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请提案 | 朱祎杉:优化滨江带乡村建筑风貌保护与建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伊永军)打造美丽乡村,乡村建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城、江城地貌,乡村建筑需要呈现怎样的风貌特色呢?此次重庆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合川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合川区工委主委朱祎杉带来了《优化重庆市域滨江带乡村建筑风貌保护与建设的建议》的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朱祎杉认为,乡村建筑作为区域生活方式、文化价值、生存智慧的体现,是乡村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当前,重庆市域滨江带乡村建筑主要有四种类型:构建方式主要以传统穿斗结构、砖木材料为特征的传统民居建筑;上世纪修建的砖混结构的1-2层民居,闲置情况较多,功能部分废置;新建的混凝土结构的2-3层楼房,外墙采用瓷砖和铝合金门窗等现代建筑材料和装饰;乡村公共建筑如学校、村民活动中心、村委会、卫生站等,多为现代建筑风格,以砖混结构为主。
朱祎杉表示,目前这些乡村建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规划指导缺位,乡村建设随意。大多数乡村民宅建筑缺乏规划,村落空间格局及乡村建筑风貌等处于盲目、混乱的状态。
同质化现象严重,风貌千村一面。对当地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乡村风貌保护和乡村美学意识薄弱;一味照搬模仿其他传统村落建设,没有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及文化。
为此,朱祎杉建议:
“微介入”设计优化滨江带乡村建筑风貌。“微介入”设计是基于尊重乡村生活习俗、保护乡村风貌特质,进行的适度性、节约性、功能性、必要性、易施工、周期短为特征的工程介入手段。不搞大拆大建,更好地传承乡村的地脉风水、文脉风情和财脉风物,不断培育和加强乡村审美自觉与文化自信。
“微改造”建设保护滨江带乡村建筑风貌。尊重场地条件,尊重村民个体需求,采用 “针灸式”建设模式,针对乡村重要节点和典型性建筑、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进行小尺度、低投入的功能置换性建设改造。对于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民宅建筑、自然景观及民俗文化等进行保护,保留原有村民的建筑空间形态和舒适的生活空间,提高乡村建筑环境的品质,改善村民生活方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