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致敬无名英雄——对话电影《无名》
“名”是一种身份认同,名字是一个人生命与世界关联的最初印记。

文艺评论|致敬无名英雄——对话电影《无名》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1-26

文/董小玉、涂涵钰

大年初一,由程耳执导,梁朝伟、王一博、周迅、黄磊等联袂出演的电影《无名》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据悉,影片上映前三天预售票房就已过亿,成为春节档最受观众期待的影片之一。影片以“孤岛”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至1945年期间,在日本侵略军与汪伪政府、蒋介石政府的“和谈”阴谋中,潜伏于敌特机关的地下党冒死传送情报、锄奸抗日,以“无名”的牺牲保卫祖国、争取胜利的动人故事。在程耳导演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和巧妙的环形叙事结构下,风雨飘摇的红色年代在银幕上重现,深深打动了观众。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图片1

研究生涂涵钰:《无名》一改春节档欢喜团圆的主流风格,通过刻画历史中无名的反抗者,铭记民族历史,渲染家国情怀。而在电影中,多位角色皆“无名”,如梁朝伟饰演的角色自称何某人,周迅的角色自称陈小姐,王一博的角色收到的委任状上写的也是叶某,他们作为影片的主角,却都是“无名”之辈,您如何看待程耳导演的这种安排?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影片《无名》对于主角“名”的舍弃,可以看作是对于家国历史宏大叙事的解构。导演将镜头从史册丹青上浓墨重彩的“王侯将相”身上移开,转而对准那些湮没于历史尘烟中的“有志之士”,正是因为这些“无名者”默默无闻地奉献和斗争,革命的星火才得以燎原。他们有的为了革命理想隐姓埋名,与家人分离,就像“何某人”一样;也有的在煎熬和迫害中飘零无依,如“叶某”一样,在多年的潜伏和伪装中经历失去亲人、饱受折磨。他们不是历史中的“大人物”,但却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无名英雄、真英雄。他们不应该被遗忘。《无名》正是对这些潜行于黑暗中却依旧高举火炬者的致敬。

“名”是一种身份认同,名字是一个人生命与世界关联的最初印记。在中国,名字有很多讲究,它往往饱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家族传承的延续以及汉字文化内涵的发扬光大。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中国文化都饱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失去名字,代表着在那个年代里,民族身份认同的迷失,民族文化的低迷以及家国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性。《无名》中的革命者为实现革命伟业隐匿身份,被迫“无名”。影片中还有另外一群“无名”百姓,他们在战争中经受了难以名状的痛苦,却依旧不屈不挠。可以说,“无名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华夏儿女共同为保卫祖国、驱除外敌的巨大合力,正是这团结一致的亿万“无名者”拧成一股绳,在苦难和弱小中凝成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人。

研究生涂涵钰:有人评价该影片“高能刺激”,程耳没有辜负“鬼才导演”的美名。在影片中,程耳导演运用了多个动物隐喻,如日军的狗与战场上的狗、目击屠杀的羊、垂死前挣扎的腐乳醉虾,它们既作为线索将非线性叙事精巧地串联起来,同时也通过动物的处境引人深思,请问您如何理解影片中动物的隐喻?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动物隐喻是将动物作为喻体的修辞,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鲜明形象以及特征的动物来喻指相似特征的人或者事物。例如,在本片中一位执行广州轰炸任务的日本飞行员的宠物狗,它的毛色油亮,戴着飞行员同款墨镜,风光无限。而镜头一转,一只徘徊于广州城市废墟之上的流浪狗出现在屏幕上,它瘸着一条腿,瘦骨嶙峋、饥饿狼狈,被士兵残暴踢打,冲进暴雨中取食。镜头再转,76号监牢里,暴虐的狼狗狂吠不止,流血的犯人被拖走,这是狐假虎威的狗。

而在影片中出现的羔羊,纯白温顺,它作为罪恶的目击者,同样也难逃魔爪,被日军屠杀、烹煮、分食。显然,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沉默与温顺丝毫改变不了被杀害的结局,羔羊既是罪恶的目击者,也象征着淳朴善良却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一盆腌渍的醉虾,在酒精的作用下浑浑噩噩,命不久矣,但依旧做出凶神恶煞的样子负隅顽抗,这暗喻着日本侵略者与汪伪政府在纸醉金迷中的灭亡之路,而王一博饰演的叶某吃下醉虾,也象征着日本的投降以及一切汉奸势力的最终消亡。

动物隐喻是为叙事服务的,程耳导演将动物隐喻作为暗线,在野蛮战争带来的丛林法则中,以动物的生死存亡诉说中国大地上的抗争与坚守。这是一部沉重而饱满、阴森又明朗、温柔又残酷的电影,其精心设计的隐喻细节寓意深刻,让观众在影片结束之后依旧回味无穷。

