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继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之后,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再创新高。面对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今年中国就业形势如何?

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1-28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电 题: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中新社记者 刘亮

继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之后,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再创新高。面对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今年中国就业形势如何?

来之不易的就业“成绩单”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人的年初预期目标。

另据多所中国高校近期陆续披露的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指深造和就业毕业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保持稳定,不少高校毕业去向落实率在九成以上。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遭遇了多重冲击,能超额完成就业目标实属不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建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陈建伟分析指出,从全球角度看,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和资本回流美国,欧美国家陷入滞胀泥淖,中国发展面临外部市场需求收缩和不确定性的上升,外需拉动就业的能力下降。从国内发展态势看,疫情形势变化对宏观经济造成了干扰,服务业需求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拉动就业的能力。

面对内外挑战,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稳定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力稳定就业大局,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失业的底线。

从2022年全年来看,中国总体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近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11月份下降了0.2个百分点。

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重要现实考量。官方人士近期透露,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超过1150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双重挑战。

在陈建伟看来,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

短期供需时间点不匹配的矛盾。高校毕业生毕业时间集中,短期走向市场找工作的群体规模也比较大,而就业机会的创造需要经济发展支撑,且存在时间滞后性,因此存在短期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

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快与供给结构调整慢的矛盾。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技能结构变化快,而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和培养层次不直接取决于市场需求,因此会存在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市场需求不均的情况。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预期(包括对行业、地区和工资待遇的预期)相对稳定,受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形势变化的调整小,因此短期内一些毕业生难找到合适工作。

针对上述情况,陈建伟认为,要以经济复苏增长带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还需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数字化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劳动力市场转型。

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2023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环境,缓解中国就业压力。

“从今年年初各地方两会公布的信息看,多个省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普遍维持在5%左右,表明了各地稳定发展经济的决心,这对今年的就业工作是一大利好。”陈建伟说。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近期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就业需求的扩大,岗位会相应增加,今年中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一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逐步落实,生产生活秩序逐步回归常态,企业生产经营也将逐步改善,将带动用工需求逐步恢复扩大。

二是交通物流、居民出行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服务业就业容量大,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改善,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

三是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措施,加大对重点群体,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帮扶,也将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新动能的快速发展也将持续创造更多新的工作岗位,将成为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推力。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2023-01-28 07:54:06 来源: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电 题: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中新社记者 刘亮

继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之后,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再创新高。面对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今年中国就业形势如何?

来之不易的就业“成绩单”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人的年初预期目标。

另据多所中国高校近期陆续披露的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指深造和就业毕业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保持稳定,不少高校毕业去向落实率在九成以上。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遭遇了多重冲击,能超额完成就业目标实属不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建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陈建伟分析指出,从全球角度看,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和资本回流美国,欧美国家陷入滞胀泥淖,中国发展面临外部市场需求收缩和不确定性的上升,外需拉动就业的能力下降。从国内发展态势看,疫情形势变化对宏观经济造成了干扰,服务业需求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拉动就业的能力。

面对内外挑战,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稳定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力稳定就业大局,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失业的底线。

从2022年全年来看,中国总体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近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11月份下降了0.2个百分点。

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重要现实考量。官方人士近期透露,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超过1150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双重挑战。

在陈建伟看来,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

短期供需时间点不匹配的矛盾。高校毕业生毕业时间集中,短期走向市场找工作的群体规模也比较大,而就业机会的创造需要经济发展支撑,且存在时间滞后性,因此存在短期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

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快与供给结构调整慢的矛盾。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技能结构变化快,而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和培养层次不直接取决于市场需求,因此会存在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市场需求不均的情况。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预期(包括对行业、地区和工资待遇的预期)相对稳定,受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形势变化的调整小,因此短期内一些毕业生难找到合适工作。

针对上述情况,陈建伟认为,要以经济复苏增长带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还需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数字化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劳动力市场转型。

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2023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环境,缓解中国就业压力。

“从今年年初各地方两会公布的信息看,多个省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普遍维持在5%左右,表明了各地稳定发展经济的决心,这对今年的就业工作是一大利好。”陈建伟说。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近期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就业需求的扩大,岗位会相应增加,今年中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一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逐步落实,生产生活秩序逐步回归常态,企业生产经营也将逐步改善,将带动用工需求逐步恢复扩大。

二是交通物流、居民出行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服务业就业容量大,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改善,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

三是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措施,加大对重点群体,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帮扶,也将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新动能的快速发展也将持续创造更多新的工作岗位,将成为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推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