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北碚一家两代村医70年接力 守护2000余名村民健康

新春走基层丨北碚一家两代村医70年接力 守护2000余名村民健康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1-2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黄值山 覃政强)1月18日,雪后初晴,久违的太阳露出笑脸,让冷冽的空气多了一份温暖。在重庆市北碚区复兴街道歇马村卫生室,笔者走访了刘成涛和刘文举一家两代村医,了解他们两代人70年“不断档”守护2000多名村民健康的故事。

刘成涛为病人看病 。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刘成涛为病人看病 。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两代人”守护村民健康“不断档”

上午10点,村民陈大强骑着电动摩托,急匆匆来到歇马村卫生室。88岁的刘成涛一边给病人把脉,一边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儿子刘文举和儿媳姜奉娟忙活完站在老人身后,听他给病人分析病情。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刘成涛凭祖传技艺,在村里当起“赤脚医生”,后来成为有行医资格的乡村医生。现在虽然年近九旬,依然耳聪目明、口齿清晰。

刘文举是老人的小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喜欢医学,看到村里人都很尊重父亲,长大后便子承父业当了一名村医。他表示:“我当村医30多年了,这个‘生意’不图找钱,能养家糊口就行。”

姜奉娟接过话头:“从事这个职业开始还有点抱怨,既辛苦,收入还少。但是想到村民们都不容易,他们需要我们,所以我们还会一直坚持下去。”

姜凤娟医生为病人看病。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姜凤娟医生为病人看病。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对村里的“老病号”都“心中有数”

陈大强看完自己的病,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刘文举说:“刘医生,要过年了,我还要给我妈拿点药回去。”刘文举拿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药包交到他手上,叮嘱各类药品要按时按量服用。

“全村2000多人,其中的‘老病号’患什么病、用什么药,我们都心中有数。比如大强的母亲,得的脑梗塞,一点都大意不得,必须按时服药。要过年了,村里的慢病和重症高危患者我们都要电话问诊,让他们放心过个年,我们心里也踏实。” 刘文举解释道。

上午11点,诊所的病人逐渐少了下来,姜奉娟急忙拿出药箱:“今天在电话随访高血压患者伍从民的时候,感觉他身体不对头,得去看看。”

穿过三个高速涵洞,再爬上一段陡峭的石梯路,就到了伍从民的家。姜奉娟告诉我们,对这些重点人群患者,每周至少3次电话回访,一有问题就要去看,“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健康问题”。

“高压182,低压106,你必须在吃原来的药的基础上,再加一样药,这样能得行,下午我给你送来。”诊断完毕,看到伍家小院里五彩斑斓的彩灯,姜奉娟略有伤感:“这段时间确实太忙了,孩子让我们挂灯笼贴对联,我们都还没顾得上。”

村医姜凤娟爬坡上坎来随访病人。 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村医姜凤娟爬坡上坎来随访病人。 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医联体”让村民家门口看病“有依靠”

回到村卫生室,姜奉娟指着药柜告诉我们,今年春节,街道社服中心专门为卫生室配备了氧气袋、血氧仪、氧气瓶等物资,还指导他们特别准备了一批退烧、止咳类药品,为应对新冠病毒感染作了充分准备。

“如果卫生室治疗不了怎么办?”

面对笔者的疑问,同行的复兴医院院长邹胜介绍,为解决卫生室医疗能力和信息畅通问题,医院建立了辖区医疗救治工作微信工作群,医院医务人员、乡村医生、村社区干部都在群内。当村卫生室救治有困难时,医院不仅可以远程指导,也可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如果村卫生室无法救治,医院会立即出诊、转运,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采访结束返程的路上,笔者脑海中反复浮现出村民伍从民的那句话:“她对我们确实好,经常打电话问情况,有事一喊她就到我们屋头来了”。有着村医的守护,这个春节,相信歇马村的村民一定过得快乐踏实。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新春走基层丨北碚一家两代村医70年接力 守护2000余名村民健康

2023-01-22 12:19:16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黄值山 覃政强)1月18日,雪后初晴,久违的太阳露出笑脸,让冷冽的空气多了一份温暖。在重庆市北碚区复兴街道歇马村卫生室,笔者走访了刘成涛和刘文举一家两代村医,了解他们两代人70年“不断档”守护2000多名村民健康的故事。

刘成涛为病人看病 。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刘成涛为病人看病 。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两代人”守护村民健康“不断档”

上午10点,村民陈大强骑着电动摩托,急匆匆来到歇马村卫生室。88岁的刘成涛一边给病人把脉,一边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儿子刘文举和儿媳姜奉娟忙活完站在老人身后,听他给病人分析病情。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刘成涛凭祖传技艺,在村里当起“赤脚医生”,后来成为有行医资格的乡村医生。现在虽然年近九旬,依然耳聪目明、口齿清晰。

刘文举是老人的小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喜欢医学,看到村里人都很尊重父亲,长大后便子承父业当了一名村医。他表示:“我当村医30多年了,这个‘生意’不图找钱,能养家糊口就行。”

姜奉娟接过话头:“从事这个职业开始还有点抱怨,既辛苦,收入还少。但是想到村民们都不容易,他们需要我们,所以我们还会一直坚持下去。”

姜凤娟医生为病人看病。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姜凤娟医生为病人看病。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对村里的“老病号”都“心中有数”

陈大强看完自己的病,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刘文举说:“刘医生,要过年了,我还要给我妈拿点药回去。”刘文举拿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药包交到他手上,叮嘱各类药品要按时按量服用。

“全村2000多人,其中的‘老病号’患什么病、用什么药,我们都心中有数。比如大强的母亲,得的脑梗塞,一点都大意不得,必须按时服药。要过年了,村里的慢病和重症高危患者我们都要电话问诊,让他们放心过个年,我们心里也踏实。” 刘文举解释道。

上午11点,诊所的病人逐渐少了下来,姜奉娟急忙拿出药箱:“今天在电话随访高血压患者伍从民的时候,感觉他身体不对头,得去看看。”

穿过三个高速涵洞,再爬上一段陡峭的石梯路,就到了伍从民的家。姜奉娟告诉我们,对这些重点人群患者,每周至少3次电话回访,一有问题就要去看,“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健康问题”。

“高压182,低压106,你必须在吃原来的药的基础上,再加一样药,这样能得行,下午我给你送来。”诊断完毕,看到伍家小院里五彩斑斓的彩灯,姜奉娟略有伤感:“这段时间确实太忙了,孩子让我们挂灯笼贴对联,我们都还没顾得上。”

村医姜凤娟爬坡上坎来随访病人。 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村医姜凤娟爬坡上坎来随访病人。 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医联体”让村民家门口看病“有依靠”

回到村卫生室,姜奉娟指着药柜告诉我们,今年春节,街道社服中心专门为卫生室配备了氧气袋、血氧仪、氧气瓶等物资,还指导他们特别准备了一批退烧、止咳类药品,为应对新冠病毒感染作了充分准备。

“如果卫生室治疗不了怎么办?”

面对笔者的疑问,同行的复兴医院院长邹胜介绍,为解决卫生室医疗能力和信息畅通问题,医院建立了辖区医疗救治工作微信工作群,医院医务人员、乡村医生、村社区干部都在群内。当村卫生室救治有困难时,医院不仅可以远程指导,也可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如果村卫生室无法救治,医院会立即出诊、转运,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采访结束返程的路上,笔者脑海中反复浮现出村民伍从民的那句话:“她对我们确实好,经常打电话问情况,有事一喊她就到我们屋头来了”。有着村医的守护,这个春节,相信歇马村的村民一定过得快乐踏实。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