版《四川古代陶瓷》《古陶瓷研究》《三峡与中国瓷器》《邛窑系古陶瓷文化新释》等著作,主编《中国民间陶瓷收藏大系——西南卷》。原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评估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现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江苏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常务理事。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04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07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10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14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17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19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22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25

标本展览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204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202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59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57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54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52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49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45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43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40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38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35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32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30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26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23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21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16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13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10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06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04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101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58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52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50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47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45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39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36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34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32
微信图片_20221230231029

古陶瓷是古代文物遗存中的大项。一个地区的陶瓷生产史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巴蜀地区的古陶瓷遗存,真切地印证了这点。巴蜀地区的陶瓷生产,历史悠长。陶瓷工艺在与全国各地的互动中得到持续发展,产品既有同时代的共性,又有地域特色。

考古发掘中,重庆巫山商周遗址就有原始青瓷碎片出土;四川绵阳西汉墓中出现原始青瓷罐、壶完整器;东汉(特别是中晚期)墓葬中青瓷器已极为普遍(且在重庆丰都发掘到多处烧造青瓷的窑炉遗址);三国、西晋时蜀汉岩墓中出土的青瓷器形已十分丰富(有壶、罐、盆、钵、碗、水盂等)。遗憾的是,川渝地区至今未发现三国西晋时期的瓷窑遗址。

东晋时四川有成都青羊宫窑、邛崃固驿窑、邛崃十方堂、灌县金马窑等。南北朝时,除以上诸窑继续生产外,又新增新津白云寺窑、大邑敦义窑、崇州天福窑、江油九岭窑、方水窑。同期,重庆也有合川七间孙家坝窑等。这时主要是烧青瓷,但邛崃十方堂窑已在盘口四系罐上书绘黑彩“永元”与草叶纹。南朝佛教盛行,青瓷器上多见刻划模印莲花纹。与此同时,已见使用白色化妆土美化瓷器。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四川绵阳地区出土的大量青瓷,既有本地产品,也有越窑、德清窑、洪州窑、相州窑、岳州窑的产品,南北荟萃,盛极一时。

隋代,是巴蜀制瓷业由成熟到创新的时段。窑址遍布长江上游以成都平原为中心支流的岷江沱江、涪江流域,并形成以邛崃十方堂为代表的邛窑大系。邛窑在烧制青瓷基础上,烧出了黑、褐、黄、绿多色高温釉下、釉中彩绘瓷,成为中国多色彩绘瓷的先驱之一。唐、五代,是邛窑系大发展的繁荣时期,窑址分布还延伸至长江干流重庆的涪陵、丰都等十九个市县。产品种类除了大量生活日用品(碗、盘、盡、杯、壶、罐、瓶等),还有文房及科学与环保的省油灯、卫生用器与房屋构件、瓷塑造像等。纹饰题材既有中国传统的龙凤、梅兰竹菊,亦有外来的联珠、卷草、摩羯鱼。其釉色还新创乳浊天青釉、铜红釉、钴蓝釉等。尤在五代,十方堂窑出土有“官样”铭文的莲花纹印模,说明此窑曾为皇室官府烧造御用瓷。

两宋至元明,巴蜀地区的陶瓷业,又有新的发展。如新兴的四川彭州磁峰窑,其仿定白瓷,线条清晰、纹饰繁美;重庆合州窑亦有刻划流畅、纹样多变的白瓷;四川广元窑、西坝窑、重庆昌州窑等均有仿磁州窑系白底绘黑褐色瓷;另外四川达州窑、重庆涂山窑等仿耀州窑青釉印花瓷亦别具一格。而异军突起的是黑釉瓷,具有代表性的有广元瓷窑铺、蒲江东北乡窑、灌县金凤窑、乐山西坝窑及成都的瓦红坝窑、金马村窑,重庆地区的涂山窑、昌州窑、合州窑、清溪窑等。其分布地域广及长江三峽库区的上游区支流涪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这些黑釉瓷,釉色多明亮润泽,有黑、褐、酱、柿色,多在1300°C 左右一次烧成,有兔亳纹、油滴纹、玳瑁纹、窑变纹等;重庆涂山窑和乐山西坝窑产品的窑变纹幻丽莫测,涂山窑的虹彩、曜变纹极为绚丽。此外,广元瓷窑铺窑与重庆涂山窑,还在碗、瓶、罐、壶上进行绘画、刻划、模印纹饰等。除了主烧黑釉瓷外,亦兼烧少量的白瓷、青白瓷、白底黑褐绘花。巴县清溪窑还生产一种类钧釉瓷,胎细黄白,釉色艳雅,造型端庄,美轮美奂。

清与民国时期,因江西景德镇瓷器价廉物美,冲击、占领市场,四川重庆两地瓷窑走向萧条。巴蜀地区的古陶瓷遗存,除本土产品外,还有不少全国名窑产品。东汉至两晋,主要是越窑系青瓷与湘阴窑青瓷;南朝至隋,新增了洪州窑、德清窑、相州窑、岳州窑等;唐、五代,新增大量的长沙窑瓷器;两宋及元明时,南北名窑产品激增。另外,川渝地区还发现了诸多窖藏,主要是为避宋蒙战乱所为(其中著名的有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瓷器 1197 件)。其它窖藏多流失民间,文物部门知晓后才追回部分。如 1984 年重庆荣昌窖藏,出土瓷器不知其数,文管所仅追回 141件。同全国一样,西南地区的陶瓷研学热是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不可逆转的城市化浪潮而起的。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和路网建设,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古陶瓷出土高峰。但由于国家文物部门力有不及,不少古陶瓷流失了。所幸有热爱历史文化、钟情古陶瓷的民间力量介入,部分重见天日的先民遗存才得以保全。他们为古陶瓷遗珍的保护贡献了民间力量,也为文博机构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补充。

这次展出的古陶瓷残器和标本,皆来自川渝地区民间收藏,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巴蜀古陶瓷遗存的大致情况。于古陶瓷研学,标本堪称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