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巴岳农庄”建设在路上 村民致富甜蜜在心里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张颖绿荞)村这头,一筐一筐的螺丝椒准备运往市场;村那头,一串一串的小番茄长势喜人。冬日里,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保乡村的设施大棚温暖如春,王永芳和其他几位村民乐呵呵地将刚采摘的辣椒放进箩筐里。
春节将至,铜梁区侣俸镇正忙着为市场供应蔬菜。该镇“巴岳农庄”设施蔬菜科技园一期的45亩大棚里,一片繁忙景象。
村民有“奔头”:“普通农民”变“技术农民”
“我们每天在大棚里工作8小时左右,一天有70元工钱,加上地租和分红,收入高哦。”60余岁的王永芳一边忙活一边说,不一会儿就急急忙忙将一整筐刚摘的螺丝椒背出大棚,十分利索。
像王永芳一样的职业“新农人”,侣俸镇保乡村的设施大棚里还有不少。以往他们的身份是普通农民,如今转变为“技术农民”,收入来源由单一务农拓展为地租、务工、分红等。
在占地面积约6亩的1号设施大棚内,一边种植螺丝椒,一边种植小番茄。设施蔬菜科技园技术顾问周建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大棚设计、育种栽培,到精细化管理,都充满了“技术”。
“相比于一般大棚设计用‘建筑师’思维,我们用‘农业人’思维,大棚设计首先得满足植物对环境的需求。”周建说,重庆冬季低温寡照,大棚温度和光照对植物生长影响很大。
在大棚设计上,设施蔬菜科技园的22栋大棚兼有保温和降温作用,大棚薄膜采用转光技术,满足增强光照需求。周建介绍,在室外温度5摄氏度时,大棚内温度可达约18摄氏度。
在植物品种上,大棚里选择了耐弱光品种。对温度适应性强、耐低温也抗高温的螺丝椒在2022年冬季首次种植成功,喜获丰收。该品种从第一次采摘后,每10至15天可再次采摘,全年可累计采摘约20次。大棚另一边,“银河1号”小番茄和“银河6号”小番茄也一串串挂满枝头,该品种2年种3季,未来可实现一亩地产一万斤左右,番茄甜度维持在12度至14度的高品质口感。
在精细化管理上,设施蔬菜科技园每30亩地作为一个农场单元,每个农场单元的负责人带领18至20个“技术农民”务工并学习农业技术,每个农民全年工作260至300天。
据了解,设施蔬菜科技园全部建成后,每亩年产值将达6万元,能实现年纯利润1.5万元以上。
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党委书记李继红介绍,设施蔬菜科技园是侣俸镇“巴岳农庄”项目四大板块中的其中一个板块,其余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发中心、铜梁高品质蔬菜交易中心和都市农业观光园,总占地面积24091亩。项目通过推进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栽培技术、种植资源、植物保护、检测技术等六个方面合作,引进推广优良蔬菜品种,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围绕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等进行示范,建成集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开发、示范试验、展览展示、科技推广、人才培训、推广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我们从事几十年的农业人切身感受到,当农业走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以及管理精细化,能实实在在让农民们受益。”周建说。
村庄有“看头”:“绺绺田”变“高标准农田”
“我的地在那个方块里,只有一绺,看到没得?”在铜梁区少云镇海棠村,村民周笃群指着方田化土地说,她的田地以土地入股方式,被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眼前,铜梁区少云镇海棠村方田化已完成,正在实施灌排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
“我们村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00余亩,涉及600多名农户。”铜梁区少云镇海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忠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农村耕地分散、农资投入大水漫灌、产出效益低下和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宣传委员刘安全介绍,除海棠村外,少云镇少云村、七宝村、老君村也正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镇4个村建设总面积约10037亩,总投资4230余万元,建成后能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促民增收。
“我们将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基础部分施工,今年上半年陆续完善灌溉设施,确保大春生产和经济作物如期开展。”刘安全说。
稻鱼、稻蛙、稻虾……不久后,少云镇的连片农田将由“粮田”变为“良田”,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鱼、泥鳅、小龙虾、蛙等生态物种也将在稻田中生长。
据悉,目前铜梁区1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正在加紧实施中。
稳步推进“三变”改革 “巴岳农庄”试点建设
无论是侣俸镇乡村产业发展,还是少云镇乡村面貌变化,其背后都是一条村民致富道路。
近年来,铜梁区稳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并在2022年提出实施“巴岳农庄”试点建设。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戴安勇介绍,“巴岳农庄”不是一个具象的农场、庄园概念,而是推动乡村发展产业的一种模式、一条路径,是由农户、村集体、国有公司、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共同参与,通过清晰的股权架构、合理的利益分配、规范的运营机制,共同构建起多方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
“我们在少云镇、围龙镇、侣俸镇3个镇6个村推进试点建设,规划面积3.7万亩,后又结合重庆市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新增11个试点村,将试点区域扩大到4个镇17个村、5.9万亩,覆盖1.16万余名农户。”戴安勇说,在“巴岳农庄”试点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健全工作机制、理清改革思路、规范经营管理、创新入股形式、科学规划产业、健全分配机制、加强风险防控等几方面开展,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戴安勇介绍,项目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方式,实行两级分红。第一级分红为股份公司按占股比例向村集体、国有公司、社会资本等股东分红,第二级分红为村集体内部保底分红和效益分红。
自铜梁区“巴岳农庄”试点建设开展后,目前已成立了“巴岳农庄”股份制公司,引进了一批现代特色农业项目,开展完成试点区域股权量化,启动了部分“巴岳农庄”建设项目。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铜梁区“巴岳农庄”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