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开展高质量村级议事协商 促进乡村共同缔造
宜都市辖8镇1乡1街道、2个管委会,总人口3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近年来,宜都市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中,不断摸索农村民主协商的方式与路径,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由行政管治向协商共治转变,不断巩固和提升“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一、创新创优,夯实村级议事协商基础
2019年以来,宜都市集中在松木坪、王家畈等6个乡镇试点,并逐步在10个乡镇全域铺开,通过创优机制,构建体系,有效打通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
一是建强村级协商议事队伍。在“一约四会”全覆盖的基础上,围绕“品德素质好、群众认可高、自愿有激情、议事能力强”方面,优中选优,将党员、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教师、致富带头人等非村“两委”成员的人员吸收到协商议事队伍中来,组建成村级协商议事队伍61个。同时,市里组建了由“两代表一委员”及社会组织、市直部门等各行业专家人才构成的协商民主专家人才库共120名,为协商议事、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制定村级协商议事标准。2020年研究出台村级协商工作规范,明确在协商议事方式上不限频次、不设形式,按照就近、就地、就事、便利原则,只要是涉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村务事项,均可在村(居)“两委”安排下随时开展协商,做到应商尽商、随商随决,确保村级协商议事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020年以来,试点乡(镇)先后收集各类议题40余个,召开屋场恳谈会、院坝协商会200多次,提出可行性建议300余条。其中200余条通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转化为决策事项。
三是明确村级协商议事职责。村组以屋场恳谈会、院坝协商会为主,搭建村级协商议事平台;乡镇以专题协商、联动协商为主,搭建“热点问题小微协商平台”,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全市建立市级协商联席会议,搭建“重大事项协商平台”“重点工作协商平台”,协调和解决难点问题。按照“协商不干预、决策先协商”的原则,将协商结果提供村(居)“两委”决策参考,进入决策执行程序。在柑橘规模化流转实践中,高坝洲镇曾家岗等4个村在村集体土地集约流转中,在乡镇、镇村和村民之间经过层层协商、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严格实行集体票决,成功引入外地客商落户宜都,一次性流转橘园土地5000亩,开启全市柑橘高端品改之路,每年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85万元。
二、公开公正,打造村民议事绿色通道
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一是丰富协商议事渠道。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专业合作组织、村民监事会等,鼓励农村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充分听取村民切身困难,针对不同的主体、事务开辟不同的议事形式,实现矛盾和矛盾主体的精准对接。高坝洲镇针对群众办事难点、痛点进行协商议事,组建由驻村干部、村干部、网格员为主要成员的“村(居)代跑团”;选派36名助企服务员成立“项目专班代跑团”;组织党员干部结合“双报到、双服务”成立“志愿者代跑团”,真正做到让村民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十三尖村山大人稀、农户分散,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采取“户长会+宣传政策”“户长会+阳光村务”“户长会+集中诉求”“户长会+矛盾化解”等“户长会+”的基层治理模式,累计召开户长会22场次,参与村民1500余人次,推动解决具体问题40余件,全面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是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在全市各村建立协商议事会议室,引导村民心平气和协商对话,将村民议事习惯从议论纷纷转变为纷纷议事,搭起干群连心桥。弭水桥村12名协商议事会成员来自于党员、老干部、种养殖企业、村组干部等不同领域的代表,通过协商民主议事,有效解决了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土地流转、公益事业等大小事务上百件。聂家河镇共有农村房屋4831宗,但办理不动产权证的房屋仅200余宗,占比仅4.2%,群众反响大。去年3月,该镇党委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巡回深入各村、充分征求意见、展开协商议事后,简化办证流程,安排专班主动上门收取资料、参与房屋核实、开展送证上门服务,半年时间内完成办证95%以上。
三是规范协商议事流程。开启村情民意的直通车,实现村级各项事务从结果公开向全过程公开转变。陆城尾笔村、松木坪茶元寺村、五眼泉庙岗村以民主协商议事为抓手,对群众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六步协商议事”工作法(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协商议事、公开公示、跟踪反馈),引导群众通过协商议事表达诉求、化解矛盾。梁家畈村326亩精养鱼池在承包经营期间,26个承包户一直拖欠承包费44.9万元。去年9月,该村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事协商,采取账单账本公示、合同政策公开、诉讼程序公开、核实面积过程与结果公开、新一轮招租条件公示等一系列措施,让一个拖欠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共治共享,发挥村民议事协商作用
我们积极探索形成“有事来协商”的长效机制,激活村民说事、议事、主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首创作用。
一是依规依法推动村民自治。不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重点抓实资产清查、资产台账、资产评估、资产承包租赁出让、资产经营等制度,及时修订《村规民约》、全域普及法律法规,有效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目前各村都成立监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设立村务公开栏,确保村务、集体财务公开情况让村民看得见、看得懂,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累计化解村级债务8564万元,化债率70.55%,负债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零债务村达到55个。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400多件。
二是培育培植文明诚信乡土。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宜都市努力将法治、自治植根于深厚的道德土壤,让文明乡风在“三治融合”中潜移默化、焕发光彩。以尾笔村、龙王台村、十里铺村等为代表的“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建设,通过自我管理、自我考核、自我监督,促进了村民道德素质提高,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培育了文明家风和文明乡风。吕家坳等村建立茶叶生产诚信档案,将家庭文明诚信建设向乡风文明、农业生产全领域延伸。30个农资经营户、428个茶叶种植户严格控制农资使用,实施绿色防控,茶叶农残显著下降,全面达到出口安全标准。
(湖北省宜都市委农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