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乡村全面振兴要做好重庆“土特产”文章
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要依托重庆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实施“五大创新”,做好重庆“土特产”文章,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产业之基,奋力抓好重庆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着力思路创新。抓好乡村全面振兴,要创新发展思路,做好重庆“土特产”文章。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航灯”、以特色资源禀赋为“定位器”,充分彰显柑橘、榨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等特色农业优势。立足重庆山地绿色生态优势,选准“水土相服”的产业,提档升级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拼资源、拼环境和主要追求产量,转变到追求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农业发展轨道上。促进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优化提升,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融合发展,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三家”紧密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推动农村“三变”改革。
二是坚持技术创新。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坚持科技驱动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重庆“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储备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县级特色产业“科技带头人”、乡镇“科技明白人”,鼓励更多专业技能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让科技为产业发展赋能。聚焦榨菜、脐橙、茶叶、渔业、生猪、黄牛等特色产业,加大农业种子科技创新以及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农业科技成果,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三是敢于制度创新。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推动重庆山地农业生产要素集聚。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山地耕地流转制度,促进重庆广大山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打造合作制农业,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有效对接的问题。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模式创造条件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让基层组织更加有力服务群众发展。推广“农户+合作社+行业协会+公司”等模式,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经营。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利用山地农业稀缺资源和有效配置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四是力推模式创新。绿色是农业的底色,与山共存、共生、共发展,是重庆的现实选择。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突出山地资源特色和重庆浓厚的红色资源,打造新载体新模式,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推进山地特色农业与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移民文化融合发展。创新“互联网+电商”、农文旅融合、观光农场、休闲旅游等新业态,高效推进“山货出山”,提升“巴味渝珍”影响力。通过精品加工模式、生鲜电商模式、高端定制模式等合理运用,增强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区域农业品牌,打造山地精品农业,将重庆山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五是致力服务创新。有意识培育市场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引入新农民,鼓励大学生、科技人员、工商企业主、农民工等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新型主体,下乡创业或返乡创业,从事体验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营销、电商等农业活动。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全产业链提升上下“真功夫”,开展种苗育供、农机作业、统防统治、仓储销售等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程度,打造统一品牌,建立和完善山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抓手,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