分享
新浪微博

文艺评论|致敬无名英雄——对话电影《无名》

2023-01-26 13:51:03 来源:

文/董小玉、涂涵钰

大年初一,由程耳执导,梁朝伟、王一博、周迅、黄磊等联袂出演的电影《无名》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据悉,影片上映前三天预售票房就已过亿,成为春节档最受观众期待的影片之一。影片以“孤岛”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至1945年期间,在日本侵略军与汪伪政府、蒋介石政府的“和谈”阴谋中,潜伏于敌特机关的地下党冒死传送情报、锄奸抗日,以“无名”的牺牲保卫祖国、争取胜利的动人故事。在程耳导演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和巧妙的环形叙事结构下,风雨飘摇的红色年代在银幕上重现,深深打动了观众。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图片1

研究生涂涵钰:《无名》一改春节档欢喜团圆的主流风格,通过刻画历史中无名的反抗者,铭记民族历史,渲染家国情怀。而在电影中,多位角色皆“无名”,如梁朝伟饰演的角色自称何某人,周迅的角色自称陈小姐,王一博的角色收到的委任状上写的也是叶某,他们作为影片的主角,却都是“无名”之辈,您如何看待程耳导演的这种安排?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影片《无名》对于主角“名”的舍弃,可以看作是对于家国历史宏大叙事的解构。导演将镜头从史册丹青上浓墨重彩的“王侯将相”身上移开,转而对准那些湮没于历史尘烟中的“有志之士”,正是因为这些“无名者”默默无闻地奉献和斗争,革命的星火才得以燎原。他们有的为了革命理想隐姓埋名,与家人分离,就像“何某人”一样;也有的在煎熬和迫害中飘零无依,如“叶某”一样,在多年的潜伏和伪装中经历失去亲人、饱受折磨。他们不是历史中的“大人物”,但却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无名英雄、真英雄。他们不应该被遗忘。《无名》正是对这些潜行于黑暗中却依旧高举火炬者的致敬。

“名”是一种身份认同,名字是一个人生命与世界关联的最初印记。在中国,名字有很多讲究,它往往饱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家族传承的延续以及汉字文化内涵的发扬光大。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中国文化都饱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失去名字,代表着在那个年代里,民族身份认同的迷失,民族文化的低迷以及家国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性。《无名》中的革命者为实现革命伟业隐匿身份,被迫“无名”。影片中还有另外一群“无名”百姓,他们在战争中经受了难以名状的痛苦,却依旧不屈不挠。可以说,“无名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华夏儿女共同为保卫祖国、驱除外敌的巨大合力,正是这团结一致的亿万“无名者”拧成一股绳,在苦难和弱小中凝成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人。

研究生涂涵钰:有人评价该影片“高能刺激”,程耳没有辜负“鬼才导演”的美名。在影片中,程耳导演运用了多个动物隐喻,如日军的狗与战场上的狗、目击屠杀的羊、垂死前挣扎的腐乳醉虾,它们既作为线索将非线性叙事精巧地串联起来,同时也通过动物的处境引人深思,请问您如何理解影片中动物的隐喻?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动物隐喻是将动物作为喻体的修辞,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鲜明形象以及特征的动物来喻指相似特征的人或者事物。例如,在本片中一位执行广州轰炸任务的日本飞行员的宠物狗,它的毛色油亮,戴着飞行员同款墨镜,风光无限。而镜头一转,一只徘徊于广州城市废墟之上的流浪狗出现在屏幕上,它瘸着一条腿,瘦骨嶙峋、饥饿狼狈,被士兵残暴踢打,冲进暴雨中取食。镜头再转,76号监牢里,暴虐的狼狗狂吠不止,流血的犯人被拖走,这是狐假虎威的狗。

而在影片中出现的羔羊,纯白温顺,它作为罪恶的目击者,同样也难逃魔爪,被日军屠杀、烹煮、分食。显然,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沉默与温顺丝毫改变不了被杀害的结局,羔羊既是罪恶的目击者,也象征着淳朴善良却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一盆腌渍的醉虾,在酒精的作用下浑浑噩噩,命不久矣,但依旧做出凶神恶煞的样子负隅顽抗,这暗喻着日本侵略者与汪伪政府在纸醉金迷中的灭亡之路,而王一博饰演的叶某吃下醉虾,也象征着日本的投降以及一切汉奸势力的最终消亡。

动物隐喻是为叙事服务的,程耳导演将动物隐喻作为暗线,在野蛮战争带来的丛林法则中,以动物的生死存亡诉说中国大地上的抗争与坚守。这是一部沉重而饱满、阴森又明朗、温柔又残酷的电影,其精心设计的隐喻细节寓意深刻,让观众在影片结束之后依旧回味无穷。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